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今冬有雪无

时间:2024-08-31

文/祝 溶

今冬有雪无

文/祝 溶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萧天佑 译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卡尔维诺的游戏文字

在对小说叙事技巧的探索上,卡尔维诺比一般的作家更加专注:小说内容被压缩到几乎为零的地步,也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一场纯粹的文字游戏。又或者说,这是一场专注于想象力的游戏,与电影不同的是,这是文字构造的世界,需要你亲自去阅读来开启。

开头是这样一句话:“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小说的叙事者仿佛坐在你面前,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这个故事,开始告诉你,你该怎么看这本书,你眼花缭乱地看了好几个可能的开头,却始终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在讲述怎样的故事。若你有幸与小说中描写的开头身处同样的地方,会很自然被带入书本里,由卡尔维诺所撰写的对话开始操控你的节奏,让你和书本融为一体。

然后,你很快就会发现,你被叙事者骗了,“你”并不是真指作为读者的你,而是指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因为在小说中他也在阅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所以你把做他和你自己混淆。当你阅读几页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事实,继而体会到这了不起的技巧:一般小说里,小说作者会用第三人称来摆弄主人公,比如“他杀了那个杀死他父亲的仇人”;或是直接化身为小说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我”来向读者讲述自己的经历。卡尔维诺作为作者分别扮演了小说中的“叙事者”、“你”(男主人公)和“我”这三个小说主人公的角色,这极大地干扰了读者的阅读,但却能在脑海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奇特想象,故事跨越由你自己掌控。你甚至可以尝试和卡尔维诺比赛,在你脑海里的故事,以及他所描写的故事,究竟最终会去到哪里。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卡尔维诺的代表作,这个生于上个世纪战乱的古巴,成名于危机中的意大利的天才作家,在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末世预言和对终极哲学的思考。令人惊异的是,这种原本沉重的命题在他的笔下却展现出飘忽的一面,轻得难以自持。

这本书其实只讲述了一男一女因为一本装订错乱的书而相遇的简单故事,只是因为卡尔维诺的技巧,而变得反复交错,双重现实,不断间离。让男主角购买的那本也叫做《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小说中的现实,与两人现实中的际遇奇妙地交缠在一起。相遇,也只是相遇而已。互相残缺的两本书,互相陌生的两个人,一切止于书中淡然的笔触。

全书不断流露出对结局的探问。最后结局如何?小说结局如何?你我结局如何?男主角为了看到小说结局不惜几次奔波,女主角为了寻找生活的结局疲倦不堪。一条条互相交叉的线,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始于错乱,终结于错乱。1979年的意大利,平静下的波涛汹涌,终点的探问从来没有这般模糊和这般急迫。

第二人称的使用让书中的气氛越发神秘。你,是的,就是你。你买来了《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开始阅读,你发现了装订错乱,你疲于奔命。几近预言的口吻营造了属于卡尔维诺的文字游戏,你一步步被这十个相互独立的预言带入他轻盈的圈套,沉沦不已。

《雪》

[土]奥尔罕·帕慕克 著沈志兴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雪后荒原

一如雪一样白的封面,凹凸的字体,《雪》,是一本可以用掌心摩挲的书。这是一本舍不得翻开的书,彷佛一翻开就会失去这雪一样纯洁的白。但是,当小说读完,白色,变成了恐惧,不再是纯洁,反而充满了血腥和绝望,一如在大雪后一望无际的荒原里行走。

宗教产生于苦难。但令人悲哀的是,宗教后来却成为苦难的制造者。当宗教与世俗政权结合后,它便不再是宗教,而是权力为了巩固及扩大自己的利益所施放的迷药,让信奉它的人在欲望中被淹没,而权力以正义的名义合法地屠戮异己。《雪》正是一部现代的“宗教战争”。

帕慕克最为钟爱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雪》,真实地再现了土耳其这种宿命般的世俗化与宗教之困。故事发生在1992年的四天四夜里。一位有着西方生活背景的土耳其诗人卡,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了度过童年的城市,之后踏上一个计划之外的旅行。为了寻找心中向往的幸福,卡冒充报社记者去小城卡尔斯市,采访政府选举和女学生接连自杀的新闻。其实,诗人心底真正的隐秘意图是想去见旧日心仪的美女伊碧珂,带她一起去德国开始新生活。

但一场无休无止的暴风雪把卡尔斯通往外部的一切联系割断。小城里,女学生因戴象征宗教色彩的头巾被校方拒绝入校,相继自杀。教育学院院长因此被凶手枪杀,矛盾逐步升级。与此同时,为防止有宗教背景的一方赢得最后市政府选举,有着左倾革命精神的演员扎伊姆,利用暴风雪带来的封锁,以一场革命戏剧发动政变,联合地方军队枪杀学生,搜捕宗教分子。随后,军方、宗教势力、库尔德民族主义者和凯末尔主义者等相继投入博奕,局外人卡也身陷险境。三天后,随着暴风雪的停止,卡尔斯与外界恢复联系。在许多人无端送命后,卡尔斯的冲突降温,重新回到往日的困境。

像宿命一样,卡被自己的恍惚抛入了一个实验室中,在一场罕见的大雪里,在混乱、恐惧、革命、反叛、忠贞、谎言、戏剧中,匆匆忙忙地发现自己。他以为自己为爱情而来,但又常常感到怀疑;他会在某一刻被突然产生的宗教情绪所左右,感动到掉眼泪,旋即又为此觉得羞愧。但爱情也好,信仰也好,都不足以拯救他的生命。他错误地来,最后死于这个错误,甚至,因这个错误而喷涌而出的十九首诗,在他死后,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疑问,他究竟是不是那个告密者。

只怕是一场再大的雪,也无法掩盖那些肮脏。

剪刀手爱德华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导演:蒂姆·波顿

编剧:卡罗琳·汤普森/蒂姆·波顿

主演:约翰尼·德普/薇诺娜·瑞德

制造雪花的人

蒂姆·波顿有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他总是愿意讲述一个看起来很黑暗,却总是在黑暗中绽放出美丽光华的故事,让这二者都能被观众记住,黑暗是真实的,美好则是从心中生长的,美好不一定能够战胜黑暗,但却能有最柔的温度。他用一颗永不灭的童心讲述着,令观者有些胆战心惊,却忘记了安徒生和格林所撰写的所有童话。

《剪刀手爱德华》作为蒂姆·波顿1990年上映的作品,那时候的主演约翰尼·德普不是如今的一线明星,还是一个青涩的小伙子。你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纯净,看到纯粹,一如白雪般清澈。他饰演的爱德华,看起来那么可怜,那么无措,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痛苦,也没有人明白他的悲伤,他想表达好意,却因为一双巨大的剪刀手,看起来带着不友好的意味。这是他唯一的才华,和世人沟通的唯一技能,这双巧手能剪出巧夺天工的美好,却无法改变因为与普通人不同而受到歧视。

如今已经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爱德华会有一双剪刀手,这当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回忆。人们能够想起来的,是这个面色苍白的少年身上的累累伤疤,和如同初生的小鹿般迷惘又惊恐的眼神。在一个看起来像是童话小镇的地方,爱德华被推销商品的佩格从古堡里发现,然后带回家,三姑六婆们忙着八卦,这个进到镇子里的陌生人是谁,爱德华的到来给这个枯燥的小镇带来了数不尽的话题。

至今也没人能说清楚,拥有剪刀手的爱德华是怎么完好无损地穿上衬衣的。换上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服饰,剪掉乱蓬蓬的头发之后,他总是努力用微笑去面对所有人。大家热情地想知道这个男孩是谁,从哪里来,爱德华以为这是大家的好意,殊不知这是枯燥生活中能够让大家以某个理由聚集在一起的由头而已。他用自己的剪刀手烤着肉串的时候,宛如一个自动烤肉的机器人,并没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他自己也不确定要如何与人相处。

佩格的女儿,金,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简单贫乏的生命。他像是孩子见到喜爱的玩具一样,想要靠近,却发现金害怕他,金的男友对他凶神恶煞视他为怪物。他曾在造出自己的老科学家去世的时候,感受过想要用手去触碰却割伤了老科学家的痛苦。他将内心的爱意藏起来,尽可能不被发现,但金还是发现了。爱的眼神,即便不言不语,也能照亮爱人心。但金也不知道该如何与爱德华相处,他与世隔绝了太久,他还有一双常人所没有的,12英寸长的剪刀手,剪刀锋利得随时都能让自己受伤。

当爱德华发现,自己的剪刀手可以修剪草坪、修理头发之后,他似乎开始懂得如何融入人类社会,如何让人们接受他,他卖力地修剪一切,对于三姑六婆们的请求来者不拒。他希望人们接纳他,被人们喜爱,他也可以不再害怕剪刀手的能力。

但即便他创造了这个小镇上最大的奇迹,仍然如同一个仆人一样被使唤着。他不以为意,只要能够接近人类一些,就能够离金更近一步。在圣诞节即将来临之时,他飞快地用剪刀手雕琢室外的冰雕,从未下过雪的小镇,因为他的快速雕琢,细碎的冰如同雪花飘落。金开心地在漫天“雪花”中旋转舞蹈,感受着这短暂的雪花飘落,圣母像在爱德华手中逐渐成形,而金也美得如同圣母一般,救赎了他的生命。

然而,只要他伸出手,注定的命运就会出现,即便是为了保护最心爱的人。为了避免倒下的梯子砸中金,爱德华伸出手想要抱着金躲开,却割伤了金。虽然金知道爱德华不是要伤害她,但男友蛮横地认为爱德华是会伤人的怪物,他要付出代价。被打倒在地的爱德华不明白,为什么平时那么“喜爱”他的人们没有出手帮助他,他愤怒,无可依靠,只能用剪刀手切割开那些他精心修剪的植物表达他的不满。他最终还是回到了古堡,回到他原本的生活当中。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如果未曾接近过幸福,又怎知自己生活得不幸。人们只做对自己利好的事,即便他付出了那么多,也无法获得一丝的爱。他痛恨自己的不同,即便这双手是他最爱的老科学家为他留下的最好的东西,也无法弥补对于心爱的金所造成的伤害。他没有办法像那些经典童话里的人那样,最终变成一个普通人,和心爱的女人拥抱接吻,他只能迎来自己悲剧的命运。离开后的爱德华仍然记得心爱的女孩在雪花中旋转舞蹈的模样,他只能在每个圣诞为这座小镇制造一场雪,这是他爱的方式。

自知理亏又或者是事不关己的小镇居民们,在爱德华离开后纷纷忘了他。只有金记得,曾经在这个镇上出现过一个与众不同的少年,他看起来那么令人心碎,那么想让人抱入怀中,但少年却有一双锋利的剪刀手,这让他们有了不可逾越的距离。金也继续过着自己普通的人生,结婚生子,多年后给自己的孙女讲述爱德华的故事。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是否真的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少年,又或是从来都只是她的想象。

情书

Love Letter 1995

导演:岩井俊二

编剧:岩井俊二

主演:中山美穗/酒井美纪/柏原崇

美好与遗憾

“藤井树”三个字是有魔法的,不论看到多少次,都能够想起小樽的雪,想起午后被微风卷起的窗帘下美少年安静看书的模样。一句“你好吗?”所包含的千言万语,已经再难提起,只是从那时开始,所镌刻下的青春情事,成为了每一个看过《情书》的青年们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相比其他电影,《情书》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显得十分珍贵和难得。在当年的电影市场中,《情书》是以正式公映的方式,在电影院里放映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之一。这也成为了多数人了解岩井俊二的一道大门,再加上安妮宝贝在作品中对于岩井俊二电影的描写,以及郭敬明的公司引进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等电影原著,残酷青春,这一代人的迷惘,暗无声息地湮没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离现在并不远,大概也只有五年的距离,但却已经成为了过去。一个散播着无力感的青春年代,被现在遥遥地怀念着,哪怕只是短短几年。

这部电影的美妙没有办法用几句话来解释,它如同两条缓慢流淌的小溪,一点点地汇成了一条壮美的大河。渡边博子在男友藤井树三周年的忌日时,发现了男友高中的毕业纪念册,对男友的思念一直未改的她,偷偷记录下纪念册上的地址,写了一封永远不可能有人收到的情书。然而,她却意外收到了回信。这才知道,原来男友高中时,有一个女孩和他同名同姓,也叫藤井树。渡边博子决定继续写信,希望女孩藤井树能够告诉她尽可能多的关于自己男友的过去。而女孩藤井树也因为这些信,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高中年代。

同名同姓的两个人的相遇,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是一场令人讨厌的尴尬。莫名其妙被卷入了同学们的恶作剧玩笑当中,平时连正眼都不敢看那个男孩一眼,甚至连值日也被安排到一起,两个人的名字中间被画上了一把象征着恋爱关系的雨伞。女孩尴尬地擦去黑板上的粉笔字,男孩却是一脸毫无表情的样子,甚至连值日的工作也都交给了女孩。

女孩在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男孩总会借一些少有人借的书,在借书卡的第一行里,写下“藤井树”三个字。女孩觉得这很幼稚,却忘不了男孩靠在窗边、窗帘浮动时阳光照射下的侧脸。女孩知道再看一眼,可能就要喜欢上他了,但是不可以被同学当成玩笑。

渡边博子请女孩藤井树拍下那些她在信中回忆的地点,寄给她,让她也能分享男孩藤井树的高中时光。于是在小樽漫天飘雪的冬日,藤井树带着拍立得去了学校,一点点拍下当时她所记得的,关于男孩的回忆。在图书馆偶然遇到的一群孩子,惊喜地告诉女孩她们正在玩一个找“藤井树”的游戏。她们从很多借书卡里发现了这个名字,以为女孩就是借这些书的人。女孩摆摆手不以为然,说起了过去的名字的巧合。少女们则用最天真的想法,告诉了她一个最可能接近真相的答案:男孩写的可能是女孩的名字,虽然同为“藤井树”。

直到博子终于动身前来小樽,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孩相遇了。像是解开了看起来最复杂实际上却最简单的数学题一样,两个人忽然都明白了什么。男孩藤井树是一直喜欢女孩藤井树的,当年无法述说的暗恋,在长大成人后遇见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博子时,从来不主动的他,主动开口和博子说话。这曾经是朋友间经常引为笑谈的事,如今有了一个悲伤的答案。那一刻,两个人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但是却因为男孩藤井树有了共鸣。

博子爬上男孩出事的山,山谷里回响着她的声音,“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女孩藤井树躺在医院,默默地流着眼泪,低低地说:“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

出院后的女孩在家中迎来了高中的后辈,递给她一本《追忆似水年华》,是男孩离开小樽前拜托她还给图书馆的。后辈让她把借书卡翻过来,于是她看见了卡片背后的秘密——男孩所画的她的肖像。

曾经最接近秘密核心的她,在许多年后终于解开了谜题,情感拍打着女孩的心。成人后的她仍然做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新的借书卡,换下了那张画着她的肖像画的卡片。

故事就这样落幕了,带着博子的回忆和女孩藤井树的缅怀,从情书开始,以情书结束。微妙的故事里,有两个藤井树,两个中山美穗,两次相似的事故。两个藤井树,在青春期的尴尬当中结识,一个是紧张到无法说话的男孩,一个是因为怕被嘲笑而一直低头的女孩。两个中山美穗,一个是女孩藤井树,一个是渡边博子,都是男孩所喜爱的女孩,一个在回忆中拥有,一个在现实中失去。两次事故,一次因为大雪封路,让女孩藤井树的父亲病逝,另一次则是同样的情况,错误在第二次事故里得到了纠正,一如男孩在遇到渡边博子时的主动一样。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一次,遗憾就不会发生了。总是要从遗憾中学会如何去生活,总是要在错过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正解,总是在最后知道真相的时候,眼泪止不住的滑落。如果有错,也请将这美丽的错误掩埋在小樽的大雪之下吧,皑皑白雪中,所能记得的,仍然是曾经爱过的悸动的心。

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编剧:查理·考夫曼/米歇尔·贡德里/皮埃尔·比斯毛特

主演: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

忘不掉的爱情

恋爱有多甜蜜,失恋就有多难过。33天未必能走出失恋的阴影,除非,你重新爱上一个人。

故事从情人节的早晨开始,积雪还未彻底消融,约尔·巴瑞斯逃离了赶去上班的火车,飞奔去站台的另一端,去了纽约蒙塔克海滩,他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染着蓝色头发的女孩,女孩意外地也出现在了海滩上,又搭了同一班火车返回。女孩主动过来搭话,告诉约尔,不能嘲笑她的名字,克莱门汀,和一首童谣里的名字一样。两个人似乎早就认识,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存在于他们之间,克莱门汀认为自己一定会成为约尔的妻子,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然而故事从时间的另一端开始讲述,约尔和克莱门汀在无休止地争吵,约尔脱口而出无可挽回的话,克莱门汀愤而离去。为了挽回克莱门汀,约尔买了一条她喜欢的项链作为礼物,然而去到克莱门汀的书店,她却仿佛从来不认识他一样。此时他才知道,克莱门汀去了一家专门消除记忆的诊所,将关于约尔的所有记忆全部抹除。为了报复她,同时也为了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约尔也去了诊所,要求医生抹除自己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

电影开始回溯他们之间的点滴,从最近的记忆开始,一点点向更早的以前驶去。在约尔的每段记忆里,克莱门汀都被一点点抹去,不复存在。约尔因此得以再次审视二人曾经欢乐的过去,一起躺在结冰的河面上看星座,一起吃外卖,一起在海滩打雪仗。约尔后悔了,他不想删掉这段记忆。他开始在自己的意识里带着克莱门汀逃跑,躲避医生抹除记忆的行径。

约尔记忆中的克莱门汀慢慢深入到他的记忆深处,了解到这个木讷、内向、不善言辞的约尔的童年,正是因为母爱的缺乏,约尔长大之后变得敏感而脆弱,同时又无止境地索求着爱。那些被约尔遗落在记忆深处的回忆,被重新找回,克莱门汀对于约尔有多重要,这才完全显露。但随着记忆的游走,曾经所有的共同回忆都在不断坍塌,克莱门汀的脸一片模糊。

我们终于看清两人相遇的真实,在蒙塔克海滩上,他们因为家族聚会而相识,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一见钟情,只是两个无趣的人刚好凑在了一起,并非之前记忆中的初次相遇。记忆是会骗人的,每个人的大脑总是会编织有利于自己的记忆,但这些记忆却会扰乱正常的节奏,约尔不明白为什么克莱门汀会变成那样,却正是他自己自行想象出来毫无根据的记忆造成了二人最终的不欢而散。

在记忆中,克莱门汀跟随约尔反抗消除记忆的行动而奔跑逃亡,甚至和约尔达成了一致。此时的他们在约尔的记忆里成为了重新具有意识的人,约尔害怕反抗不成功,会忘记克莱门汀,但克莱门汀告诉他,只要还记得相爱的感觉,就会重新找到自己。

电影转到约尔消除记忆的第一天,这一天是情人节的早晨,原本要搭火车去上班的他跑去了对面的月台,去了蒙塔克海滩。他遇见了一个很美好的姑娘,叫做克莱门汀,克莱门汀说,她知道自己一定会嫁给约尔。

杨千嬅《冬天的故事》

粤语/华星唱片/1999

福音歌姬

杨千嬅最被人称颂的专辑有《到此一游》和Play it loud,kiss me soft,然而这张专辑却最能体现出杨千 对于音乐理念的掌控。整张专辑采用电子合成和节奏鼓点,突出冬天的氛围,厚重,严寒带来的窒息感,以及对末日的恐惧不安。

AIR是个intro,借用巴赫的曲子,改编成电音,有些迟疑,有些沉重,立即就有了冬天的感觉。自然过渡到《新世纪福音战士》,是陈辉阳借用古典名曲创作的开始,同样是巴赫,但节奏加快,杨千嬅厚实的嗓音正好衬托出强烈的金属感和机械感。这首歌的写法是黄伟文所惯用的写法,用显性和隐形两种意义的交替来衬托新生的意义。

《冰点》从名字看来是一首很冷的歌,但事实上却很柔软,只是在后段加入了电音合成后的声音,又让歌变得坚硬。林夕的词在讲述告别,分手后的告别,只有孤身一人,回忆起曾走过的路,反而更加心寒。这首歌是用感觉上的冷来衬托生理上的冷,若无足够人生历练,怕是无福体验。

专辑同名曲《冬天的故事》较为平静,刻意的电音作为最底的音色,营造出空旷感,有一种走在飘着雪的长街上的冷寂印象。《私人料理》轻快许多,编曲里加了手风琴,让人想起莫斯科红场,但仍是冷的意象。

个人最爱的一首歌是《私奔》,强烈的节奏和变换的歌词场景,一如末日的亡命鸳鸯,非常有科幻电影感。杨千嬅的声音沉静坚定,高潮时用扩音器来唱,有种奇异的美感,仿佛整首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而杨千嬅既是猎人,又是猎物,有种被命运驱使的微妙感。

《最后的歌》被杨千嬅在三次演唱会上演唱过,可见这首歌对于她来说有多重要。陈辉阳也很钟意这首,与《少女的祈祷》一起列入个人专辑中。这首歌在高潮过后戛然而止,一如尚未过瘾就必须离开的演唱会一样,谁都希望演唱永不停下,但只能怅然离开,带着意犹未尽的痒离开。

1999年,最耀目的专辑是王菲的《只爱陌生人》,或许在十多年后才能发觉,《冬天的故事》有多好。

熊天平《雪候鸟》

国语/上华国际/1997

回到过去,来首纯净

如今已经少有这样的歌曲了,就连熊天平这样类型的歌手也是少有了。大约是乐坛缺乏动力,又或是急于向欧美日韩靠近,音乐作品都失去了独立性,听起来太雷同。歌手也多数走的是大肺路线,拜选秀节目的福,除了高音就不再看其他特质。

熊天平的声音太美,这种美是纤细温柔的,也是痴缠围绕的。在看似缺乏男性气质的声音里,他用自己的创作力填补了这缺陷,从深情款款的歌词里看到一个男人最珍贵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这个时代,也是不存在了。

所以,《雪候鸟》是独一无二的,空前绝后的。这张专辑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不仅奠定了熊天平在乐坛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华语乐坛。十首歌,十个极具意象的故事,在熊天平干净的声线中,如同用冰勾勒一幅画,有冷彻心扉的痛,有肝肠寸断的痛。

MR.MOON是熊天平在马来西亚做宣传时思乡之情的寄托,歌词缱绻到让这首歌达到同类题材的歌曲无法比肩的高度。第一主打《雪候鸟》是许常德、刘天健继《愚人码头》之后又一催人泪下的离歌,不论听几次,心脏都会为之震颤。在极美的意境和缠绵的旋律当中,让听者身临其境,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份孤独和遗憾。“我又回头去飞/去追/任往事一幕一幕催我落泪/我不信你忘却/我不要我单飞/没有你逃到哪里心都是死灰/我又回头去追/去醉”,让人无法不为之沉醉。

现在回顾这张专辑,真是一种彻底的复古行为。这么痴缠的歌曲,大概会被年轻人嘲笑,哪还有这样心碎故事,不要强说愁了。可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就是如此。那个时候,《还珠格格》还没有播,大家看的电视剧还是琼瑶的经典系列,譬如《苍天有泪》,蒋勤勤那时候多美,朱茵多娇俏。那时候人们相信爱情,相信人生当中不论遭遇苦难还是艰辛,都终会遇见真爱。而如今,大概就只有长叹一口气,累觉不爱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