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 文|曹文山 制图|曹文山 李雨潇 编辑|任红
①1-9为9间房屋的标注。1为堂屋,称为井;3为内室,平时储物,老人去世时,会在此屋内挖坑存放;4为粮仓,分为不同的小格,存放各种粮食,同时也会喂养蜜蜂;8为厨房,但仅是为了煮牲口食料,其余皆称为内室。
②第5、9两间应是上下两层,但此屋在28年前拆去了楼层上部分。
③第10、11、12、13处的榫头是从门以上才开始衔接。
④第14处榫头的连结方法是先将一圆木抠成水槽状,内稍宽口窄,然后将木榫头依次嵌入其中,上部直顶房梁压稳。⑤九道门都是从第二根木头开始,普米族语称为“给迪拟在”。高约140公分,宽约80公分。
按:该房屋在28年前经过重新翻动,有些朽木被裁掉,造成了现在这样多个地方尺寸不一。例如第15和16处。根据老人的讲述,房屋标准的尺寸应该是9米阔,9米长。也有老人讲,堂屋的尺寸就应该是8X9米,整栋屋子就更宽大了。
普米族传统古建筑,普米族语称为“金妈给座”,意思是母亲住的九间屋子。原在普米族聚居区较为普遍,现在普米族聚居区内保存很少。在宁蒗县红桥乡的大水沟村委会上拉垮村,90年代末还有7户人家有这种老式房屋,仅去年就被改造了两所。
在宁蒗地区的普米族是元代随军征战迁至此的,距今约800多年历史,但中间详细记载资料甚少。在明《滇志·卷三》载“黄瓜北四亭达江边,金江北渡有三:一由宾川渡江至北胜、蒗渠,可通盐井卫、地属番夷,不可行”可知元明时期这一地区有普米先民居住。在拉垮村,已经无人能讲述迁来何时,但这次我们调查的古建筑已有7代人居住过,保守估计应在170多年以前,即清道光年间即定居于此。拉垮村居于两个山系中间,村中有河流穿过,河谷开阔,两岸青山林木茂盛,水源丰富,风景优美,通往泸沽湖的公路就从村旁通过。
根据普米族的传说,九弟兄居住同一屋,齐心治家,一房内分九室(也有十三室的),这是普米族父系家庭的体现,也是普米族家庭团结兴旺的象征,在当时条件下,这种生活模式有利于分工协作,抵御外侮,同时有效地减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司税赋,客观上又避免了因分家而带来的对木材和土地的消耗。这种一房九间的建筑模式是普米族最认同的,有民族传说根据的,也是能体现普米族对居住理念的一种理解。
关于此幢房屋的建造程序,已经无从考证,但根据现在普米族人建房的规矩,一般有以下程序(参照陈红光先生的《普米族风情》)。
首先要请韩规或懂古规的普米老人测算并选择地基。会采用称土或观向阳向背等因素确定。地基以林茂、光足、水洁、靠山为最佳。地基选定后,要烧香祭神祭祖,祭拜山神等,向祖先禀明未来的居所已迁至这里,同时日常的祭拜已迁至此,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动土的日子很是讲究,挖上几锄就算是开工了,同时请村里青年帮忙上山伐建房用的木料。
伐木料前,要请韩规念“建房经”,经文内容多半叙述的是普米族传统建房的古规矩,如地基如何找,木料如何砍,以及先砍哪一根等。
①A处是在火塘四周搭架覆木板,可以防潮,这也是普米族的传统,普米族语称为“够流”。
②在B处立一个长柜,分三层,许多小阁,置放茶盐酒壶等,老人在火塘边聊天方便取用。
③C处为一个高80厘米左右的一个上通铺,中间设有火塘,火塘靠南上方有一神柜,称为“司吐”。有大的活动时,客人一般坐上火铺,平时也可置床供人睡。
④D处为一木桩,高出上火铺50厘米,用来放置灯、火把等,普米族语称为“夏当”。
⑤E为柱子,在普米族家庭中,一般不分男女柱,比较传统的房屋只有一根柱子。
⑥祖母阁床高80厘米,是用四块木板做成的。把建房的整个过程叙述得一清二楚。现在多是在家举行这一仪式,招待帮忙的人,一并隆重地将祭祀仪式的重点放在建房的主题。然后村中的小伙子就按照“建房经”中的叙述过程去伐木料。木料多选择杆直无疤痕,直径在20公分左右的松原木,大约需要砍好188根长6.2米的原木和288根3.5米左右的原木。木料需放在山上晾晒数月,待晒至七八成干后,邀请村中男子,把木料一根根拖运至家中,按长短前后左右的用料程序堆放起来,然后请来木匠师傅砍垛。
普米族非常敬重工匠艺人,把工匠艺人奉为上宾,烟酒佳肴招待,从不恶语中伤或当作小工随意指使,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对工匠艺人的敬重,而且也是取悦于对方,使之尽其所能为自己修好房屋,使之美观牢靠;同时也有另一层忌讳,说若是惹怒了木匠师傅,在砍垛木料时,他会在不引人注意的隐蔽处放上一些人骨、狗毛或其他不洁之物,使其家运不顺,灾难频繁,新盖的房屋无端鸣响,使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等,因而对工艺匠人倍加尊崇敬重。
在砍垛木料时,第一斧先由主匠大师傅砍下,并按木楞房的前后左右大小尺寸放线定尺,砍下码子,标上记号,然后由小师傅根据大师傅的定线尺码一根根将原木修饰一新,再将已修饰好的原木两头各砍下一个卡口,使在按井字形一层层摞垛时,每根原木都能互相咬合卡牢,不至于摞叠至一半时,四下滚动,散架。到晚上休工时必须用碎木块盖住卡口,不然天神会嫉妒。
在修饰木楞并砍下卡口时,首先砍垛安放在房门东面的第一根木料,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将一根根原木修饰摞叠。摞叠至第2层时要留下房门的位置,如果是正房,除留下正门外,还要在后方开一道通往粮仓的侧门,此门稍小于正门。留下门口并安放好门框后又继续垒叠,垒叠至第27圈时,由东向北加放两根横担,用以产生内抗力,同时也用作日后搭放杂物,或烘烤粮食之用。再往上摞叠至30圈左右,就开始在正房里立下天柱。此天柱粗壮高大,与其它木柱有所不同,外观修饰细腻,光滑雪亮。普米族认为此天柱是祖先神灵之所在,也标志着一家人兴衰,因而立此柱时须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邀集亲友共庆立柱仪式。先将天柱的顶梁榫槽内装上银元珠宝之类,然后在顶部悬挂一张印有大草藏文祭语的红布经幡或数根红布条以及五谷杂粮等,便开始立柱,必须在天亮时开始立,不到太阳出山时就将柱子立定。有的立柱是双柱,但双柱也必须是同一棵树分为两段,不能用两棵树。
普米族古屋内部陈设 摄影/黎明
立好天柱后便开始封顶。屋顶皆为“人”字形,上面均用四尺长,两尺宽的木板当瓦覆盖,俗称“黄板”。黄板选择粗大原木手工破开,如今此已绝迹。
普米族的住宅平面布局以正房为主向,再布设经堂、厢房、门楼组合为院落。正房是一家人生活的核心部分,是全家人饮食待客、议事的场所,普米族语称为“井”。
正室靠北一方设火塘。火塘四周铺设木地板,一家人围火塘而坐,长者在上,幼者在下,不得乱坐。火塘上方设神龛,神龛靠壁上有一块泥塑或纸绘画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元宝及五谷水果等。普米语称“宗巴拉”,其意为灶神。举凡年节、婚丧、过继养子或成丁礼以及饭前,都须向“宗巴拉”祭祀。在正房靠门南侧一角设有高台灶,逢年过节和婚丧吉庆,均要在此生火煮饭,平时则在火塘四周垫上皮毡和毛制毯子用来招待客人和住宿等。
普米族信仰藏传佛和韩规教,无论家庭贫富,均设经堂。经堂外古式格扇木雕,堂内四壁及天花板上皆绘有彩云及各种宗教传说图案,其构图多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再辅之以种种鲜艳色彩,然后描绘出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等,构图生动明快、栩栩如生。
普米族选择居所,多以风水为本,选择和谐的环境,并将庄重与秀逸融注于自然之中。那古朴的院落、纵横交错的木楞房、开合变通的邻居小巷以及那葱葱郁郁的果树、青松合于一体,倾注了这个民族对大自然的尊崇和依恋,留下了这个游牧民族从远古走来的跚跚足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