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结合地方特色构建体验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探究

时间:2024-08-31

肖镇剑

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指出,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并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7月15日,教育部制定了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 《指导纲要》),指出要加快構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以上劳动教育政策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教师对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仍缺乏深入研究,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学校层面的实施有脱节,因此,要想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真正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构建符合当地实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以“家庭学校社会——全员育人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课程遵循和指导。

一、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缺乏劳动教育的培养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逐渐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过于注重学习,忽视劳动教育。过分重视孩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事物,甚至有些家庭,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六个人一起照顾一个孩子,对孩子溺爱严重,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如果有老人照看孩子的话恐怕包办代替的现象会更严重。孩子不光是家里需要帮忙的家务活很少主动去做,就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要别人来帮忙。有的孩子想帮忙,但大多被大人给拒绝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下去肯定会对孩子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造成影响,导致他们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大多都是打扫卫生、洗碗、叠被子、倒垃圾等一些并不复杂的劳动,接触的劳动类型不多,且劳动时间较少。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可有的家长片面地认为体力劳动、基础性劳动属于低级劳动,鄙视劳动、看不起普通劳动者,这样的教育导致孩子躲避劳动、鄙视劳动。现在的学生上学也很累,作业多任务重,高中生还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多父母就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既然孩子学习上不轻松,那么在生活上就别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平时的劳动、家务活自然就不会让孩子参与,甚至觉得做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自然就没有机会实践锻炼,造成了孩子好逸恶劳。

(二)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

在现实中,学校迫于考试评价的压力,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只是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只重视智育忽视劳动教育,缺乏长期、整体性规划,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参与值日、大扫除以及其他的简单劳动。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当中,很多学校都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被逐渐转化成了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已背离了其原本意义,这也就导致学校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出现了“有育无劳”的问题。

学生在校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少,内容单一,劳动教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看不到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没有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形式,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劳动课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设施场地。劳动教育多数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笼统,课堂上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很难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三)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

学生由于思想不够成熟、是非判断能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缺乏劳动意识、轻视劳动的思想偏差、劳动积极性不高、不珍惜劳动成果,随意挥霍浪费、动手能力差、进入新环境生活无法自理等现象。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写下什么,取决于他的父母。中小学生阶段是孩子行为规范养成阶段,家长有效地引导与管理可以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对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需要家长适度放手,但不是放任不管。孩子在劳动教育上走了弯路,会从心底对劳动感到排斥、厌恶。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习、掌握技能,放手让孩子做事,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此外,还有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担心劳动会影响学习成绩,其内心并非真正接受劳动教育。

二、家庭劳动基础课程的构建

家庭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老师,家庭劳动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指导学生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前,学生制定自己的劳动计划和评价单,基本原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确定自己的家庭岗位。

劳动中,家校配合,共造热爱劳动的环境。在学生进行劳动的过程中,家长进行一对一指导,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辅导学生从事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过程中也要强化措施,在学生对劳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家长不但要做出榜样,还要及时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

劳动后,家长要及时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不断鼓励表扬。返校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到班级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个人、家庭和老师的三方面配合来激励学生不断坚持,促进和强化学生将养成的劳动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逐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长要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表达,尊重基层人民,给环卫工人送水,带孩子去参观工厂、果园,去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培养孩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三、校内劳动主导课程的构建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可开发利用的校内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校内开展劳动教育课程,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优化师资,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加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聘请一些校内外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劳动教育研究,开设微生活课程,先理论学习,后动手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安排课时,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要有一半以上的课时用来上劳动课,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并加强日常监查和教学研究。

开发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一是争取学校食堂支持,在校内食堂和超市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到食堂进行蔬菜初加工,以勤工助学方式开展洗碗工职业体验。二是利用校园内闲置土地,开发成种植区,先试点再扩大。各年级各班都要有承包区域,在班主任指导下成立若干小组(做篱笆、施肥、浇水等),开展农耕活动,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学期结束后进行评比。三是因地制宜,争取周边村民支持,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农田或蔬菜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向农民请教农作物培育技术,协助农民种植或收割农作物,满足全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需求。

常态化落实班级教室卫生、寝室卫生和责任区卫生打扫工作,班主任根据政教处责任区分工图,制定并细化“班级卫生任务分工表”,坚持“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根据学校划分的班级责任区,各班轮流安排值日生,组织学生每天早读前及时主动打扫,做到教学楼楼道、楼梯及楼梯扶手保持整洁干净,地面无尘、无痰迹,墙面无污迹,课间协助保洁人员巡视责任区。对于教室内卫生,主要形式有扫地拖地、擦桌子玻璃、整理课桌书包、擦黑板、整理讲台三角橱、清理饮水机等。学生每人配备一块抹布,坚持每天清理自己的桌凳及地面一次;班级其他区域卫生都要安排值日生,坚持每天打扫,确保教室地面干净、桌凳整齐、讲台三角橱整洁、门框玻璃无灰尘、盆花摆放有序。对于寝室卫生,主要内容有叠被子、洗衣服、整理书桌及生活用品,各寝室轮流安排值日生,负责本寝室公共区域卫生和门口走廊卫生的保洁。政教处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评比工作,以评促进,培植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

四、校外社会实践课程的构建

《意见》指出,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因此,拓展校外劳动实践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结合学校周边地域环境,创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融合居委会、敬老院等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场地,校外社会实践课程是养成社会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社会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结合地方特色,与校外生态农庄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此类劳动教育基地距离学校不能过远,要不然往返不便,也不利于安全保障,建议3公里以内。共建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有以下优势:一是生态农庄内已经形成一系列种植体系,有较多专业人员可以给予指导,学生可以随到随学;二是生态农庄面积广泛,可供学生自主探索本地特色植物的种植,如赣南脐橙、沙田柚等;三是可以开展集体劳动,每个月可安排一上午开展社会实践课,全班一起到教育基地参与劳动,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提升同学之间的友情,还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体会一起“吃苦”的幸福。

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可以开展烹饪、园艺、农业生产、动物饲养等方面课程。烹饪方面,可以学习做饭、炒菜和制作本地特色美食,如烫皮、凉粉等;园艺方面可以学习插花、花草种植等内容;农业生产方面,可以学习蔬菜的種植、果树的种植,如西瓜、青菜、脐橙等;动物饲养方面,可以学习鸡鸭鱼等家禽的饲养知识。

与当地社区、敬老院等机构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动起来”,为社区病人、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服务,引领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劳动教育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这既能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又能拓宽视野,强化学生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校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早融入社会,可以有更多的职业体验感。校外实践基地是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载体,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与中小学校不同,校外实践基地自成立伊始,一般都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零散开设一些常规性、地域特色类劳动实践课程,整合成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载体。常规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少部分课程,如时令果蔬种植、采摘以及大环境卫生整治等,在进行劳动教育时,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应略有区别;另一类是大部分课程,即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制定的差异化劳动教育课程,如自制美食课程,小学可以安排蛋糕、饼干等糕点的制作,初中可以安排包馄饨、水饺,高中则可以安排烹饪农家菜肴等。校外实践基地应秉持“基地生活皆课程,基地课程皆生活,基地生活皆真生活”的实施原则,全过程渗透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利用开闭营仪式、食堂就餐、总结表彰等时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贯穿校外实践基地活动的全过程。

五、结束语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从小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为今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奠定基础。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五育并举是重要途径,劳动教育重要性不容忽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要让政策真正落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形成合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员育人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劳动内容课程化和系统化,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注: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普通课题“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应用探究”(课题编号:21PTYB132)成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