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言文教学:“言”“文”不可偏废

时间:2024-08-31

江民耀 王英华

邓彤老师是“语文报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仅语文课上得精彩,有鲜明的教学风格,而且对语文教育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思考。通过研习邓彤老师的《侍坐》课堂实录,在钦佩之余,笔者对文言文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解决了多年来的一些困惑,其文言文教学思想一言以蔽之,“言”“文”不可偏废,即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一、“言”“文”不可偏废

文言文,俗称“古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是中国经典文学的宝库,值得每一位国人好好学习。为此,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文言文与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文言文是古文,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现代汉语有相当大的差异,与当今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是相去甚远,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有较大困难。因此,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教学怎么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前者涉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后者涉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运用。

童志斌博士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出文言文“一体四面”的观点:“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文言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学习文言文,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前提和根本是学习“言”,即“文言”。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佳作,它们既是实用性文章,又是古代文学优秀作品,是“文章”和“文学”的统一。“文章”指其功能,在当时背景下有其明确的实用功能,或抒情,或言志,或载道;“文学”指其表现形式,文言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地体现的,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

“一体四面”的思想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而邓彤老师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教学要防止两大弊端:一是“死于章句式”,老师一字一句解释,一点一点翻译进行串讲,串得学生们昏昏欲睡,课堂死气沉沉;二是“废于清仪式”,有些老师受新观念影响试图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结果上课时把课文走一遍后就弃之不顾了,反而将文中某一句话摘出来海阔天空地大肆生发,进行所谓的人文熏陶。因此,邓彤老师主张文言文教学先读后教,趣味领先,“言”“文”不可偏废,教会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理解“文言”,努力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与正确导向。

问题意识的培养,应以文本为基石,为中心。“语文教学的目的其实非常简单: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化繁为简,朴素干净,这即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问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并非鲜见,几乎每位老师、每节课,都设计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教学,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此,邓彤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把“问题”教学分为了三种境界:

一是真伪境界。只要是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者是超出学生现阶段理解水平的问题,一律视为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需要学生思考而异口同声回答的提问,或者是故作高深的灵魂提问,都是“伪问题”。

二是主次境界。文本理解的关键点,或是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这才是“主问题”,其余的问题教师应大胆舍弃。可以说,一堂课中教学设计的主問题不会太多,少则一个,多则数个。

三是高下境界。切合文本要害,牵一发足以动全身;符合学生学情,能够引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本身设计精当,既有助于学生当下的理解,也能够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符合以上条件的问题,才算得上是“高境界”的问题。

在对问题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邓彤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问题教学的思想。在《侍坐》教学中,邓彤老师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堂课的教师是孔子,学生是谁呢?”“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曾点想干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生活方式?”“为什么孔子这么欣赏‘点?”第一个问题是简单问题,学生根据课题即能回答,属于导入性提问,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第二个问题是本课的一个主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弄懂这个问题,也就把握了《侍坐》的主要内容,也就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答出“各言其志”时,老师就水到渠成地把《侍坐》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孔子与四位弟子畅谈“人生理想”,简洁明了。第三、第四个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曾点的理想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博得孔子的“喟然”感叹与赞许,学生对此难以理解。老师紧扣这个难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踊跃发言,并投影补充了三条专家的观点,搭建支架,让学生攻克这个难点,并由此理解孔子的“仁政”与“礼乐”治国思想,可谓把“问题”教学运用得非常巧妙。

三、素读主义

随着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与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花哨,大有与文本阅读本质背道而驰之势,在此背景下,邓彤老师却始终坚持素读,这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和借鉴。

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文字的内在意蕴;“素读”,强调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回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素读”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纯原文的,不借助其他背景文章;纯文本的,不借助其他媒介;纯静默的,不借助其他活动方式。

邓彤老师认为,素读是本色阅读,是最原始的、最“语文”的阅读。素读的基本目标是追求凝神屏气,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阅读,力求使学生能够与文字作直接对话,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在此基础之上,素读教学,力求用本色的教学设计,养成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最见功力的阅读能力。

在《侍坐》课堂教学中,邓彤老师对素读作出了精彩的展示。在学生阅读、朗读文本的基础上,邓彤老师循循善诱,师生问答,由浅入深一步步理解文本,欣赏孔子四位弟子的才情,理解孔子的仁政与礼乐治国思想。整堂课只使用了三次投影,一是导入时引用《论语·公冶长》中的句子介绍子路、冉有、公孙华三人的才能;二是解决教学难点时搭建支架,投影了三条专家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孔子为什么由衷地赞叹曾点的理想,为什么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并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思想;三是结尾部分简单介绍了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三人,他们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四大圣人”,让学生加深理解孔子在人类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邓彤老师整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最原始、最语文的素读与师生问答。

阅读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标新高考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媒体泛滥的浅阅读、快餐式阅读背景下,培养深度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己也要注意阅读,养成阅读的人生方式。阅读什么?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从学科背景出发,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固然要阅读,而文学经典、历史文化著作、美学论著、哲学思想作品等更需阅读。没有文学经典作品的积累,没有对文学文字的敏感与领悟,读再多的教育教学论文,也成不了一位好的语文教师。

当然,在提倡素读主义的同时,不是要走向反现代技术的极端,而是主张在合理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要突出纯粹的阅读,扎扎实实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

四、品读语言,领会思想

文言文节奏感强,读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品读,能有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重在“品”,重在“玩”,可以让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情理解。背诵、默写,可以与诵读有效结合,相互促进,但是与诵读不是一回事,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或是带着巨大心理负担,只注重记忆,意趣索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诵读。可以说,诵读、品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侍坐》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孔子与四位弟子的对话,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如孔子的循循善诱、和蔼亲切;子路的鲁莽直率;曾点的淡泊洒脱;冉有、公孙华的谨慎谦逊。而且细节描写传神,值得细细咀嚼、品读。在《侍坐》一章的教学中,邓彤老师巧妙地运用诵读、品读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好。如“先看孔子问志。谁先来读一读?大声一点。”“孔老师一上课就来这么一句,你对此有何感受”“哪位模拟一下子路的发言”“你们觉得他刚才读得像不像子路”“你觉得子路应该怎么读”“我来模拟模拟,大家看有没有子路的感觉”……通过引导学生以文本中的人物身份誦读,老师亲身范读,读出人物个性,直观而生动地表现文本中人物的个性,这比讲授、分析的效果好多了。同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邓彤老师紧扣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如子路的“率尔”,孔子对子路发言后的“哂之”,曾点的“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等,深挖掘,大做文章。

《论语》是孔子与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而儒家思想文化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学习《论语》,教学重点不仅要学习“文言”,还要领会思想。《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些比较直白,如解释“仁”时,孔子说“仁者爱人”,点明了“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而有些则表达得非常含蓄,引发后世学者的争论,这无疑给高中生的理解带来困难。

《侍坐》一章中曾晳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晳对理想的描绘,引起了孔子的“喟然”感叹与高度赞许—“吾与点也”。这里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必须要啃下的一块硬骨头,因为只有理解曾晳的人生理想,才能领会孔子的仁政与礼乐治国思想,这是《侍坐》一章学生要理解掌握的主要思想。为解决这个教学难点,邓彤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曾晳想过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孔子理想一致;曾晳描绘的太平盛世、太平生活,符合孔子礼乐之治的思想。之后又投影补充了三条专家的观点。但是,对十多岁的高中生来讲,要理解人生阅历丰富的孔子和曾晳的心境与思想,毕竟有难度。邓彤老师简介专家观点之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去想一想孔子为什么“与点”,点到为止,并未展开深挖,这样处理符合学生实情,恰到好处。

课堂的尾声,邓彤老师为加深学生对孔子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地位与影响的认识,投影补充了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三人的简介,他们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四大圣人”,提升了文言文思想文化传承的价值。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追求语言与思想的和谐,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言”“文”不可偏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