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隐庐,一梦枕江南

时间:2024-08-31

进入隐庐,有种时空不断切换的感觉,门前的河道与石板路不变,变的是河道中不再有行船,石板路上不再有客商。老宅已经从当初繁华的水运码头变成了“心远地自偏”的隐世居所。

四进三院的老宅,从大门往里走,每穿过一重庭院便换一道风景。院落层层递进,空间越来越私密,先是接待空间与茶室,然后是提供餐饮的厅堂,最后两进是客房。这种递进式的空间,也延续了老宅当年真实的生活——礼仪、功能、情感、趣味,建筑各部分的功能有条不紊,层层展开。这是一种有秩序感的生活。

隐庐的外观和内景 摄影/阮传菊

我站在同里古镇南门入口牌坊处的拱桥上东张西望,按图索骥找到了客栈隐庐同里别院所在地。客栈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隐逸,和一串糖葫芦般的民宅一起枕着河,看着桥上熙来攘往的过客。

江南人家尽枕河!这话如今听起来,尽是闲适慢生活的意味。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河道充当“高速公路”的年代,纵横交错的水系,就如同扩散全身的血管,让古镇同里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短短几十年,同里交通实现了从水路到陆路的切换。眼前的这栋古宅,也经历了从豪门大院到隐世客栈的变迁。

庞宅便是隐庐的前身,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三进式院落。从一家人住的古代宅院,到大众共享的现代客栈,庞宅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栋古宅的职能转变,更见证的是一个古镇的历史变迁。

要到达隐庐,首先要从桥上下几级台阶,再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行百步。沿河的石板路平且宽,但车少人稀,河道更平更宽,但却空空如也,不似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庞宅为何会建在这个地方呢?”走在这石板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庞宅便是隐庐的前身,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宅,本是一栋建于清末民初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庞宅的建造者名叫庞元润,是清末民初时期同里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同里最早受西学东渐影响的一批人——在光绪年间担任过吴江商会第一任总理,在民国时期更是同里民族资本主义创始人。他开米行、创邮电——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同里的发展,如今庞宅是他留在同里仅有的痕迹。

富有家国情怀的庞元润希望能在同里找一处退可独善其身、进可兼济天下的地方做事业基地,他看中了这里,门前的这条河,舟来船往,通江达海,庞元润可以利用这条河联通家族在苏沪两地的生意。于是,就决定把宅子建在这里。

多年后,一名叫罗丁的中年人,也看中了门前的这条河,风平浪静,静谧无澜,他希望把这儿打造成大隐隐于市的客栈,能在同里也有一方独善其身的精神家园。

从一家人住的古代宅院,到大众共享的现代客栈,庞宅经历的不仅仅是一栋古宅的职能转变,更见证的是一个古镇的历史变迁。

让老宅重新被利用,是保护老宅最好的办法。但怎么样才能让老宅吸引现代人入住,是所有老宅都面临的问题:每一栋老宅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庞宅是一百多年前江南古镇的“遗老”,看起来入诗入画,但真要年轻人进来住,却有点格格不入。不是年轻人叶公好龙,而是因为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地暖空调等现代生活设施的纯古典式生活,再回去已是困难重重。

因此,从庞宅到隐庐的转变过程中,除了在视觉上修旧如旧,在功能上却是“新中式”再造:庞宅的整体空间布局是无法改变的,也是无需改变的。这座白墙黑瓦的古典院落本身就是不同时代的投影。老宅最大的意义,就是“历史遗存”。因而庞宅在改造的过程中,会特地留下这样的历史断面,尽可能地将记录在这座宅院中的时光保留下来,并将它们融于当代的时空中,叠加出一个在时间轴线有所传承的,却又和这个时代匹配的理想居所。

整个老宅的外墙和房梁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了,它们是搭建这个建筑的框架,是形成“老感觉”的磁场,不能丢弃。而老宅的内部结构则被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青砖地板被铺上了大理石,斑驳的墙面刷上了素水泥,小窗户换成了落地窗……

为何最中式的老宅,不用最纯正的苏州园林布局,而设计成日式的枯山水?其实,日本的枯山水,源于中国明代的园艺著作《园冶》。而《园冶》的作者计成,正是同里人。

进入隐庐,有种时空不断切换的感觉,门前的河道与石板路不变,变的是河道中不再有行船,石板路上不再有客商。老宅已经从当初繁华的水运码头变成了“心远地自偏”的隐世居所。

四进三院的老宅,从大门往里走,每穿过一重庭院便换一道风景。第一重庭院种植了满园翠竹。不管入隐庐前心境如何,一踏入这方庭院,就远离了喧嚣进入了另一方天地。江南园林中,向来都植细竹,但这里的竹子有点五大三粗。罗丁先生生长在北方,又是赛车手,性格奔放,虽好文雅,但不喜纤细文弱的审美。植竹于此,只取竹风雅隐逸的意象。

中庭是一院枯山水,白砂组成波纹围绕着几块大小不一样山石和几株长得漫不经心的松树。从不同角度观望,以不同心境看,会生出不同的意味。访客到此多有不解:“为何最中式的老宅,不用最纯正的苏州园林布局,而设计成日式的枯山水?”其实,中庭的枯山水恰恰不是为了“哈日”,而是最大程度上回归同里——日本的枯山水,源于中国明代的园艺著作《园冶》。而《园冶》的作者计成,正是同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的枯山水源自同里。枯山水原是一种微缩的园林景观,同里别院地小,苏州园林在此施展不开,但再小的庭院也不可失园林逸兴。枯山水为之,既是筑园思源,也是思想开源。

隐庐一景 摄影/阮传菊

隐庐内的枯山水 摄影/阮传菊

最后一重院很穿越,狭窄的庭院中有一个中式戏台和西式阳台合体的建筑。这并不是改造老宅时设计师的灵光一闪,而是老宅原来就有的建筑。宅子的原主人,原本就学贯中西,心态和老宅的继任者们一样开放:站在二楼的阳台上,体验西方的生活,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在一楼的戏台里,秀东方的才情,演昆曲,唱评弹……

三进院落,层层递进,空间越来越私密,先是接待空间与茶室,然后是提供餐饮的厅堂,最后两进是私密的客房。这种递进式的空间,也延续了老宅当年真实的生活——礼仪、功能、情感、趣味,建筑各部分的功能有条不紊,层层展开。

这是一种有秩序感的生活,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也是隐庐希望传达的东西——隐庐,不仅仅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修行,让心恢复平和安静。

隐庐于同里古镇,是提供了古宅保护的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保护可视化的建筑,更是在滋养看不见的灵魂,在此寻找到一种江南水乡传统的仪式感的生活。

而在隐庐的修行方式,是让当每一位住客进入隐庐后,把隐庐当成自己的专属别院,在这里重温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整套中式传统雅致生活方式的样本。

入住隐庐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私人管家的帮助下熏香更衣,入住不仅仅是一天水乡风景观光的终点,更是一项全新体验的开始:一天之际在于晨,早起后,先跟着太极老师打打太极,练练八段锦,奠定宁静和谐的开始;在晨练结束后,私房餐厅已经配好了二十四节气菜肴,体验古人倡导的“不时不食”……

当然,中式雅致生活的精义不可能在走马观花间就能体会。隐庐更希望住客把这里当成体察传统雅生活的研习基地。客栈会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雅集,琴、棋、书、画、诗、香、茶,这些悠闲雅致的生活,原本是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日常,在隐庐也能逐一体会。

隐庐于同里古镇,是提供了古宅保护的另一种可能;不仅仅是保护可视化的建筑,更是在滋养看不见的灵魂。

以前游客来同里旅行,是为了追寻同里的水乡风情,客栈只是无关紧要的休憩场所。而如今也能在此寻找到一种江南水乡传统的仪式感的生活,除了走马观花地看风景,更是融入了同里人的生活,成为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的一部分。

隐庐内的书店 摄影/阮传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