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式的反思与建构

时间:2024-08-31

龚 云,李 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048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0488)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式的反思与建构

龚云1,李霞2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辽宁日报”①事件的争论显示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范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反思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范式,必须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学术本领,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高校学术争鸣平台的建设,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最高价值追求目标,使其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35。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把握了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后来居上。如今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军事实力也得到快速增长,越来越有国际话语权。***总书记在2014年提出的“狮子论”②、“大块头理论”③等回应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但这样并不足以完全消除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成见,他们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高校则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桥头堡。

一、“辽宁日报”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发表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一文。这篇文章是《辽宁日报》记者充分实地调研的汇总,他们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等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这篇文章中概括了“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最常见的问题④。

第一,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这篇文章还特别指出在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中上述这三类主要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这封公开信主要针对的是某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而不是所有高校教师。

这篇文章最后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提出一些中肯的、商榷的建议,“希望老师在编写案例的时候,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做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寻常的报道,却点燃了中国思想界的另一个“火药桶”,和2014年9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在《红旗文稿》发表的“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一样,这篇文章同样遭遇了一场来自中国“公知”们的集体围攻、谩骂。一些以公共知识分子自诩的微博大V对此文断章取义,他们用混淆概念、扣帽子、搞双重标准、恶言咒骂、把矛盾扩大化等方式对《辽宁日报》进行围攻。他们以“言论自由”为托辞炮轰《辽宁日报》,试图把高校讲台变成无需监督的“自由高地”;他们谴责《辽宁日报》的公开信是在“整黑材料,是文化特务和间谍行为”⑤;他们同样使用把矛盾扩大化的伎俩,凤凰网转载《辽宁日报》这篇文章的时候直接把标题改为“辽宁日报致信全中国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⑥,他们甚至把《辽宁日报》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扩大成“辽宁省委对全国高校教师的要求,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施令”⑦。诸如此类的言论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互联网平台到处散布,截至2014年11月22日,新浪微博上的相关评论达到15万余条⑧,在广大网民中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官方媒体在这一次思想争辩中没有沉默,而是积极亮剑,积极提供平台,热烈跟进讨论。主流官方媒体的表态无疑匡正了此次争辩的方向,也让我们意识到高校这块敌我双方争论的思想阵地的重要性。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范式反思

《辽宁日报》报道的当今高校课堂存在的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三类重要问题,进一步凸显出西方敌对势力这些年渗透、分化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异成绩”。而报道引发的激烈争论也使得我们明白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不仅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不少公知媒体也在积极配合践行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少学者积极鼓吹的西方民主宪政、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思潮,就是在极力传播西方核心价值观。而他们恰恰利用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范式的一些漏洞,这是最应该引起我们反思的地方。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传播范式并不是指改革开放之前的灌输式传播,而是特指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仍存在的传统思路,正是这些传统思路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有效贯彻和落实。这些传统思路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浅显化。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价值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历史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形成的价值观也各具民族特色。而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但现实生活中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仅把传播这24个字作为工作重心,于是24个字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名词。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被高校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别有用心地利用,他们传播这24个字的同时兜售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推崇的“自由、民主”。正如《辽宁日报》报道的大学课堂某些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往往既打着“自由”旗帜对中国的现实大肆抹黑、对中国领导人和无产阶级领袖深挖私密,同时又祭出“民主”大旗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大唱凯歌,污蔑中国缺乏民主。因此如果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自由、民主”解释清楚,就不得不陷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陷阱,导致话语权和主导权旁落。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粗暴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公布,全国上下就掀起了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新闻媒体滚动播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大街小巷到处都是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语、漫画。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高校利用新兴互联网平台微博、微信滚动播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及各种名人典故、国内外励志小故事,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各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征文、文艺演出、演讲、辩论等活动。

但高校教师对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依然是背诵、记忆、考试,高校思政课老师往往喜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期末考试的试题,单纯地考察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忆。这令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分量担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记忆、考试,外化于行更要内化于心。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单一化。当代大学生不是一个盲目无知的群体,他们有着敏感的理性思维,有着强大的外部社会信息加工能力,更有着明辨是非的能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我们都知道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能忽视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中小学授课逻辑上,只是把大学生主体当做被动接受的对象。而高校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浅显化和方式粗暴化的问题导致了其传播路径是单方向输出。高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在学习、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形成互动,这样二者才能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课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24个字的重复说教的疲倦感,使他们更容易对那些肆意抹黑中国、言必称西方的所谓专家学者顶礼膜拜。这也是当代高校课堂中对中国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部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能够大肆宣扬和鼓吹他们观点的重要原因。其实支持这些教师的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他们的立场,而是我们在高校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没有抓住要害,依旧是按照固有的传统逻辑传播,就这样一点一滴把阵地丢掉了。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传播范式探索

《辽宁日报》报道的当代高校课堂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使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就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契机,这样才能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这样就迫使我们认真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传播范式,新型传播范式一定要突破固有的传统传播逻辑,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国内外时局和日益理性思考的大学生群体。

(一)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学术本领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着最神圣、最庄严的使命,他们不仅是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他们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而当前高校不少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不能很好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就更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分析和解释社会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了[4]。因此对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学术思潮问题一般都采取回避的态度。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敢于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于24个字的传统逻辑,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抓住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的虚假本质。

仔细剖析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就不难发现其所谓的“民主”,就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与无产阶级无关;就是资本家的民主,与穷人无关;就是形式相当完美而结局早已设定的有钱人的游戏。而所谓“自由”,就是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就是资本全球流动的自由,就是资产者占有无产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自由,就是无产者向资产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就是劳动力的买卖自由,其实“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5]。只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才是真正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能享有的真实而广泛的民主,只有社会主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写道:“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抽象地讲,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6]55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民主、自由”的口号推翻了中世纪封建城堡,却还依然幻想沿用旧有的口号来推翻社会主义的政权。因此当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只需仔细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原著,即能找到攻破西方各种思潮的思路,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迫切需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学术修养。

当然仅仅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还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知识只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手中的利器,而如何具体使用则要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情况。当今国情、世情已发生巨大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放下意识形态的偏见,主张和平共处。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借鉴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但借鉴不等于全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有中国特色,要讲好中国故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清楚,跟学生讲道理、摆事实,比较两者的差异,这样才能让西方以“民主、自由”为代表的各种思潮进不了高校的课堂,融不进学生的心中。这是回应各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的一种实践考量,更是直面西方核心价值观冲击的一种理性选择。我们坚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11。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检验当代大学生平常生活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度、领悟度,必须跳出固有的背诵、记忆和考试的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里强调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并不是由学校教师组成的基层党组织,而是特指高校班级的学生党支部。

共产党员是一个神圣而光荣的称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7]正是因为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抱着必胜的信念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才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迎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当然不需要共产党员为革命流血牺牲,但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必须战斗在第一线。这不仅是为别人而战,更是为自己代言。

当前高校班级的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班级的学生党支部首先要苦练本领,增强能力,提高意识。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一门学问来思考、讨论和研究。同时对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引导,使其端正入党动机,积极开展民主生活会,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班级党支部的思想意识形态,对西方各种民主宪政思潮有一个基本的批评态度。每一个党员更要牢记庄严的入党誓词,争做高校主人翁,不能只享受主人翁的权利,更要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各班级共产党员要走在学生的前列,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文化和高校文化向真、善、美发展。其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守土有责。高校班级的学生党支部还需要主动出击,明确西方各种思潮及主要观点之后,积极分辨高校课堂中部分教师传播的理念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等到记者暗访才觉察上述问题。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在高校中展开与部分教师的商榷,展开与普通同学之间的辩论,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高校班级基层党组织的主旋律。并且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考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言行,对一些组织上已经入党但思想上还没入党的党员加强教育,使得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得力助手和实际践行者,使每一个高校班级党支部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

(三)加强高校学术争鸣平台的建设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搞乱一个社会,往往是先从宣传思想阵地打开缺口。在高校这块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上,我们需要团结真正的朋友,打击真正的敌人。高校教师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基层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都需要一个平台。要加强高校学术争鸣平台的建设,鼓励学术的正常争鸣,谩骂、人身攻击,甚至行政手段干预皆不可取。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争论平台,才使得“辽宁日报”事件的讨论朝着一个越辩越明的趋势发展。

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确宣传工作的重点是争取“中间”那一部分学生。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坚定的高校教师是不需要争取的,顽固的西方思潮拥趸也是争取不到的,但中间摇摆不定的学生和教师却是可以积极争取的。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怕争论,更不要怕辩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有这个理论自信,广大高校基层党支部要有这个底气,学透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学术争鸣的平台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术争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内部的争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可以在各高校重要的宣传媒体、官方网站、报纸、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合理有序地展开。不触碰国家基本法律底线的争鸣都是值得鼓励的。广大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尤其是高校共产党员作为最有觉悟、思想要求上进的一个群体,要积极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大师的高校是好学校,有争鸣的大学是成才的摇篮。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绝非一日之功,因为高校不是一个孤立的王国,高校与外部社会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广大学生心中扎下根,自觉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最高价值追求,不能光靠口号、宣传和争论,更需要跳出高校,回归社会,解决当今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干部信仰坍塌、腐化堕落,干群关系还有待缓解,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说服力和公信力。因此在***总书记领导下展开的“打虎拍蝇”10○活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11。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使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广大学生就会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的思想冲击,自觉地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贡献更多的力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问题是打破资本逻辑的支配、是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问题,决不是纯粹观念世界的变革问题[8]。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确实不在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502。

注释:

①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发表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此文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本文将《辽宁日报》刊发的这篇文章及由此引发的讨论称之为“辽宁日报”事件。

②2014年3月27日,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在巴黎举行。国家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共同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③2014年7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说明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

④参见《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载于2014年11月13日的《辽宁日报》。

⑤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微博中指责《辽宁日报》,详见http://weibo.com/1707683373/Bwldu37xX?type=comment。

⑥《辽宁日报致信全中国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详见http://news.ifeng.com/a/20141114/42473425_0.shtml。

⑦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微博中指责《辽宁日报》,详见http://weibo. com/1082896707/BwkXW tYIL?from =page_1005051082896707_profileamp;wvr=6amp;mod=weibotimeamp;type=comment#_rnd1416107915360。

⑧参见李艳艳《维护微博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纠正的几种倾向》,载于《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第8-10页。

⑨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载于2014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

⑩“打虎拍蝇”是“反腐”热词,是“老虎苍蝇一起打”的简称。“老虎”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苍蝇”则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5-01-22.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4]陈二祥,陈志超:担当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J].红旗文稿,2014(22):30-31.

[5]陈曙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要由自己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502.

[8]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16-24.

(责任编辑:刘英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2-0126-05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作者简介:龚云,男,湖北南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