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4-08-31

李媛媛 唐海霞

中学爱国主义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开展专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之外,爱国主义在初中的各学科中都有体现。初中地理“认识中国全貌”等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厚植爱国主义,地理教学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下面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谈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就是要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爱国的意志,再将个人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转化为维护祖国利益、荣誉与尊严的行为。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激发中学生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能动性过程。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认识祖国全貌、了解祖国地域变迁,树立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学生的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是一个相对宏大的课题,对中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结合地理课内容,从具体的身边小事入手,爱国的基础是爱家乡,对学生来说爱家乡,要了解家乡区域地理优势,要用实际行动保护家乡的环境,学习探索家乡区域地理资源的方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建设家乡的能力,都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二)地理学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条件

1.地理学科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标》提出了实践力的培养,开展家乡区域地理考察、野外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2.地理课程设计了不同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课堂上介绍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习俗、社会经济发展异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国情观,培养爱国主义。

3.地理学科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教材内容包含自然的、人文的相关内容,有国情教育、爱护环境教育、维护领土主权的教育等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祖国、社会制度的认识。

二、运用地理课程渗透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地理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中学地理学习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展家乡区域地理资源考察、野外考察实践等活动,从了解身边的地理资源中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行为。爱家乡是爱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家乡地理实践探索研究作为切入点,在实践中发现家乡的资源、家乡的优势,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效果。

在教授“水资源”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调查境内沂河治理情况,发现淄博市沂源县治理沂河成效显著,将严重污染的河水变得清澈。沂河被称为沂蒙人民的“母亲河”,沂河的治理成效使得沂源县变得水美、山美,增强了沂源人的家乡自豪感。调查后,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沂河两岸的居民、农民、政府监管人员、企业家,你会如何做?让学生拓展思路,提出更多保护沂河的措施。

(二)渗透性原则

1.要结合区域性地理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身边的区域有着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要根据学区和区域资源现状开发教学内容,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文习俗,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和爱国意识。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学习区域地理,包含了区域自然特征、人文差异,对比中国相对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国献身的社会责任感。

2.要结合地理学科素养,渗透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全球自然概况和人文环境等内容,将我国放在全世界、全宇宙的视野下,通过定义我国地理环境与世界和宇宙的关系,加强对我国地理优势和不足的认识,强化地理自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八年级上册和下册中介绍祖国的疆域、资源、人口、民族等地理要素,教材配有美丽的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等插图,帮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一个初步直观的认识,在学习我国的广阔区域和灿烂文化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地理教材中爱国主义路径

地理学科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地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非常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可以围绕中国意识、人地和谐发展观念、民族意识、家乡情怀等地理教材内容,生发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有效路径。

(一)拓展地理课程内容的意义

地理学科是以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关系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本身就有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这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非常强的优势。特别是其他学科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我国的地理自然资源的内容。拓展地理学科的人文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素材。八年级地理课程内容整体呈现了我国全部国土资源、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等总体特征,通过拓展我国农业、工业等主要产业部门的布局情况和发展方向,了解全国铁路、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等内容,展示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了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

初中地理课程中很多内容包含了人文地理的内容,特别是在对祖国的概况描述时,语言非常优美,比如:她位于世界的东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面积(位列世界第三);她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她整体上形如一只雄鸡昂首挺胸,共分为34个行政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都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给学生营造强烈的视角冲击;教师再用饱含深情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朗诵出来,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内涵

地理课堂不仅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阵地,在教学中还要紧扣地理教材内容,挖掘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多维渗透、情感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学习自然灾害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灾害统计数据图表,呈现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损害;同时与其他国家相对比,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用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培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习工业内容时,可以通过对我国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突出我国建成的世界最大的、灵敏度最高的,被称为“中国天眼”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挖掘“中国天眼”的建设过程、建设意义和作用;同时与其他国家的成就相对比,展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路程,用我国高速发展的全球领先的工业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根植了爱国的情感,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内涵。

(三)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进步的动力。在地理课上,我国的地理资源的优势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要引导学生正视我国地理资源的不足,围绕这些不足,多提出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升华爱国主义情怀。

面对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围绕为什么石油资源匮乏、怎么解决石油资源匮乏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原因,比如地理位置的原因、勘探开发不足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方案,比如研制更新的勘探设备,找到更多潜在的石油资源;研制更高效的开发设备,提高石油开发的效率。这些讨论,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在讨论和探索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从爱国的角度提出更多解决方案。

在讨论中,学生也会找到解决石油资源匮乏的方法,比如减少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开发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前我国新能源开发的现状、应用前景和未来规划。围绕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应用技术,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學地理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拓展地理教材内容,并遵循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培养的原则和路径,合理利用地理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价值情感,并树立建设富强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效完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