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湘西题材电影的文化冲突

时间:2024-08-31

曾耀农,刘美霞(.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005;.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008)

论湘西题材电影的文化冲突

曾耀农1,刘美霞2
(1.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湘西题材电影并不满足于对湘西奇异风光的展示,而是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寻找文化冲突的根源。现代理念与传统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和交融、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矛盾和平衡,均是湘西题材电影文化冲突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湘西;电影;文化冲突

学者贾磊磊在论述电影中的文化冲突时曾提到:“不论我们是像柏拉图那样把人命名为政治的动物,或是像马克思那样把人命名为社会的动物,还是像卡西尔那样把人命名为文化的动物,凡是以人为主角、以人的命运为主旨的艺术世界中,人与人的冲突始终存在。”[1]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段政治、经济和文化不断冲突、矛盾的历史,而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人类在文化领域间的冲突也呈现出越来越尖锐的趋势。电影作为一门以人为主角的艺术,不能不对文化之间的冲突产生强烈的关注。湘西题材电影在展现湘西独特自然风物的同时,也艺术地展现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一、现代理念与传统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由于地理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湘西地区一方面保留了其质朴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因长期的闭塞遗留了许多认知缺陷和价值糟粕。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必然与现代思想相互矛盾、碰撞。湘西题材电影在表现这种冲突碰撞的同时,又敏锐地捕捉到了湘西浓厚的人文温情与极大的包容性。

作为一种世代流传的社会生活积淀,传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不断扬弃。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必然要将现代的、新兴的、进步的观念融入进来,进而淘汰落后的、愚昧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对传统进行反思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电影《湘女萧萧》正是对落后愚昧的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思。影片以童养媳萧萧的经历,讽刺并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生活习俗。萧萧作为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个体,自然人性长时间受到压抑,她的经历折射出了传统思想糟粕根深蒂固的社会现实。

电影中代表封建传统文化的童养媳与代表现代进步生活观念的女学生,是相互排斥与否定的。萧萧一家人,尤其是见多识广的爷爷,在谈及女学生时,以一种嘲笑的口吻对她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做法进行全盘讽刺与否定。这既有对现代文化的误解,也有封建传统维护者对历史权威的本能肯定以及对新兴事物的排斥。爷爷他们对女学生的歪曲和误解,映现出他们内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和男权意识,这种男权思想“和封建习俗造成的人们的整体精神蒙昧结合起来,就对女性及其生存构成一种强大的反动力量,维持着习俗得以继续存在下去”[2]。而女学生对于童养媳,同样是耻笑和不屑。春官的女同学知道他有个童养媳后嘲笑式的提问,让春官无比尴尬和无地自容。女学生以一种骄傲者的姿态审视着像萧萧这样的童养媳,进一步加大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痕之深,给人一种二者无法相容之感,游移于其中的春官,就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春官成长于传统的宗法社会中,是传统观念的受益者,后天又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洗礼,因而他的内心是矛盾的。面对女同学的嘲笑,春官没有反驳,而是默认;回到家中,他没有接受家里的安排而是默然逃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春官难以找到一种平衡而选择了缄默。表面上看是传统化的生活方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从春官逃离婚礼现场这一行为,亦能看到新文化、新力量在传统糟粕中开始慢慢觉醒。

虽然传统文化中遗留着许多糟粕,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就是完美无缺的。现代作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但其本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传统生活秩序中很多优秀的东西是现代所无法替代的。并且,中国遵循的现代并不是根植于本土而产生的,很多方面完全是拷贝西方模式,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消极影响,需要时间去实践和修正。因此,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就需要编导对现代进行审视和反思。

在电影《红棉袄》中,代表新生一代的翠菊即使生活在偏远的湘西山村,其审美也已经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身为苗族后裔的她放弃对自己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转而对具有现代理念的红棉袄表现出热烈的渴望。所幸,翠菊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完全被现代文化浸染,她的身边依旧有传统的文化元素在传扬和延续。

而电影《槟榔》展现的则是一群伴随着快速前进的现代化步伐而成长起来的湘西孩子。偷窃、抢劫、吸烟、打架,这群孩子在现代化的环境中过于早熟,已然丧失了孩子本有的纯真与活力,做着与他们身份不相符合的事情。电影没有记录阳光快乐的校园生活、青涩纯情的恋爱故事,而是漠然地展现了一幅幅看似没有未来的青春图景,表现出“伪现代”喧嚣下对孩子生活和成长环境的担忧。这是一种对现代的反思,也是对湘西地区快速进入现代而丧失传统的一种担忧。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经常显得尴尬和不合时宜,但传统作为一种价值体系能够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必然有其内在的魅力和值得肯定的精髓,我们不能因其有不少缺点就彻底否定。尽管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现代与传统相比有许多优点和可取之处,但其缺点有时也是明显的,不能回避和视而不见。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平衡,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思想文化中美好的部分,湘西题材电影运用血缘温情与人性之美去化解矛盾,不失为可尝试之法。

《那山那人那狗》中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现代与传统间的冲突。影片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湘西农村,镜头聚焦于绵延的青山、蜿蜒的石板路、简陋的民居、村民质朴的笑脸以及朴素的穿着,给观众定下了一个传统、古朴、落后的基调。但儿子半导体收音机中传出的流行歌曲、山脚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又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向前的时代。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闯入传统境域中,现代理念与传统观念间的冲突便显现出来。

在影片中,儿子认为可以搭公交车送邮件,父亲却觉得乘公交车不如走路守时,坚决不同意改变原始的送信方式。面对五婆孙子外出后的不孝,儿子觉得应该对王婆孙子进行教育并让其来尽孝道;父亲却认为对方是大学生,教育毫无作用,于是坚持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五婆。从儿子与父亲在这两件事的不同处理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看到代沟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虽然父子之间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带来了对立和冲突,但影片并没有用是非对错来判断这两种观念的好坏,而是用温情的手法化解了二者之间的隔阂。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邮员,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岗敬业、诚信朴实等美好品格;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年轻人,儿子具有思维开阔、聪明善良的良好素质。然而父子成长和生活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父亲理想主义的行为方式与儿子实用主义的生活态度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与互不认同。儿子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父亲对儿子也有着一种距离感,然而随着三天在邮路上的共同相处,父子间的隔阂悄然溶蚀。在曲折陡峭的邮路上,儿子深切感受了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送邮生活,折服于隐藏在父亲背影之下坚韧的品格、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父亲也感受到了他不在家的那些日子,儿子与妻子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影片中儿子背着父亲过河这一情节,成功化解了二人间的隔阂与对立,父子间的关系最终由淡薄、紧张变为理解与温情。父亲与儿子用理性、尊重包容了对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达到了妥协和平衡,用亲情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生命“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有关于现代、有关于未来的超越趋势和时间向度”[3]。时代需要进步,现代与传统的冲突难以避免,湘西农村传统宗法社会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充满了尴尬、矛盾和冲突。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保留住最珍贵的传统价值和记忆,这显然是个哲学命题。电影编导能做的,唯有保持一颗悲悯与温暖之心,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二、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文化的产生以人的生命体验与生存经验为基础,处于同一生存环境里的人容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和感受,而不同生存环境则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对自身及世界产生不同的感受与看法。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中,这种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共同意识是维护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或民族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多,各种文化因子相互渗透。城市作为社会活动中心,能较快适应各种文化的渗透,并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乡村因为处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外在文化渗入较慢,文化结构较为稳定,更多地保存和延续着本土文化习俗。因而,当城市文明遭遇乡村文化时,人们都带着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已形成的风俗传统、文化认识、思维习惯进行交往,其中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磨擦。

严格来说,大部分的湘西题材电影都可以归类为乡村题材电影。自沈从文将湘西塑造为一个充满善良、质朴、人性美的桃花源,将原本默默无闻的湘西推进大众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后,湘西就打上了“人性小庙”的乡村烙印。然而,文化是在不断交流的,以乡村作为故事构建背景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受城市文明的影响,湘西题材电影中依然充斥着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城市对比于乡村,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等多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城市意味着比乡村更多的繁华、财富和机遇”[4],而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受视野的限制难免会对城市生活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产生盲目的崇拜和憧憬。

《村妓》中充满了乡里人对城里人的崇拜。作为乡里人的丈夫抱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进入城里时,对城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同时又自卑于自己乡里人的身份,对城里人王五爷、水保等的态度是恭敬而卑怯的。七妹领着丈夫吃城里才能吃到的泥沙豆腐、穿城里人才穿的青布长衣、理城里式样的发型……整个过程中,丈夫都是抑制不住的欣喜。在丈夫的眼中,城里人显然是比乡里人更高品质的存在,因而他才会对城里人显露出尊敬、讨好的心态,并且希望自己也能获得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方式。

在《湘女萧萧》中,成长于乡野的萧萧对进城也显露出十分强烈的渴望,在得到随花狗进城的准许后,更是难掩内心的欢喜与激动。萧萧在城里,对所有的物品都表现出惊喜与好奇,体现出了一个乡里姑娘对城里事物的喜爱与羡慕。

正是由于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城市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与向往,同时又伴随着城市文明对乡村世界的冲击以及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出现松动,在经济压力与生存困境之下,越来越多的乡里人离开故土走向城市。《红棉袄》中的湘西村落因父母的纷纷出走而变成了留守儿童的世界,因为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的瓦解,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和老人只能依靠年轻父母在城里打工赚取的钱财进行生活,城市成为了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在《那山那人那狗》中,五婆的孙子更是到了城里之后便没有回来过,彻底抛弃了自己的血缘亲人和自己乡里人的身份。五婆的孙子因对城市的执着与依赖而丧失了正常的道德伦理,表现出的已经不仅仅是普通乡里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态度,更深一层反映的是乡里人的自我认同困境。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乡里人对城市文化都趋之若鹜,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就为我们传达了“山里人住在山里,就像脚放在鞋里一样舒服”这样一个归属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于城市文化的喧哗、浮躁、欺骗与暴力,开始怀念乡村世界的纯真与善美。因为意识到了“城市是导致自我迷失的根源,而乡村则是生命和人格的处所”[5],一部分城里人开始主动融入乡村生活,并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之间进行调和。编导在处理此类题材时,同样充满着矛盾的心理,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孰优孰劣难以做出准确的评判。

《我心飞翔》中的旭和阳都是实实在在的城里人。旭生活成长于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因为对军阀混战的动荡社会倍感失望,于是躲到一个闭塞落后的湘西小村庄隐居。虽然在农村的生活与以往的城市生活迥然不同,但是旭在生活中逐渐摸索出了与乡里人的相处模式以及生存之道,并逐渐主动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旭以前是一位油画老师,这种艺术技能到了讲求实用的乡村以后本来无半点用武之处,但他却运用自己的绘画技术制作风筝,获得了村民的认同与追捧。与此同时,他不仅坦然接受了当地的巫蛊文化和迷信思想,还努力学习和研究如何看手相,甚至沉迷其中。若不是他在看到商家将咖啡壶当作茶壶进行推销时进行纠正,暴露出他的城市文化背景,一般人恐怕没办法将他与当地的普通乡民相区别。尽管如此,面对精华与糟粕皆具的乡村文化,旭并非一味地接受。晟将女性视为有极高利用价值的物品,而旭则坚持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即便自己在经济上如何富足,也要尊重姑娘的意愿。与旭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来自于上海大都市的阳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艺术家。他来到湘西采风之后,丝毫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的不适感。阳忽略了城乡生活上的差距,对湘西的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共鸣,并且与同样具有音乐天赋的乡村少女虹产生了爱情。面对城乡间的冲突与差异,旭和阳都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使城乡文化实现共融,传达出艺术家的一种理想。

在电影《阿桃》中,怡兰一家来自城市,怡兰的母亲带着妹妹下放到桃花寨支教,怡兰下乡来看望。显然,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怡兰对乡下这种与牲畜共室的生活十分不适应,母亲也不停歇地每月写一封信给教育局请求调回城里。但是在与邻居阿桃一家的相处中,怡兰被阿桃的真诚、勤劳与善良所打动,逐渐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好感。尽管如此,怡兰还是感觉到城乡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因为城市中重男轻女观念比较淡薄,怡兰没办法理解阿桃父亲对生儿子延续子嗣的执着,也不能理解村民对装神弄鬼、疯疯癫癫的阿秀婆的尊敬和纵容。随着与阿桃一家相处的深入,怡兰慢慢感受到:看似木讷古板的阿桃父亲,封建宗法观念下深蕴着对女儿们浓浓的血缘亲情;疯癫古怪的阿秀婆,为了五桃居然与野猪搏斗到死,她的身上更是有着城里女性缺乏的勇猛气慨。怡兰开始理解村民对阿秀婆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湘西农村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归属,这是城市中功利和淡漠的人际交往难以维系的。在融入到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乡村中后,怡兰对桃花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离开时恋恋不舍,并受其影响而改变了自己当画家的人生目标,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融入与理解,让怡兰在城乡两种文化碰撞中找到了平衡。这是编导的一种理想,但未必不是现实生活中一种明智的选择。

三、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矛盾和平衡

大部分湘西题材电影表现最多的是生活在乡村的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长期以来,湘西都面临着“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6]324等经济问题。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湘西人民的生活虽得以改善,却没有根本改变物质的匮乏与经济的困窘。在经济窘境和生存压力之下,“许多人已经被异化为埋头追逐经济利益的动物或个性单薄的单面人”[7]。譬如《村妓》中,七妹一家住破屋、吃难以下咽的糠稀饭,为了生存不得不“下河”出卖自己的肉体。而村中人在长期的贫困和压迫中,对送妻为妓习以为常,甚至在经济条件得到改善后还颇为骄傲。与此同时,湘西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使其更多地保存了各民族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相对单纯的生存环境也使人们形成了较为单纯的价值观念。因而,即便像七妹这样的处于乱世之中的妓女,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为了尊严而放弃财富,回归田园。正因如此,湘西题材电影在展现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复杂性,但最终又以精神追求的胜利而告终,表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与过度宣扬落后经济状况、强大生存压力的电影相比,湘西题材电影更加乐于彰显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浓浓的温情以及美好的人性。

凌子风成功将《边城》打造成理想家园。虽然影片也表达出了对经济追求的无奈,但电影传递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大老和二老对爱情的执着;翠翠的单纯与善良;祖父对于撑渡的坚守;祖父进城后,肉脯店、烧酒店等对他的尊敬与关怀;祖父将刚买的酒与大家慷慨分享,人们为了将他留住而故意将他酒壶骗走,随后又亲自送还……这些情节都充分体现出即便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方,人与人之间依然能维持信任与关切。电影中体现的对精神的追求、对温情的守护、对人性的坚守,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在电影《阿桃》中,阿桃一家生活窘迫,因为经济的压力和家庭劳动力的不足只能将刚出生不久的五桃送给他人收养。阿桃为了照顾妹妹们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在家刺绣、染布,补贴家用,后来更是为了将五桃接回家中而放弃了自己的婚姻。影片不仅仅只是表现了阿桃的个人献身主义精神,而是将人性的美好铺显于整个小山村中。为庆祝五桃回家,母亲将过年才能吃上的腊肉切出一小块分给孩子,自己却舍不得吃;孩子们虽然只得到薄薄的一小片腊肉,却流露出了无与伦比的满足与幸福;疯疯癫癫的阿秀婆看似凶神恶煞,但在孩子们向她讨小鱼吃时却流露出宽容与关爱,最后更是为了给五桃报仇而与野猪搏斗身亡;表面看似漠不关心、互不理睬的乡民,在得知阿秀婆失踪后,自发上山寻找……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情节,使观众透过愚昧与落后的小山村发掘人性的美好,寻找湘西独特的道德价值。

同样是生活窘迫,《红棉袄》也向观众传递了一种温馨而美好的正能量。翠菊与阿婆相依为命,只能靠外出打工的母亲与哥哥寄回来的钱生活,经济困顿。在其他孩子衣食丰足的时候,翠菊只能穿旧衣服、吃最便宜的玉米糖。尽管如此,翠菊与阿婆依旧过得欢欣而知足。在赶集时,翠菊因阿婆没给她买红棉袄而十分失落,但这种失落感马上就在阿婆教她唱歌、给她讲故事中冲淡了,便宜的玉米糖也在祖孙俩的丢、捡之中变得珍贵而有趣。阿婆知道翠菊渴望红棉袄,事后不惜当掉自己的结婚信物给她买,而翠菊却悄悄用好不容易得到的棉袄去赎回了阿婆当掉的耳环。在回家的路上,翠菊捡到了气球商丢失的钱却没有私吞,而是主动找到失主还给他。影片中的祖孙俩,在匮乏的物质生活中,收获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翠菊的纯真、懂事、善良与阿婆的慈爱、朴实、无私,让他们在物质贫乏之中也能过得温馨而满足。影片正是通过对他们的赞扬向观众传达出在经济压力下也要坚守美好人性的希冀,对富裕生活中的当下受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人们观看一部电影,并不为的是观光地域风貌和人情风俗,他们需要的是在获得文化认同之后,进行情感透射和宣泄。”[8]湘西题材电影中所展现的文化冲突与人文关怀,正是超越了对自然与风俗的单一呈现,赋予了文化的蕴含和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又不只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而是透射了整个人类社会,体现出了人类对精神价值的不懈追求。

湘西题材电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在内容风格和审美意蕴等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由此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以《芙蓉镇》为例。1987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等主演的电影《芙蓉镇》上映后轰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电影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也催生了其拍摄地点湘西王村的旅游业。一夜之间,这个在酉水边上一直默默无闻的千年古镇就成了旅游爱好者竞相追逐、探寻和体验的地方。在旅游业并不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村的日接待旅游客量在3000人次左右。游客纷至沓来,不只是为了亲身感受《芙蓉镇》中青石板、吊脚楼的魅力,也是追求一种精神的回归。而米豆腐本是湘西人家最寻常的饮食,在电影的效应下也成了旅客想要亲口品尝的美食。并且,伴随着电影带动的当地的旅游产业,湘西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也随着旅游业的繁荣而宣扬开去,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在2007年,永顺县县委、县政府公布了一项决议,将王村镇正式更名为芙蓉镇。从中不难看出湘西题材电影对当地文化与旅游业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湘西题材电影的成功已然带动了湘西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地域题材电影最重要的支撑点。湘西题材电影的创作虽然基于湘西文化,但对于缺少湘西生活背景的电影制作者们来说,想要深入把握其文化内涵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湘西文化是一个特有的‘集合概念’,它包括了湘西地区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汉族文化及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的各民族的文化”[6]61,与其他文化相比更具多元化和复杂性。因而部分湘西题材电影作品流于景观风俗的表面展现,并没有对湘西文化进行深入挖掘。这也是湘西题材电影文化地域性特征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湘西题材电影很多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如《边城》《湘女萧萧》等都由沈从文小说改编。沈从文从小受湘西文化的熏陶,其作品也对湘西及其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因而,即便导演凌子风、谢飞等人没有完全领会湘西文化,但有文学作品为蓝本,再进行影像化创作,亦能从中传递出一定的湘西文化特性。然而文学改编并不是湘西题材电影的全部,并且,即使同样是文学改编,如果作者和导演都不具备湘西文化背景,那其作品也很难准确细致地把握住湘西文化的独特性。如《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同名小说,原著中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地域文化背景。尽管导演霍建起在拍摄前到湘西进行了多番考察,但除了环境、建筑、风俗有明显的湘西印记外,观众很难将这部影片与一般的乡村题材电影区分开来。因此才会有学者认为“霍建起并没有真正参透湘西”[9]。这是湘西题材电影文化地域性特征不鲜明的原因之二。正是因为有不少电影制作者缺乏对湘西及其文化的足够体验和理解,因此他们在创作时只能借鉴已有的资料,如《边城》和《湘女萧萧》中的歌曲重复使用,《边城》与《村妓》中“吃甜酒还是吃烈酒”这一情节的异曲同工,这也使得影片的创新性欠佳,有待于电影编导今后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贾磊磊.电影讲述的文化冲突[J].大众电影,2012(22):36-37.

[2]姬杰峰.一个城乡文化对峙的文本——读《萧萧》[J].电影评介,2008(17):46-48.

[3]许文艳,肖丽.故事从回忆开始,生命从过去走来——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时间”的循环与超越[J].电影评介,2009(12):32-34.

[4]张新英.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4-68.

[5]江红英.城市与乡村: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纠缠——对知青小说乡恋叙事情感立场的解读[J].山东电大学报,2008(2):34-37. [6]熊晓辉,向东.湘西历史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24.

[7]张爱凤.拒斥与认同——论《老大的幸福》中的文化冲突[J].电视研究,2010(8):13-16.

[8]包亚明.全球化、地域性与都市文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9-32.

[9]张江艺,吴木坤.映画神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3.

(责任编辑:田皓)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2-0103-06

收稿日期:2015-01-1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媒体领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14CKS03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网融合语境中湖南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12YBB142)。

作者简介:曾耀农,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与传播美学、文化产业。

Cultural Conflicts in Xiangxi ThemeMovies

ZENG Yaonong1,LIU Meixia2
(1.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205, China;2. College of Literatur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Xiangxi theme movies not only present the singular scenery of Xiangxi, but also reveal deeply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s to find the root of cultural conflicts. Cultural conflicts in Xiangxi theme movies are shown in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oncepts, conflict and blending of city civilization and rural culture, contradic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desires and spiritual pursuit.

Key words:Xiangxi; movies; cultural conflicts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