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石亮亮
(四川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四川 达川635000)
中国的实景演出最早开始于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随着该项目的演出成功,实景演出逐渐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盈利点,更有多地政府邀请该团队为地方打造新的实景项目演出,如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印象大红袍等演艺项目。“实景演出”最早是由梅帅元提出,是指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整合,并通过演出向游客展示,满足游客对异域文化的新鲜感、猎奇感。实景演出大体可分为地方风俗展示、历史文化展示、宗教仪式展示等几类。现在实景演出主要有千古情系列、印象系列、山水系列,2015 年旅游实景演出项目实收票房总额占据年度旅游演出总票房收入的68.8%,由此可见,实景演出受到游客的喜爱,所占旅游项目的比重较大,这也说明游客对旅游的需求正在从观光游览逐步转向休闲娱乐,从浅层的物质层面开始向深层的精神文化层面转变。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项目于2010年4月首映,该项目是由梅帅元策划,李六乙编导,运用大量的高科技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再现了五朝皇帝在泰山进行封禅的神圣场景,演出包括七个部分:序幕、秦代的金戈铁马、汉代的儒风雅乐、唐代的盛唐气象、宋代的艺术王朝、清代的康乾盛世和尾声。序幕由一个老爷爷给孩子讲故事拉开,按照历史的顺序,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五朝皇帝在泰山进行封禅的场景,整场演出以讲故事开始,再以讲故事结束,中间运用大量的服装、道具和演员,形象地演绎了皇帝封禅时的宏大场面,在最后,老爷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封禅的含义,并带领观众为家人祈福。
这场演出深度挖掘了历代皇帝在泰山封禅的习俗,并在结合泰山当地的自然山水风光的基础上,邀请国内的专业团队,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听盛宴。该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在泰安“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方式,为泰安的夜晚休闲旅游增添了色彩,传统旅游资源与夜晚休闲产品相结合,加上周边的各种娱乐设施,使得游客在泰安的停留时间延长,增强了泰安的旅游竞争力。
“真实性”[2]的概念从最初的“前台-后台”理论到“舞台真实”理论,但归根到底,这是从旅游开发者的角度来讲,“舞台真实”意味着文化的商品化过程。但对于游客而言,“真实性”则是意味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游客们需要和追求的真实性与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所认识到的真实性有所区别。游客们旅游真实性的体验和游客的旅游体验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感知并不相同,科恩根据旅游个体在旅游中寻求到的体验程度的不同,把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分为五种模式:娱乐模式、转移模式、体验模式、实验模式、存在模式。[3]
娱乐模式应该是现在旅游中普遍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把旅游看作是一种娱乐体验,是一种娱乐活动,这种模式下,游客对旅游中的真实性并不在乎,他们主要以消遣为主。
转移模式是由于游客已经厌倦了平时按部就班的生活状态,希望借助旅游抚慰心灵,调节情绪,重新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这种模式下的游客对旅游的真实性也不太在意。
体验模式是指游客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去体验他人的生活或他们的文化,这种游客开始突破自己的生活边界,并开始在旅游中追求文化的真实性,开始重视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
实验模式指游客已经不再以自己的社交圈为中心,而是主动寻找和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比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生活方式。
存在模式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形式,这种模式下的游客投身于异文化之中不能自拔,这种旅游体验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旅游目的地的他者文化和他者社会之中,把自己当作当地人,这种模式对旅游的真实性要求最高。
综上所述,在这五种模式中,前三种模式对旅游的真实性要求不高,他们只希望自己在旅游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对于其他的体验并不在意,也就是说,他们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休息,后两种模式的游客则对旅游的真实性要求较高,他们在旅游中以当地人自居,对他们而言,当地的文化没有需要隐瞒的内容。但在目前的国内游客中,主要以前三种旅游体验模式为主,旅游类型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因此,在现阶段的旅游中,游客对旅游真实性的认知还仅限于游客的体验是否与其期望相符合,对在旅游过程中自己的所听所见是否符合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并不看重,他们的旅游体验完全取决于旅游开发者的呈现。
泰山是五岳之首,自然景观雄伟壮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泰山的封禅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齐鲁方士们认为封禅泰山是人们心目中的明君所必须举行的国家大典。泰山是黄河下游地区第一座高山,泰山的地理位置在最东边,可以最早看见日出,因此它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们的青睐,自古以来,相传总共有七十二位皇帝登上泰山进行过封禅,在泰山上留下了丰富的功勋石和石刻,从此,泰山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泰山逐渐演化为中国的“国山”。但是到泰山上封禅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帝王在位期间政绩卓然,国泰民安,百姓信服;二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只有同时满足这两点,君王才有资格登上泰山进行封禅。正因为如此,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想要登泰山进行封禅却遭到管仲的极力反对。
《封禅大典》项目就是根据七十二位帝王登上泰山进行封禅的历史事实,从中选取了秦、汉、唐、宋、清五朝皇帝在泰山进行封禅的历史背景为主线,深度挖掘整理,策划包装,重新演绎了封禅的宏大场面,虽然帝王的封禅大典到了清朝就已结束,但是对封禅大典文化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封禅大典》项目的开发就是对封禅活动的延续,让现代的观众重新看到古时帝王封禅的宏大场面。泰山封禅是旅游开发者对这段历史文化的开发,是对真实历史的重新建构。
对于旅游开发者而言,旅游的真实性并非是“客观真实”而是一种“象征真实”,也就是说这种真实是在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被建构起来的形象。《封禅大典》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并非是完全的恢复,而是专门为游客准备的演出。符合娱乐模式、转移模式、体验模式的游客需求,这种产品只是简单的介绍和传播当地的历史文化,是一种“看起来的真实”。这种历史题材的旅游演出还与那些民族舞蹈类的旅游演出不同,民族舞蹈类的演出仍在当地可以完整的看到,对于东道地的居民而言,他们仍在使用,在舞台上的演出与平时的演出十分相似,演出的人员都是由当地的居民扮演,游客主要观看当地的民族服装以及舞蹈形式。而象《封禅大典》这种历史题材的演出在东道地的居民生活中早已不复存在,这种演出是对历史的演绎与猜测,不仅游客们不能判断是否真实,当地的居民也同样不能判断,只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才能分辨出来,可以说这种“看起来的真实”是一种“虚假化的真实”,对于游客们而言,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封禅大典》就是古时的封禅大典的情形,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真实的场景再现,但《封禅大典》仅是以娱乐为目的,仅是向游客介绍该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不能向游客展现真实的封禅大典情形,这种“虚假化的真实”会随着当地居民的认同逐渐变为“真实”,事实上,《封禅大典》项目就是最先由学者认真考证古代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的文献史实,然后逐渐演变成得到当地居民认同的实景演出。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把文化旅游产品看作“真实”搬上“舞台”向游客们展示,这就是“文化商品化”的过程。旅游的发展使得旅游开发者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旅游产品,同样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开发的前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修改、加工、包装,最后把它搬上舞台向游客展示,被广大游客接受,在游客的眼中成为一种真实的旅游目的地文化,但这样的“真实”是旅游开发者专门为游客设计的。以《封禅大典》为例,这种历史文化演出展现的是古代帝王登泰山并进行封禅的场景,对古代帝王而言,泰山是政治的象征,但是对当地的居民而言,泰山仅仅是座山,他们看中的是泰山上面各种道观、寺庙里的塑像,他们认为这是神灵的象征,登上泰山烧香磕头可以保佑平安。
麦坎内尔在其《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4]一书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来专门讨论“舞台真实”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表面看起来习以为常的现象同样值得怀疑,因为社会舞台也区分前后台,相对与前台的表演,后台因为它是封闭的空间,可信度更高。换句话说,在前台出现的活动并非都是自然的状态,后台才是维系着社会生活的常识,前台是表演的舞台,后台才是与真实文化紧密相联的空间,因此,在舞台上向游客表演的东西并非是真实的,这是一种商业化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游客对异域文化的猎奇需求,它可能会破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真实性,威胁当地的传统文化。
针对《封禅大典》而言,虽然经过旅游开发者的修改与包装,但是它保留了基本的形式和核心内容,封禅文化可以借助此种形式传承和保护,它作为一场历史文化演出,还是起到了弘扬当地封禅文化的作用。帝王的封禅大典在清朝灭亡之后就已终结,但在民间的封禅文化还在继续,这场演出,就是向游客们展示了封禅大典的基本形式与核心内容,借助此种形式来传承封禅文化,向游客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一场大型的历史文化演出,它满足了游客外出旅游的心理预期,在旅游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旅游体验,对游客而言,这样的一场演出就是真实的。
“舞台真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游客对旅游真实的追求,取决于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外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和体验异域文化,因此在大型实景演出中,旅游开发者应该尊重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还要尊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认同,这样才能设计出让游客满意的产品,游客旅游过程中对真实的体验才能得到满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