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语文教师口语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4-08-31

邓华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孩子要学习的母语课程。上好语文课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都将对孩子语文课程的学习、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建立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口语能力是语文教师亟须关注和提高的一项重要职业技能。

教師口语,也称教师职业口语,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专业口头用语,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语文教师口语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问题现状

通过大量的一线调研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过于贫乏,课堂过于沉闷,教师面对众多的知识点,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直接读或者念备课内容。因此,学生对语文课堂提不起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比如,笔者在听一位年轻教师上《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这位教师虽然认真钻研了教材,清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是怎样为“我”默默付出与隐忍,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可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语言过于生硬,没有精心设计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过渡语等,在情感的渲染上也不到位,指导朗读上更是让孩子自己读,缺乏示范和分析,因此,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虽然从文字上似乎懂了本文的“理”,却无法从事件当中体悟文中的“情”。课后,笔者与该教师交流,她也颇为苦恼。课前她已经认真备课,也想好了课文中哪些语句为教学重点,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课堂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差距。

其实,这样的情形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语文教师也有同样的困惑。虽然认真钻研了教材,却上不好课,甚至于用名师的教案来上,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学生听课很难集中注意力,课堂效率不高,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的基本功的问题。

教师口语不同于一般口语,其带有极强的职业特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载体。很多教师对教师口语理解不深,认为它是教师要讲解的知识和技能。其实不然,教师要讲的知识和技能若是讲课内容的话,教师口语就是这些内容的载体,同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直白地陈述,可以选择举例子讲解,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口语不是强调“讲什么”内容,而是注重“怎么讲”的问题。

二、基本要求

好的语文教师,其课堂必定是精彩的。明确教师口语的要求,就是语文教师上好课的保障,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关键。

一位教授将教师口语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你能准确地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内容,学生听了以后,也能与预期那般,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完整地表达思想,那就完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层次,老师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语言、动作、神态都能配合起来,使之传神而动听,说明老师比较优秀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层次,通过老师的讲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好似到了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力,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这就是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三个层次,可以说是形象地概括出了教师口语技能的三个不同水平。想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口语技能可谓是至关重要。

(一)规范简洁,清晰流畅

首先,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简洁的,清晰流畅的。规范是对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要求。教师语言与一般的交际语言不同,不仅要输出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语言还需要为学生做良好的示范,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在表述的时候就要注意用词用句的规范性。过于口头、随意的语言要少说,网络语言尽量不说,不雅的语言不能说。少数偏远地区,还存在教师用方言上课,用方言朗读课文的情形,这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语文课程就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性课程,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规范,是对语文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师口语还应具有简洁性的特点。一堂课,有规定的教学时间和既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语言不够简洁,那将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有可能完成不了相应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包含一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言简意赅,清楚地讲述知识。莎士比亚曾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师语言的简洁,也是教师本人智慧的体现。

(二)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乏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整堂课说得较多,因个人语言习惯的原因,表达的内容反复陈述,条理混乱,且没有重点。如,教师开篇想要导入一篇新课文时,兜兜转转,语言繁复,始终没有导入到正题上,学生一开始还被教师的导入所吸引,可是讲了半天,都没有听到重点,因此,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顿时消减。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是对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暑假都去哪里旅游啊?能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你的假期旅行吗?”这个问题设计得不错,同学们都很感兴趣,老师便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有的说去了广州,有的说去了海南,有的说去了贵州……恰好,这位老师也与同伴去了贵州,便打开了话匣子,开始说起自己的旅途趣事来,从沿途风光说到地方美食,从风景名胜说到同伴的个人习惯,说到两人路上的小别扭。洒洒洋洋说了近十分钟,孩子们开始听得不耐烦了,这位老师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于是有部分同学开始做起小动作来。可以说,这位老师还是很健谈的,一开始的问题设计得也不错,可是说着说着就跑题了,课堂的节奏也没有把握好。话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好,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条理和重点。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母鸡》这篇课文的时候,他设计的讲授语条理清晰,学生一听就明白。在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厌恶”之情时,教师播放母鸡的叫声,创设情境:“老舍先生在安静地做事,母鸡的叫声一出来,你说烦人不烦人?这还不够,老舍先生和他的朋友在客厅里讨论,冷不丁又传来了母鸡的叫声,你说讨厌不讨厌?更要命的是老舍先生是个作家,当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安静地写小说,那小说的思路刚刚出来,母鸡突然叫起来,而且没完没了,你说可恶不?换了是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完后,王老师马上提出下一环节的任务——写控诉状,他是这样说的:“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心情,但是老舍先生是一个文化人,像你们这样对母鸡动武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于是老舍先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华,写了一份控诉状,罗列了母鸡的一条条罪状,然后要把母鸡告到他夫人那里,我们一起来帮帮老舍先生写控诉状吧!”接着,王老师让同学们回到课文,读一读,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老舍先生讨厌母鸡的事实,罗列母鸡的罪状,并分别进行学习。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课堂语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老师通过多种情形的创设,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鸡对老舍先生的影响,之后以老舍先生是文化人为由,让同学们帮忙写控诉状。要写控诉状,就要有凭有据,于是,老师又让同学们回到文本,在文本的多次阅读中找到母鸡的罪状,最终完成控诉状要点的罗列。教师这里的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听得清楚,学得明白,听得有趣,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很好。

(三)表情丰富,生动感人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做教师的人一定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教师语言体系中,除了有声语言有极强的感染力外,教师的表情也是传达课文内容,传递教师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每一个笑容,都是给予孩子温暖和力量的源泉。有的教师因性格或角色定位之故,表情过于严肃,学生在这样的教师的课堂上,常因胆怯而过于拘谨。因此,一堂有吸引力的课,教师的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位传播学者在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之后,得出一个公式:冲击力= 0.07×言辞+ 0.38×声音+ 0.55×面部表情。在这个公式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声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冲击力为45%,面部表情的冲击力高达55%,适宜的面部表情,在课堂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可谓是一位语言大师,每次听她的课,都是一种享受。她精湛的语言表达,恰当的面部表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清平乐·村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窦老师先让学生读词,找准关键景物“溪”,让学生根据词句想象,词人在哪儿,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将视线转向这一对“翁媪”,感受一對老年夫妻在岁月静好中的幸福与甜蜜,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翁媪中的一员夸奖对方。窦老师在课堂上,一直笑意盈面,仿佛她就是诗中描写的翁媪一般,将在场的同学和老师都带入到村居的情境中,接着,窦老师紧扣“醉”和“媚”二字,她的表情也随着文本转换,以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大家都“醉”了一回。这样高超的教师语言技巧,确实是让在场的老师们都自叹不如。当然,我们常说,检验一堂课是否优秀的标准要以学生为突破口。再从现场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也是如痴如醉,沉浸其中,能顺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地思考,流畅地表达,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效果足见教师口语技能的精湛。

同样是窦老师的课——《秋天的怀念》:病入膏肓,痛心彻骨的母亲,完全不顾自己,隐瞒自己的病情,照顾瘫痪的儿子,文中有多处描写母亲关爱儿子的细节,其中的一处着实催人泪下——“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窦老师摇头蹙眉,哽咽,湿润的眼眶,眼角的泪珠都是点燃孩子们情感的导火索,大家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全部沉浸在这一对可怜母子的悲痛中。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无论是说体会还是读课文,都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已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感同身受,发自肺腑。这样的课堂,如果教师没有感动自己,怎么来感动学生,只有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伤与痛,才能将这份情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呈现出来,传递给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仪态自然,大方得体

仪表、动作、手势,这些虽然属于教师的行为举止,称之为副语言或无声语言,却直接影响着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学科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的仪态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仪表需要得体,穿着打扮要整洁大方、朴素端庄。有些教师服装过于前卫,妆容明艳夸张,这样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孩子都是爱模仿教师的,教师的穿着打扮过于夸张,对学生审美、穿衣的影响也较大。因此,教师的服饰要做到简洁大方,切不可花里胡哨,过分夸张。

教师的动作、手势也是教师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永正老师在讲授《小稻秧脱险记》的时候,让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于老师走到一位小女孩的面前,拉着她的手请她站起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读得很好,边说还边拍拍她的肩膀。这些动作看起来随意,却给予了小姑娘极大的鼓励,所以,当她坐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长大后肯定不会忘记,一位语文老师像爷爷一样,拉着她的手请她起立并接受了全班的赞赏,一个轻轻拍肩的动作给了她莫大的肯定。润物细无声,孩子的心田得到了爱与阳光的滋养,怎么会不喜欢于老师的课呢?薛法根老师也是用动作打动孩子的一位名师。他在听取同学发言时,总喜欢俯下身子给孩子递话筒,俯下身子认真倾听,这个动作让很多同学都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以及对自己的尊重。当薛老师俯下身子听孩子回答问题时,学生与老师的那份疏远没有了,他们能集中注意力更好地与老师对话,这就是动作赋予课堂活力和灵魂的典型事例。

教师口语是教师的工具,教师既要能准确、清楚地讲授知识与技能,又要运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语言分析这些内容,教师口语不仅要具备一般口语的句式短小、结构简单,有一定灵活性的特点,又要注意用词的规范、严谨、文明,表现其职业特点。因此,教师口语是一种经过转化的书面语言和经过优化的口头语言的结合体。想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课前精心设计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评价语、总结语,才在课堂上做到条理清晰、生动流畅、入情入境、感染力强,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