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

时间:2024-08-31

郭 慧 商兆奎

(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是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大、不平衡,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地提升发展质量的共识[1],受资源禀赋和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长期以来都处于低质量状态[2],提升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3]。据统计,2012—2021 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2%,在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4]。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依旧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利用、化学药品滥用等现象[5],未能实现“要素驱动型”农业向“质量驱动型”农业的转型[6],因而农业经济发展亟待提质升级[7]。

从文献回顾来看,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8]、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程度[9]、农业经济竞争力[10]等方面。武陵山片区受地域限制,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足[1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12],给农业振兴带来了很大挑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11]。武陵山片区要通过农业模式变革来克服所存在的短板弱环[13],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14]。鉴于县域单元视角下的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差异[15],而已有文献多从经济发展角度去评价综合竞争力[16-17],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武陵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差异大这一基本特征[18],聚焦社会、文化、人才、资源等要素禀赋而展开专题性探讨[19]。有关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稍显薄弱。辛岭和安晓宁[20]认为,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规模化生产、产业多样化与一体化和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评价维度;张建伟等[21]构建了“增长动力、结构优化、系统稳定性、绿色发展、利益共享”五大指标体系,并对我国2016—2020 年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黄修杰等[22]以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国际竞争力、农民收入、绿色发展为核心指标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体系,韩海彬等[23]认为应整体性来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很难从一个角度进行评价,从效率、结构、稳定性、社会福利和环境污染五个维度,测度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稳中有进,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要优于中部和西部。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大多尺度较为宏观,县域单元视角下的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尤其是聚焦于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的研究更是比较鲜见。因此,本文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构建适用于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探明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空间相关性,以期为脱贫民族地区县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

一、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1. 研究区概况

武陵山片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的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也是国家率先列入的“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地区”,地域涵盖如表1 所示的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处71 个县(市、区),总面积达17.18 万平方公里。71 个县(市、区)中有42 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 个为省级贫困重点县,自治地方县34 个。该区域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总人口约为全国人口的1/8。

表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

测量时间范围是2012—2021 年,武陵山片区县级区划矢量数据来自国家地理信息局,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湖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市县统计年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部分缺失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补充和校正。同时,行政区域的划分以2021 年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行政区划为标准。

(二) 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化,是基础薄弱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与提高产量、高成本与增加收益间的两难选择[24]。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体现为系统稳定、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和福利共享等诸多方面[21],单一维度不足以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在建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很难将农业经济高质量所涉及的全部内容涵盖。

本文以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为研究单位,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则,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武陵山片区区情区况的考察,剔除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这一测度角度,借鉴辛岭和安晓宁[20]、张建伟等[21]、黄修杰等[22]的研究,构建了武陵山片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发展动力、结构优化、福利共享和绿色发展作为维度层,设置了14 个指标。农业经济发展动力能够更好促进农业发展效率,主要包括农业产出率、农民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等指标;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可以突破农业发展中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模式,是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可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数、粮食产业比重和农业就业人口占乡村就业人口的总比重来衡量;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区域间资源协调共享,因而选择恩格尔指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千农村人口卫生床位数和城乡消费差距来衡量区域福利共享水平;农业经济绿色发展能将农业产出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化肥、柴油和塑料薄膜是污染环境、破坏土壤的主要因子,关系到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故将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二、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一)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考虑到每个二级指标的单位和正负都不相同,故先将其标准化,然后采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估方法计算武陵山区各县(市、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

1. 标准化处理

在14 项指标中,除化肥施用强度、塑料薄膜使用强度、柴油使用强度和乡村家庭贫困程度为负向指标之外,其余10 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利用极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Yijt为标准化之后的指标值,Xijt为各指标原始数据,i是农业高质量发展14 个测度指标,j为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t为年份。

2. 确定权重

熵值法的计算步骤为:

第一,t年第j项指标中第i个研究对象指标数据的比重P:

其中,Pijt是j县第i个测度指标的比重,m为研究对象数量,研究对象数量为710。

第二,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D:

其中,Dit是t年第j个测度指标的熵值。

第三,计算第i项指标的差异程度E:

其中,Eit是t年第i个测度指标的差异系数。

第四,得到第i项指标的权重F:

其中,Fit为t年第i个测度指标的权重。

3. 确定综合指数

其中,Gjt是t年j县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得分。

以表2 中指标体系测度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根据公式(1)—(7),得出图1、图2 中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2012—2021 年武陵山片区整体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发展水平平均值最高的是湖南武陵山片区,平均值最低的是贵州武陵山片区,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高的区域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有吉首市、永定区、冷水江市、石门县、武隆区和碧江区,发展水平最低的区域为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发展动力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福利共享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的变化趋势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发展动力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福利共享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同样高。反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在发展动力、结构优化、福利共享和绿色发展方面也会稍显薄弱。从发展动力层面来看,整个区域平均为0.0471,26 个县(市、区)的发展动力水平超过了整个武陵山片区的平均水平,45 个县(市、区)低于整个片区的平均水平。从结构优化层面、绿色发展层面和福利共享层面来说,武陵山片区平均水平分别为0.1431、0.0659 和0.0936,达到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同样为26 个,其他45 个县(市、区)的评价指数均低于全区域的平均水平。

表 2 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图 2 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结果

综观来看,造成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与要素流动制约。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间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县(市、区)源于地理交通条件而无法更好利用农业机械,加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农产品销路过窄甚至滞销,极易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而形成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结构变动对经济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5],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的结构优化指数处于极低水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占比较少,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劳动生产率偏低,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往往导致农户无法收回成本,抑制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流动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脱贫地区受自然条件和产业结构的制约,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很难冲破固有的经济障碍,并且由于农业投入不足、技术的匮乏与劳动力的流失,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将测度结果分为四个层级,即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低水平[0,0.14035)、较低水平[0.14035,0.16745)、较高水平[0.16745,0.20195)和高水平[0.20195,1](见表3)。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动态演变情况,选取2012 年、2015 年、2018 年、2021 年进行阐述。

2012 年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的有吉首市、永顺县、永定区、鹤城区、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石门县和安化县9 个县(市、区),处于较高水平的区域仅有5 个,分别为慈利县、桑植县、溆浦县、碧江区和黔江区,有保靖县、龙山县、洪江市、沅陵县、辰溪县等16 个县(市、区)处于较低水平,余下41 个县(市、区)都处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低水平。2012 年,片区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处于低水平。

2015 年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的县(市、区)个数从2012 年的9 个增加到12 个,分别为吉首市、永顺县、慈利县、桑植县、永定区、鹤城区、冷水江市、涟源市、石门县、安化县、恩施市和碧江区;保靖县、龙山县、洪江市、沅陵县和溆浦县等15 个县(市、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县(市、区)有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古丈县和武陵源区等17 个区域;处于发展低水平的县(市、区)相比于2012 年减少了14 个,仅有新晃县、通道县、城步县、新宁县、建始县等27 个县(市、区)处于此水平。

2018 年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的县(市、区)增加到15 个,分别有吉首市、古丈县、龙山县、慈利县、桑植县、永定区、辰溪县、溆浦县、鹤城区、冷水江市、石门县、安化县、恩施市、碧江区和万山区;处于较高水平的有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洪江市和沅陵县等21 个县(市、区);有30 个县(市、区)处于较低水平,与2015 年和2012 年相差较大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县市数量区间位于低水平,2018 年仅有宣恩县、来凤县、务川县、沿河县和酉阳县5 个县处于此区域。

2021 年有37 个县(市、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处于高水平,包括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慈利县和桑植县等;处于较高水平的有凤凰县、武陵源区、芷江县、新晃县、通道县、新邵县、城步县、新宁县和秭归县等26 个县(市、区);处于较低水平的有中方县、来凤县、道真县、务川县、江口县、石阡县和沿河县;处于低水平的区域只有万山区。

表 3 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二) 空间相关性分析

从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县域空间布局来看,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发展水平高的区域集中在一起,发展水平低的区域集中在一起。同时,通过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依赖性。

运用莫兰指数(I)来检验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的表达式为:

式(8)中,n为武陵山片区所包含的市县数量(本文中为71 个),和S2分别为观测值的均值和方差,wij表示武陵山各县(市、区)间的临近关系,若i 县和j 县相邻,wij=1,反之则为0。

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原理,利用Geoda 软件基于邻接Rook 空间权重矩阵方法计算武陵山片区2012—2021 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Moran,s I 指数(见表4),Moran,s I 的取值范围为[-1,1],如果I>0,表示所在区域空间正相关性越明显,如果I<0,则表示所在区域空间负相关性越明显,如果I=0,表示所研究区域空间呈随机性。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Moran,s I 指数均大于0,说明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

表 4 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莫兰指数

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不能从整体上判断各县域的局部相关类型及聚集区,为了能更清晰看出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的空间相关性,选取2012 年、2015 年、2018 年和2021 年,根据计算的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绘制出莫兰散点图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见图3)。莫兰散点图是根据全局莫兰指数得出,图中所代表的区域与原点的距离表示了聚集显著性的高低,离原点越远,其显著性水平就越好,反之,其显著性水平就越差。莫兰散点图中的4 个象限分别代表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4 种空间关联模式:第一象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区域被同为发展水平高的区域所包围,称为“高高”聚群;第二象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低值区域被发展水平高的区域所包围,称为“低高”聚群;第三象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低值区域被同为发展水平低的区域所包围,称为“低低”聚群;第四象限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高值区域被发展水平低的区域所包围,称为“高低”聚群。莫兰散点图中的一、三象限代表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空间正相关,二、四象限代表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空间负相关。

从实证结果来看,2012 年,高高聚集区共7 个县(市、区),高低聚集区只在恩施市,低高聚集区只有3 个区域,低低聚集区共11 个县域,共有18 个县(市、区)处于空间正相关;2015 年,高高集聚区有6 个县(市、区),低低集聚区共有12 个区域,共有18 个县(市、区)处于空间正相关;2018 年和2021 年处于空间正相关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的区域分别有13 个和14 个,表明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高低积聚基本保持不变,低高集聚呈下降趋势。

图 3 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莫兰散点图

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涟源市、新化县、新邵县、沅陵县、慈利县和桑植县等武陵山片区东部,这些区域均位于湖南省内,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内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另外3 个省市,因此高高集聚区内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保持着较高水平且对周边区域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具有扩散效应。

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武陵源区、中方县、新邵县、新化县和凤凰县。这些区域靠近高高集聚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被带动提高,同样这些区域集中分布在湖南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南省经济中心或都市圈附近,受到周边市州中心城市的强烈辐射和影响,从而使这些低高集聚区的县(市、区)拥有更多的农业发展资源。

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武陵山片区西南部,此区域大部分县(市、区)属于贵州省,贵州省武陵山片区地势险峻、崇山峻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地农业发展动力不足。2012 年到2021 年这10 年间,低低聚集区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说明贵州省武陵山片区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业动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所提高。

高低聚集区的分布不像其他聚集区一样集中,主要分布在恩施市和玉屏县,说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没有起到带动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 结论

本文基于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的数据,构建了适用于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对其2012—2021 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评估,探明了其空间分布特点,并利用莫兰指数对空间相关性进行探讨。得出如下结论:(1)2012—2021 年区域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由2012 年的0.1441 上升到2021 年的0.2206,年均增长率为5.3%。(2)各县(市、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间差距较大,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综合指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湖南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最高,其次是重庆武陵山片区和湖北武陵山片区,贵州武陵山片区发展水平最低。(3)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相邻县(市、区)间彼此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部分县(市、区)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着空间相关性,即空间相邻县(市、区)间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同高同低”的态势。

(二) 对策建议

1. 强化要素资源支撑,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动力

武陵山片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关注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农业发展动力不足。考虑到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的发展差异,政府应立足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首先,使用各类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来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利用其资源、技术、规模等优势带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对各地区要素禀赋进行评估,挖掘出每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品类,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最后,由于脱贫民族地区农作物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机化程度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关键作用,因而要因地制宜推广适合山地的中小型农机具,加大农机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支持力度。

2. 激发产业融合活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武陵山片区结构优化指数远远落后于发展动力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福利共享指数,说明片区存在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农业经济发展不能仅依靠农业、牧渔业的原始产出,而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形成一条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能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应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采用村企合作等形式发展旅游业。武陵山片区著名景区有凤凰古城、梵净山、九龙洞、芙蓉洞和恩施大峡谷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实现全域旅游促进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打造乡村休闲康养旅游业实现特色农产品与“全域旅游”有机结合,能够更好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农业发展。

3.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武陵山片区农业发展进程普遍存在过度开发、牺牲生态环境的问题,故应加强生态治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农产品产量提升的这一方法并不可取,需要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和其他生物技术。同时,要充分调动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普及推广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在这其中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要通过绿色财政补贴、指导制定相关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农民养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居民树立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发展理念。

4. 推动资源公平分配,完善民生保障体系

武陵山片区71 个县(市、区)间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极度不平衡,东部领先西部的现状仍然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各区域间资源分配不合理,各地区对农业发展重视程度亦有所差异。首先,片区脱贫农户仍然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来发展农业,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水平偏低。武陵山片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可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将农业技术人才“引智”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其次,片区农民要从生活、医疗和教育等方面来保障生计安全问题,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与救助体系,实行“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政策,提高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最大程度减免看病费用,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