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可持续发展教育视域下依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法初探

时间:2024-08-31

商学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指导工作落实要基于素质教育进行实现,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推动学生综合教育指导,着力强化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培育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级教育管理单位和教育转型机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分析中显然相对不足。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推进中,各大实验学校的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指导方式都实现了全面的转型,为实现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当下中小学生社会责任的现状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周边事物所承担的责任以及使命,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于责任的关注和理解,是一种崇高的思想,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发展和他人所承担的一种职责使命。社会责任感在历史发展中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道德思想情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精神文化传承的根本,是人类思想认知和道德理念的展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助推器。

在可持续教育指导的分析研究观察中我们逐渐认识和了解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同时也包含了人的思想精神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是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核心在于群众本身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想认知和社会生活发展方式。在人的发展之中,无论是个人的内在心理思维、生理特征还是个人的外在社交关系,都离不开个体在社会及自我成长中的责任思想。由此观之,社会责任感是青少年思想培育的核心基础,是推动学生综合成长发展的根本保障。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是“理想教育”,在社会上接受的是“商品教育”,在家庭中接受的是“实惠教育”,在利己思想、自我意识的支配与影响下,很多孩子社会责任感偏低,这需要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教育研究人员逐渐关注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但多数都是从社会发展、爱国主义思想等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这些内容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重要影响,而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方式研究却相对较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可持续发展教育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又要关注品德与行为方式的完善;在注重基础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在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实践中,在依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二、模拟情境,深化社会责任认知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更多地结合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共同开展,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真实经验,着眼于提高学生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真实经验,着力促进教学变革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真实经验”。

社会责任感作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培养应该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该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相关情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突出學生的主动性,在情境教学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标准,深化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责任感教育。

(一)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中小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我们可以创设“淡水资源的分布”的教学情境来巩固百分数的含义,提高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一组组的数字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稍纵即逝,效果不佳;如果配合圆饼图的多媒体展示,就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水资源现状,认识到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二)生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

在具体教学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肢体动作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诉求的教学环境特征,从而将知识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教导学生。以语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探究文字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内涵,同时以阅读思考、智能训练、人格引导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曾有幸听过一节小学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讲述“宇航员认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要求学生以此进行阅读、感受、分析,为何宇航员会对地球有这样的表述。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将这一问题表述处理,让学生带着情感进行阅读,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最后,听课老师也不知不觉地跟着读了起来,读出了声。文章读罢,意犹未尽,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的。例如,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北京春天雾霾的天气现状,分析成因及对策;结合今年东北汛情不断、南方持续干旱的现状,分析成因及对策。这种方式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也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教学情境的构建让教育空间逐渐延伸,让学生的认知、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思维表述和形象内容之间的统一,让学生在切实感受中认识社会责任感,在思考中体会社会责任感,在体验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榜样示范,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格思想的构建更多的是在观察分析和模仿之中所获得的。也有研究人员认为世界的思想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深入人的意识之中的,因为青少年对于生活的感受有限,因此鲜活生动的形象对他们的影响也会更加的直观。

榜样主要是以他人示范为基础,将社会与个体的规范标准与日常的行为习惯相结合,不仅彰显了社会对于个体发展的实际要求,也能将规范化的言行与示范者的言行相融合,更容易被青少年所认可。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我们逐渐观察到,对于我们儿童时代的榜样现在的孩子已经毫无所知了,认知度的下降直接导致现在的孩子对我们儿童时代的榜样的认可度的减弱,用这些榜样来教育现在的孩子收效甚微;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状况下,榜样的持续影响力也在逐渐弱化。对于榜样示范弱化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恰当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榜样的选择

不同的时代,青少年有不同的需求和追求,这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价值观来进行引导。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榜样教育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以他们能够做到的日常行为规范、身边亲近的人或事等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学校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习教师与刚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言谈举止、服装与发型,而且会刻意模仿。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对于与他们年龄接近的对象认可度较高。顺着这个思路,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尽量要贴近学生生活。

例如,在学习“鲸”这一课时,老师在讲完鲸的外形、生活习性后,播放了一段篮球巨星姚明拒绝吃鱼翅的公益广告视频,然后问大家有何感想,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保护鲸,不能肆意捕杀鲸,要树立爱护动物、植物的观念,自觉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执教老师课后反思时说,“姚明是广大青少年的偶像,他那高大的形象、精湛的球技深受学生喜爱,他的示范效应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所以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选知识点,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进行解析,引起学生对于责任感的认识和反思。例如在《董存瑞》这篇课文之中,他为完成任务,毅然决然地举起炸药包,炸掉敌人的碉堡。《一位盲人的感谢信》中盲人与不相识的小朋友撑伞前行,感人至深。《小珊迪》中稳重的穷孩子,即使自己危在旦夕,但仍惦记自己的弟弟和给别人的找零,其高尚的品格,催人泪下。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人物的高尚品格,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责任感的认知和理解。

四、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教”才成为可能,学生的终生学习才可以独立进行。角色体验法主要是要求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下承担具体的社会角色,或是让学生扮演特殊的角色,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对社会实践和处事方式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深刻的感受中形成习惯,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和自身角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依据所扮演角色的生活习惯,感受角色所承担的使命,体验责任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角色的情感,激发共情,从而将情感转化为自身的责任意识,并对责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判断。

例如,教师可以设定专项的情景让学生对角色进行认领,同时完成表演。尽可能地设定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活动中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要承担的具体事件和主要任务,之后明确不同角色在活动或是课堂上的具体任务。在活动完成前期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分析、小组互评交流、班级评价解析等方式评选出最负责任的同学进行表彰,不负责的同学要承担自己责任范围内所产生的损失,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责任行为和情感思想有较为深刻的体验,通过行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另外,班级内轮流承担班干部职责就是基于角色认知实现责任意识强化的主要行为。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内容,明确自己要比其他同学负责更多的任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使命。经过这个过程的实践,每一位学生都逐渐认识到班干部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不仅在感受中学会为他人着想,也能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谢春凤在《必须尽快破除“应试教育”魔咒对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束缚》一文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源于深刻的社会危机感和責任感的积极教育行动,是教育创新的主题,是解答“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的金钥匙。为人师者,不能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眼界应该更为高远,方法应该不断创新,用可持续发展教育这把“金钥匙”去打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大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