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家祥,蒋玉娥,2
(1.安庆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2.江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25009)
近年来,应用型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众多高校都提出走“应用型”办学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高校培养的“应用型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员工”相对应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1,2]。特别是就一些地方性院校在积极探讨构建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如何有效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应用型”有机对接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随着科学创新的不断突破,新技术不断涌现,新工科思维不断调整,企业对工程类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高校需要不断与企业对接,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强大的外在人才压力迫使高校必须及时反思人才培养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机制。而且工科专业作为地方性院校的主打专业,若目标定位不明确,就很容易被原有传统性专业培养模式同化,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最终失去其工科专业实质意义。因此,基于外在的人才压力,内在的生存压力,工科类专业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工科办学要求,体现学校应用特色,切合企业需求的新工科培养机制,有效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作,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3,4]。
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为是否总能自觉、有意识地支配自己进行实践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创新自觉性。现有的很多工科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普遍缺乏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内涵的教学。目前很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为主,学生习惯跟随性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思维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能动性。“行而不思,创新无望;行而三思,脱颖而新”。因此只有不断能动思考,导向性训练,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技术和知识的引领下,才可进行创新发明和实践制造。因此,在新理念驱动下,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工科培养方式。企业作为生产和研发的第一线,深刻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导向,因此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正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形成的有效途径[5,6]。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工科实验平台严重不足且设备相对落后。有些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程由于缺乏专门的实验场所没有开设或开设不足,或只顾及理论讲解而缺乏验证环节,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具备;二是校企合作基地数量偏少且合作深入不够。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层面,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锻炼的机会。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还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缺少鼓励、互动合作的政策措施;缺乏资金支持;高校的高新技术缺乏消化吸收能力,合作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层面上。另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率低,科技成果实用性差、配套性差,使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信心,直接影响合作互动的积极性[7-9]。
1.培养观念的变化。校企结合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催化剂,更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导向性要求。当前地方院校在推进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对产学研合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实习实训工作受到了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的一致认可,普遍认为探索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工科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协同培养机制,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的调整。在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有效运作机制下,切实提高工程类相关专业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实习实训和创新项目训练是当前产学研合作最典型的代表形式。坚持走“产学研”联合办学的路线,组织教师带队,学生深度参与,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科技项目,通过真真切切的实战增强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敢于竞争、勇于冒险的意识。坚持校内实训基地的嵌入式短训与校外实训基地的项目化长训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和监控。与各级各类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每年通过有计划安排学生到各实训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为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打造一个理想的平台。坚持夯实学生竞赛和培训的基石,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实践磨练,建立学习-培训-竞赛-总结-学习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培养模式。
3.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企业对行业需求、职业标准具有更强的敏锐性和专业性,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制定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采纳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如专业认知类课程采取更加灵活的开展方式,学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为低年级学生开展专业认知类讲座,让学生更加有代入感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未来从事的行业。再如实践类课程,从实验室的搭建、课程内容的设计、考核方式的设定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与企业进行适当的沟通和协作,力求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让学生从传统的盲目性学习,转变为目标明确的研究性学习。
4.课堂教学的能动。传统的课堂以教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时常导致学生到课率和参与度低等现象,长此以往会出现学生专业能力弱、教师积极性降低、课程教学质量下降等恶性循环。在校企协作和产教融合的启发下,目前很多工科类专业课堂引入“项目驱动式”、“方案设计式”和“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能动性。“项目驱动式”以企业实际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为背景,从项目的设计到层层分解过程中,让学生融会贯通所涉及专业知识。“方案设计式”以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相关技术设计方案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角色互换式”要求学生以汇报的形式向老师展示其设计专业作品或相关创新项目,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5.就业质量的提升。通过高校与企业产学研项目深度合作,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促进高校工科教学的进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好的孵化环境。在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有效运作机制下,通过多维实践框架的构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具备了较强的工科专业背景和优秀的研发操作能力,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事实上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通道,就业率稳步增长,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
1.顶层设计缺乏前瞻性。高校和企业的价值取向及目标导向存在差异,在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利益上的冲突,如何有效对两者的利益和目标进行权衡并达成共识,需要建立多方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标准,确保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产学研涉及到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方的协调和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方法和协调机制。当前产学研的管理仍然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探索工科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升空间,探寻高校、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三方合作机制,以保障产学研活动及各项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从而促进良性机制的形成。
2.改革举措难以全到位。基于顶层设计不够全面,部分改革措施在审批和实施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标准和依据,常常出现搁置或夭折现象。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缺乏稳定的专门合作基金,特别是作为地方性院校难以获得有限的产学研合作资金,只能通过高校筹集、企业投资,但数目有限,难以稳定支持部分改革措施的进一步实施。
3.师资瓶颈日显突出。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视工程理论掌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4-5]。因此很多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弱,但是工程类行业却要求本科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两者之间出现了对接问题。当前我们可尝试通过校企协作的方式,将企业的技术人员引进校内对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将学生送去企业实习实训,为当前的师资瓶颈问题作一些弥补和挽救,但校企合作中的实践衔接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值得深思。高校在人才引进时是否可以考虑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一项标准。另外,在高校教师的考核过程中,是否可以为实践类教学的付出给予肯定,在职称评审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评价指标,切实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落到实处,激励更多的高校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才会有更多的教师愿意在校企协作中深度参与和合作。
4.学生管理提出新问题。在产学研背景下的工程专业实习实训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中,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入校进行相关指导和交流,此种模式下学生对环境熟悉,管理相对方便。但在校外实训中,学生需要前往陌生的环境进行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带来很多的管理问题。一方面生活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弱。另一方面,实习实训强度较高,如可能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并完成完整项目流程,学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投入大量的精力,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快速过渡和适应,如何有效做好实习实训前期准备工作,值得我们进一步协调和设计。
5.学生需求呈现多样性。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及发展潜能均有不同,实际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但在当前的培养体制下难以实现多样化教学。在产学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企业有利资源,优化培养机制,真正实现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6.产教融合深度有限。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当前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培训和项目联合申报方面。合作模式相对单一,合作的内容不够深入。校企融合需要融合到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实习实训等方方面面,这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长期推进过程,需要在不断尝试和总结的基础上,一步步去完善和改进。产教融合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当前的产教融合仍然为小范围浅层次的沟通与合作,急需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
7.出入口体制未成一体化。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现象。大学生都是经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高考进入大学,普遍认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十分优秀的,应当适应大学生活,可以采取“宽出”制度。这就会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区,“无论学的好与不好,最后都能毕业”,教师在教学考核时有时为了让学生毕业而降低考核标准,长此以往教学体系会出现恶性循环,教学质量大大下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们可以考虑实施“严出”制度,完善考试考核制度,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激发学生潜能。
1.培养理念与顶层设计。高校为学生建立厚实的专业基础,企业可为学生提供方向指引和先进的技术交流,政府可宏观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和经济扶持,只有“高校+企业+政府”相互合作,才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学生、教师长效激励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给予组织保障。
2.培养模式与内容设计。协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协作、产教融合、研学交替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模式,完善和健全工程类专业校企一体化研究理论,促进学生、学校、企业“三赢”模式的和谐形成。建设“三位一体”实践运作机制,综合考虑教学模式、考核评价、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对产学研过程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影响,构建生产实习实训基地、重点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促成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实训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从“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视角优化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训练为主线整合工程类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各类教学成果,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课程设计上,广泛调研及时更新计算机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上,选取企业实际案例、各类学生创新成果(竞赛案例)、教师创新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有机整合,甚至可以校企联合共同开发课程大纲、教材,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研发相对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入课堂或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等多元化课程教学形式,将校企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4.合作单位的遴选标准。当前的很多校企合作依靠校友或私人关系建立相对临时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利益切合机制,政府对于产学研企业的有效补偿(减免税、教育支出补偿)不到位,责权不清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现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稳固。2016年,重庆市在《加快推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按照“市场导向、政府牵引、开放创新、共享共赢”的原则,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性设计。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应当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牵引,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行业技术建立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新平台,建立长期良性合作关系,从而稳固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机制。
5.学生管理机制。合作初期可以从高校选派部分教师实习实训期间协助完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当实习实训基地趋于稳定,可从企业内部培养管理教师,也可将相应人员送往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培训。在专业培养方面,可采用“导师制”,每位同学都有相应导师进行专业指导,让学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完成实习实训工作,只有完成指定任务才可以“出师”。为了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可成立学生产学研联合会,由企业和高校分别指派教师进行宏观指导,培养学生干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6.学生分类施教。对近年来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可知,部分学生会选择就业创业,剩余会选择进一步深造学习。针对这两大类同学可考虑在高年级的课程展开上进行分类教学。为就业创业同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为进一步研究学习同学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可采用低年级打基础,高年级选择培养,采用弹性培养机制。特别是为就业创业型同学提供更多进入企业学习交流的机会,可采取校外导师制,帮助同学清晰掌握行业动态和需求,以更好的心态来迎接即将面临的职场。对于研究型同学可采取校内导师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7.师资内功与外功。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在产学研背景下,引导和带领学生面向市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之一,必须加强师资内功与外功。在原有师资队伍基础之上,由校外实习基地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合作单位工作人员、学院骨干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加强师资培训、进修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有效措施,加强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培养,提高教学本领,苦练“内功”。通过深入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合作和调研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勤练“外功”。通过“内功与外功”结合,双管齐下,高校和企业给予配套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8.考核机制完善与监督。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方的协作和配合,因此必须完善每个环节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学生考核机制不可以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必须结合实习实训各个环节,甚至可以考虑推行双证制度,高质量完成企业还可获得相应行业认可证书。企业教师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企业和高校也应当制定相关制度对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成果给予明确规定,将其工作表现纳入公司绩效考核机制中,作为进一步合作的一项标准。高校教师在实习实训环节的工作,要明确任务分工,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其进行评价和监督,对于较好完成相应工作的老师给予配套的激励机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