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菏泽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4-08-31

刘玉芝

(菏泽学院 城市建设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引 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提出的发展战略,将其列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的重要引领区,必将大大促进黄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菏泽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沿岸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晚、进程慢。为此有学者开始对菏泽地方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进行研究,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多集中于牡丹文化、水浒文化、麒麟文化、祖源文化等单体文化的探讨,但也有学者注意到了文旅产业融合的问题,如周振宇、崔晓燕[1]指出菏泽地方文化应与旅游相融合,彭建平[2]研究了菏泽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开发对策。目前,对菏泽整体文化进行论述的尚不多见。在高度重视黄河流域发展的大背景下,菏泽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菏泽的地方文化代表及其特征

菏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独具特色的堌堆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麒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含有丰富的黄河元素。

(一)堌堆文化

“堌堆”就是土丘,是黄河、济水等河流决溢、淤积后,人们将居住面增高以避免洪水侵袭而成的土堆,此后,随着堆积逐次增高,形成了一个个高出地表几米的堌堆居住遗址。据考,菏泽自大汶口文化时代直到商代,饱受黄河泛滥之害,故此形成了大小500多处“堌堆”,有古代村落遗址和寺庙遗址等。“堌堆”不仅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也记录了先民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和智慧,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文化遗产。菏泽的堌堆居住遗址绝大部分都包括两个历史时期以上的文化堆积,层层叠压,连续不断,时间之长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二)牡丹文化

菏泽牡丹栽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隋唐时期,此后经久不衰,成为最具特色的菏泽地方文化之一。菏泽牡丹文化是菏泽人民从事与牡丹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菏泽一直是黄河流经的最主要区域之一,柔软深厚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宜牡丹的生长。淳朴善良的菏泽人不仅以牡丹为业、靠牡丹而生,还热爱牡丹、赞美牡丹。牡丹与他们早已不可分离,成为他们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牡丹也是菏泽人民苦难历史的见证,黄河近代历史的几次决口使牡丹几乎绝种,花农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水中拔出牡丹花,留存了菏泽牡丹延续发展的花种。牡丹留给了菏泽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它不仅寄托了菏泽人追求富贵、吉祥、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景,还铸就了菏泽人质朴纯真、坚韧不屈、舍己为人的精神文化气魄。这种文化意蕴恰恰是国之气度和民之精神最好的反映,承载起了“国花”最美好的寄托和意愿。

(三)水浒文化

水浒文化是以《水浒传》为基础,对鲁西南地区忠勇、侠义文化的凝结和升华。黄河是水浒文化的起点,《水浒传》从宋嘉佑三年的瘟疫开始讲起,恰好那一年也是黄河一次大决口的时间。大涝往往会导致瘟疫横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水浒传》的故事就是从黄河决口开始的。《水浒传》主要故事的发生地——八百里水泊梁山,也是嘉佑年间黄河改道后水面不断扩大而形成的。虽然《水浒传》中直接涉及到黄河的地方不多,但《水浒传》提及的开封、大名、梁山、郓城、东平和阳谷等地大都在黄河两岸。在这些地方,至今仍留有众多的水浒文化遗产。历史上黄河的决口给菏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在与黄河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菏泽人民敢于反抗,不畏强权的勇武、狭义精神。“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是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这是山东“义文化”的体现,也是山东人刚强正直、不畏权贵的文化精神的象征,对“好客山东”文化形象品牌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麒麟文化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它的出现是祥瑞即将来临的预兆。历史上对麒麟多有记载。孔子梦麒麟而生、遇麒麟而亡无疑是这些记载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史书中记载,孔子遇麒麟的地方是大野泽,故址就在菏泽的巨野县。巨野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座重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更因与麒麟的密切关系,被公认为是麒麟之乡,是麒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史籍中记载其它捕获麒麟的地方也大多在黄河及其支流附近的地势低平处,或水边、山间盆地等地方。[3]这说明黄河是中国麒麟文化的最重要的源生地。麒麟文化蕴含的吉祥意蕴是黄河两岸人民祈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表达。借助于古代鲁西南地区“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麒麟文化迅速传播到中华大地,成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具有独特的祥瑞文化价值。[4]

(五)音乐文化

菏泽的音乐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有戏曲、民歌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菏泽是“戏曲之乡”,境内现有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山东琴书、山东花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坠子等多种戏曲形式。这些戏曲形式中,一些由地方民间音乐衍化而来,还有一些由外来剧种受本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转化而来。这些戏曲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与黄河形成的历史文化源头基本一致的文化习俗和差别不大的中原语言。[5]因此,地处黄河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开阔的冲积平原对菏泽曲艺的生成、演进、扩散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菏泽音乐文化中的民歌代表就是黄河号子。黄河号子是菏泽黄河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之一,是菏泽人民在与黄河的抗争中,集体协作、共同劳动的产物。黄河号子有100多种,而菏泽现存的就有30多种。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菏泽劳动人民对希望和生命的呐喊。黄河造就了菏泽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也是菏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六)红色文化

菏泽是英雄的故乡,菏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剥削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遗存了大量红色文化资源。刘邓大军在这里强渡黄河,打响了鲁西南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中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次具有伟大意义的战略转折,菏泽市建有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菏泽东明的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菏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抢险的英勇事迹。菏泽的红色文化中不仅包含了战争年代的遗存,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成果。东明有号称“齐鲁第一桥”的黄河公路大桥和“亚洲第一长铁路大桥”美誉的长东黄河铁路大桥。这些在革命和建设时代形成的红色文化,是菏泽人民精神的象征,也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七)武术文化

菏泽被称为“武术之乡”,据统计有梅花拳、大洪拳、掌拳、查拳、猴拳、螳螂拳、形意拳、八卦掌、阴阳掌、伏汉拳等38类拳种。菏泽武术之风的盛行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黄河每次决堤和改道往往导致粮食绝产,黄河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天灾的肆虐、人祸的横行导致了当地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生存困难,但黄河造就了他们勤劳、质朴、豪放、粗犷、勇敢的性格,使他们不甘屈从于这种世道的不公。为了反抗这种不公平待遇,菏泽人强身健体、勤修武艺,力图改变自身命运,从而导致了当地武风的盛行。其它地区的武师常常慕名而来,切磋交流,共研武技,不断丰富和创新菏泽的武术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主体性、兼容性、多样性、独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的地域特色。[7]当今的菏泽武术文化已经成为菏泽人民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成“以武会友,传承文化”的独特价值。

(八)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形成、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民间文化事物。民俗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菏泽地区的许多民俗都与黄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山曼等人的《山东黄河民俗》、东明县政协编纂的《黄河的记忆·东明民俗》、李留芹的《家住黄河滩》等著作、文章都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菏泽地区与黄河有关的防洪筑堤民俗、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服饰民俗、民间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和娱乐民俗等。菏泽地区丰富的黄河民俗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是发展菏泽黄河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菏泽地方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菏泽地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黄河是菏泽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助推器,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坚实基础。

二、菏泽地方文化传承现状和创新困境

近年来,菏泽为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了菏泽市博物馆、文化馆和菏泽大剧院等一批基础文化设施,还通过举办巨野金山庙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来宣传菏泽的地方文化,初步构建起菏泽地方文化传承的体系,但在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文化传承意识落后

菏泽地方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数地方文化知名度不高。这些地方文化受种种条件所限,大多存于一隅之内,传承也是系于一人一家之身。有限的文化影响力导致了这些文化宣传动力不足,群众很少也很难对这些地方文化进行了解,寥寥无几的文化展览或文艺演出很难起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很多地方文化因此逐渐衰微,濒临灭绝。目前,很多地方文化只闻其名,不见其物,仅能在博物馆或文化馆看到其残迹。宣传的不足导致了菏泽地方文化的日益衰落,但过度的商业化也加剧了地方文化的势衰。菏泽地方文化在开发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不顾实际情况,为了经济利益,破坏其原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其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元素,加入了一些庸俗、落后和不健康的内容,使当地文化发生了异变,失去了其内涵和应有的“本真性”。

(二)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菏泽的地方文化大多是在黄河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河农耕文化含有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但同时也残留一些传统封闭、保守落后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市场。菏泽地处山东内陆地区,深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现实中一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缺乏合作共赢意识和求新求变的勇气,因此在对地方文化进行开发时,秉承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路,不愿意花大力气对地方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种墨守成规的开发思路使菏泽地方文化很难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不了自己的品牌,凝聚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形成富有活力的发展局面。

(三)文化传播方式单一

现代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菏泽市非常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引进了一些的设备和技术,但其应用并不广泛,仅用于对一些地方文化进行录音、录像或在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固定场所进行图片展览。先进的全景交互、数字幻灯成像、数字虚拟博物馆等技术很难见到。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一般是线上+线下,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但目前菏泽地方文化的传播更多借助节庆活动、文化展览或文艺演出等传统手段,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客观要求。菏泽地方文化虽然在传承与创新中存在种种不足,但在中央大战略的指引以及山东省、菏泽市的具体部署和实施下,菏泽市地方文化的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菏泽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策略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赋予了菏泽地方文化大发展的千载良机,菏泽应紧跟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规划,明确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动菏泽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

(一)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流域要走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本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能高效和永续发展等科学发展观念。菏泽地方文化中包含合理开发、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众多绿色生态文化元素,但也暗含一些落后、封建的文化元素。因此在传承和创新菏泽地方文化时,要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基础,保证菏泽地方文化中生态因素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准确定位,把文化和生态融合起来,找准绿色发展与菏泽人民利益会同点和价值契合点,[8]抛弃地方文化中不适应、不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部分,约束经济以实现理性扩张,走出一条以生态、循环、高效为特征的菏泽地方文化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二)协调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而不是对立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对菏泽地区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并挖掘、整理、研究这些地方文化的内涵,找出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益文化元素,并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个课题相结合,在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和“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举办一批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搭建一批地方文化传播交流平台,让这些活动和平台逐渐成为菏泽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分。[9]受众人数的增加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会使地方文化的关注度和价值日益增加,承载更多的文化元素,满足群众日渐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为其长久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力。

(三)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菏泽市政府要重视地方文化在菏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照中央和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要求,依照“穿点成带、连片成面、协同共进”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其纳入到菏泽市整体布局中来。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以菏泽博物馆、文化馆为中心的社区和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重视文化生态园、书画产业集聚区、小镇、古村、民俗风情街、小吃街等文化配套设施开发,在此基础上,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带;另一方面,根据菏泽市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围绕菏泽地方文化分布的布局,打造菏泽堌堆、牡丹、水浒、麒麟等文化特色集群片区,优化菏泽地方产业布局,引导其走正确、合理、高效的发展道路。

(四)加快协同发展的力度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多种文明融汇之地,也造就了黄河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品质。菏泽大多数地方文化的生成和发展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本地文化在不断吸收其它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性是菏泽地方文化的一大属性。因此,菏泽要借助中央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良机,善于利用外来的文化和资源,从中获取不竭的文化发展动力,拓宽和优化菏泽地方文化发展的格局,利用好黄河这个大通道,实现与黄河上下游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高质量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在交流互鉴中,把菏泽地方文化的“黄河故事”讲得更加精彩,从而建成黄河文化发展的“高地”。

(五)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地方文化要想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打造其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是文化的标识,是人们对其价值认可度的体现。菏泽地方文化的发展一直缺少良好的品牌形象,没有形成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因此,菏泽要借助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良机,寻找地方文化内涵和价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内容,把其中优秀文化因子和当今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打造菏泽地方文化产业链,开发出蕴含着黄河精神的地方文化产品。堌堆是黄河遗留给菏泽的宝贵历史遗产。菏泽可利用自己丰富的堌堆文化遗址,建立全国第一座“黄河记忆”菏泽堌堆遗址博物馆。菏泽牡丹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要借助党和国家高质量发展黄河旅游的良机,拓展和深化牡丹产业链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绿色、环保、健康和有文化品位的系列旅游产品。根据菏泽水浒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特性,可有针对性开发两类旅游产品,一类是开发以“仁义”为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第二类是打造以运动体验为主的旅游项目。麒麟文化、戏曲文化和民俗文化里面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不仅要建造菏泽麒麟文化、地方戏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还要开发一系列体验性较强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感受这些文化的魅力。地方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开发,是菏泽塑造独特品牌形象的基础,它们将会成为菏泽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标识。

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大趋势。为了更好地塑造菏泽地方文化品牌形象,要加大其与农业、工业、旅游、教育、体育、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首先,推进传统工艺村、传统曲艺表演村、手工艺制作村、创意农业旅游园区、精品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的建设,形成文化、旅游和农业共融的发展态势;其次要加大其与工业的融合,共同打造极具菏泽地方特色的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创意基地、工业产业园区、观光工厂等文化和工业融合的发展产业链;再次,文化与体育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共通性,借此机遇,可通过大力发展菏泽地区的黄河研学游,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来展示菏泽良好的文化形象;最后,文化、旅游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已成为很多行业发展的一种主要业态。通过不断的产业融合,菏泽地方文化不仅能不断扩大自身的文化品牌形象,还能不断增强地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内生动力。

(六)建立多元的参与机制

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是以实现人民宜居共享为根本目标的。[10]菏泽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建立多元的参与机制。从参与主体来说,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从业者和群众等多元主体都要参与,政府要建立地方文化遗产名录,企业要开发地方文化产业资源,社会团体要宣传地方文化,文化从业者要创作文化精品,群众要参与和观赏,共同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从筹措资金的角度来说,政府、企业和民间等要积极行动起来,多方筹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资金,为地方文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11]最后从多元共享的角度来说,文化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会使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政府和文化部门可通过开展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地方文化进社区、乡村和校园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但在共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文化的知识产权。文化创造需要文化工作者付出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因此这些智力成果需要得到保护和承认,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七)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菏泽市应抓住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机遇,利用“互联网+”等其它高科技技术,对与菏泽地方文化相关的文物、书籍和影像资料保存起来,建立地方文化特色数据库,搭建菏泽地方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平台。地方文化展示平台搭建好后,还需要开发出更多类型的科技文化精品。菏泽可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漫、网游、网络视听、虚拟现实等体验性、沉浸感较强的新兴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再依托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采取线上线下宣传营销策略,利用微电影、短视频、微广告、表情包等在线文化产品宣传和营销菏泽地方文化,借助互联网的红利流量、综合运营、资源整合优势打造好地方文化IP。[12]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实现地方文化共知、共享,让用户在沉浸性、交流性的互动中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 语

菏泽地方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发展都离不开黄河这个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当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大战略,在这个背景下,菏泽地方文化要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核心发展理念,[13]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解决传承和创新中遇到的问题,探索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道路,从而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菏泽地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