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潘家才:我们要建世界上第一座智能电站

时间:2024-08-31

本刊记者/任 红 罗婧奇 编辑/柳向阳

上:历史性交接—2007年7月1日零点班,葛洲坝电厂集中值班方式变革,实现了国内20世纪投产大型水电站运行管理理念上的突破。摄影/刘衡生

长时间的安全运行由刚开始的梦想到现在成为现实。这段历程里的故事,陪伴葛电厂走过二十几年风雨的人最有发言权。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安全运行三十年的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葛洲坝水力发电厂副厂长潘家才,从他流畅、幽默的言谈中把握葛电厂的发展脉搏。

——记者手记

别看现在说安全运行3000天好像觉得没什么,那时安全运行100天就很不容易。发电初期第一个安全生产100天的到来,意义重大。

《中国三峡》:潘厂长你好!感谢你百忙之中抽空来接受我们的采访。你是什么时候来到葛洲坝水力发电厂的?

潘家才:1984年,刚毕业就来了。那时二江电站已经运行发电,我们那一批学生参与大江电站筹建,当时还处在围堰期,筹建处才十多个人。我们就先从一线干起,之后才慢慢从工程建设,转向了厂务管理。

《中国三峡》:80年代的大学生比较少。你们那一批大学生有没有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却被分派到一线厂房,因此觉得屈才,适应不了?

潘家才: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相反,大家都干劲十足。这首先是因为人年轻,刚从书本里走出,对机器、对现场很好奇,求知欲强烈。再就是有一门心思做好本职工作的冲劲。对于一线工作,我们乐在其中。那时确实很艰苦,大江机组安装完成后要进行调试,老师傅带着我们不停做实验,通宵加班不是稀奇事,而且第二天还得照常上班。

葛洲坝大江电站厂房大厅。 摄影/刘衡生

《中国三峡》:我们听说以前机器设备很陈旧、事故频发,老师傅的压力都很大。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压力吗?

潘家才:确实压力大,机器一出问题,就别谈什么运行发电了。当时是一实验就出问题,一出问题就要解决,随时待命,随时加班,从家里赶到事故现场。那时没有手机,固话也少,也没什么交通工具,好在住的区域相对集中,院子里喊一嗓子,自行车一骑、工具包一背,人就到了。

当时国产机组数量多、性能差、投产速度快,很多质量问题在运行后暴露出来,多次出现机组跳闸和停机事故。别看现在说安全运行3000天好像觉得没什么,那时安全运行100天就很不容易。发电初期第一个安全生产100天的到来,意义重大。

保护装置从不稳定到稳定一路走来,从刚开始的晶体管保护,到集成电路保护,再到现在的微机保护,一代一代不断改进,我们的技术人员也是推动者之一。

《中国三峡》:你是怎么顶住这些压力的呢?

潘家才:我有幸遇到一些老师傅,他们是我人生的楷模,对我具有榜样的力量。我在踏出校门,参加工作,进入社会之初,跟他们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这些东西,让我可以克服内心的压力,勇敢向前。

刚毕业的学生大多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知识,对现场还是有距离的,都靠老师傅带。我一直记得我的两位老师傅,一位叫杨令可,一位叫程素华,她们现在都已经退休了。那时不论老师傅,还是新徒弟,全都一起看图纸、插线、做实验,不论白天黑夜。作为女同志,她们当时也三四十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可还是前方一有事就立马冲上前去。

我们刚到现场不懂得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全都靠老师傅手把手教出来,待慢慢熟悉方式方法后,就放手让我们干,她们在一旁指导。在技术上,她们不保守,毫无保留。这样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准都很高的老师,既教会了我们技术,也教会了我们做人。

《中国三峡》:于是,你们也把这种做人做事的理念传承下去。在您攻克的难题中,哪一个是对您触动最大、令您最难忘的?

潘家才:我以前在保护班。大江变压器的保护装置只要出事就会连跳四台机。我记得有一次直流母线产生了瞬间短路,跳了四台机,并且损坏了好多台保护开关电源,想马上恢复还不行。我被派去查原因,基于先期学习我对保护装置的内部图比较了解,就做实验、找原因,最终把原因找到并进行了改进,使保护装置不会再误动了。

《中国三峡》:这个问题大概用了多长时间解决?

潘家才:大约用了一个礼拜。生产保护装置的生产厂家还专门给我们颁发了改进奖。咱们实际上是设备的使用者,但却有能力帮助厂家改进产品,并且给出了很多改进方案,心里还是很骄傲的。保护装置从不稳定到稳定一路走来,从刚开始的晶体管保护,到集成电路保护,再到现在的微机保护,一代一代不断改进,我们的技术人员也是推动者之一。

最深刻的变化要数攻克难题的层面不断在变。最早,我们攻克设备难题。等到设备状况稳定以后,我们就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攻克技术关。而现在,最难的是在管理层面变革,先进的设备、技术当然要配先进的管理。

《中国三峡》:80年代,因为设备不稳定,大部分时间用于维修、维护和改进设备了,那到了90年代,设备稳定后,我们是不是就开始引进新的技术?

潘家才:以保护装置为例,它的寿命基本上是8-12年,快到时限时就要做出新一代保护的换型,涉及到选型的问题。这就意味着要了解保护技术的新发展,哪些是前沿性的,哪些是成熟的,哪些是要淘汰的。我们实际上并不直接引进技术,而是由生产厂家来做技术改进,我们的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求。

《中国三峡》:现在的保护装置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吧?

潘家才:可以这样说——不光是保护装置,葛电厂不论是设备水平,还是管理水平,都走在水电行业的前列。

《中国三峡》:你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葛洲坝电厂,你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一个人。你感觉到葛洲坝电厂在这些年中,有什么明显变化吗?

潘家才:这么多年走来,巨变当然是有的。最深刻的变化要数攻克难题的层面不断在变。最早,我们是攻克设备难题,几乎全部的精力都耗费在设备上,生怕设备出问题。接着,等到设备状况稳定以后,就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攻克技术关。而现在,最难的是在管理层面变革,先进的设备、技术当然要配先进的管理。我始终这样认为,设备、技术水平没达到一定高度,谈管理就是句空话。设备、技术水平达到了,管理水平也应跟上脚步。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安全发电,就拿运行为例来谈。在运行方案上我们做了很大调整,我们的运行模式放在全国都是非常优秀的。运行上一般是几班几倒,我们现在是六个值,白班中班夜班三班倒,每个值轮番倒班。我们发现设备可靠以后,夜班需要的人数实际上是很少的。所以虽然我们保持六个值不变,但把夜班的人数降下来了,降下来的人就充实了白班和中班的人数。这就保证了在有任务的时候,在不影响正常值班工作的状况下,还有很多人可以来调配;而没有操作任务的时候,班值人员就有更多时间来做运行分析。这就是集中监控、操作分离的运行模式。

这样,运行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且整个运行人数呈下降趋势,才100来人,体现了管理上的进步。另外,我们还从中分出一部分人成立了一个运行分析小组,每天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趋势分析、缺陷分析等,给我们中控室的监控人员提供参考。我们安全运行3000天就是靠这样保证出来的,八年多啊,不是随便靠运气就能达到的。

很多人认为智能电站只是空想,但经过我们认真思考,认为是可行的。首先我们需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运行能力、管理水平。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需求,主动提出需求,督促厂商加紧创新。

《中国三峡》:对于今后的发展,葛洲坝电厂有没有什么战略上的计划和想法?

潘家才:刚好去年我组织编写了葛洲坝电厂“十二五”的发展规划。结合现在电力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建设智能电站。电网现在正在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包括发电环节,如果智能电站不建设好,智能电网就办不好。智能电站的建设势在必行。智能电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来水、发电、电网销售等,也即原材料-生产-销售这一条线都要求实现智能化,任务很重、范围很广。

《中国三峡》:现在国内有别的电站采用智能电站的形式吗?

葛洲坝大江开关站全景。 摄影/刘衡生

上:讲解培训。 摄影/刘衡生

下:葛洲坝电站地下廊道。 摄影/刘衡生

潘家才:没有,国内目前没有,国际上也没有,我们力争做全球范围内的首创。很多人认为智能电站只是空想,但经过我们认真思考,认为是可行的。首先我们需要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包括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提高运行能力、管理水平,算是全方位的提高吧。我们现在也正在做这个努力,从去年年底提出这个想法以后,与很多设备生产和供应厂商一直保持着技术交流,专门请厂家过来交流已经不下于十次了。

《中国三峡》:那您觉得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较大阻力,或者说困难是什么呢?

潘家才:不论做什么,想法再好,在实践中也是很有困难的。虽然在交流时,很多厂商愿意一起商讨,但在实际跟进中没有那么快,原因在于现在的电力行业侧重电网,因为电网的市场比电站要大,所以好多厂商对电站的投入热情不那么大。这一现实也就意味着,在技术革新上,如果电厂不主动,仅靠厂商自觉是很难取得成效的。所以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需求,主动提出需求,督促厂商加紧创新。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葛电厂需要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但只要考虑周全,规避风险,目标就可稳步实现。

大型水电厂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在我们这里第一次投运的,三峡工程、向家坝工程等使用的生产技术和水电管理技术,都先在葛洲坝试用。任何工程都希望运用成熟的设备,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管控模式。筹划中的智能电站也是这个道理——先设计一个整体方案逐步推进,再运用使之成熟,最后推广到全水电行业使用。

《中国三峡》:我们似乎已经从这个问题上看到葛电厂的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了。如果让你使用一句话来概括葛电厂的企业文化,你将会选择哪句话呢?

潘家才:葛电厂最早流行一句话,叫“辛苦我一人,光明千万家”;葛洲坝建起运行以后,当时有句话是“要想看现代化,就到葛洲坝”,而九十年代,葛电厂则被称为“葛老大”,可见当时对全国的影响都很大。接着,“管好葛洲坝枢纽,打造水电厂精品”成为了我们的使命,这要求搭建好先进的管理平台,提高电厂核心竞争能力。

创新不可或缺。传承和发展一直是葛电人的信念。厂里的技术开发,一些设备的前沿改进,这些其实都是大行业性质的革新。譬如大型水电厂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在我们这里第一次投运的,三峡工程、向家坝工程等使用的生产技术和水电管理技术,都先在葛洲坝试用。因为任何工程都希望用到成熟的设备,成熟的技术,成熟的管控模式。每一次创新都是成果,也是我们的责任,筹划中的智能电站也是这个道理,先设计一个整体方案逐步推进,再运用使之成熟,最后推广到全水电行业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