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落地

时间:2024-08-31

孔静贤

经过几次变革,2019年秋季,統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推广运用。统编课本具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特点,注重学与用之间的关联,着眼于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教材、关注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软着陆。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的经典游记,现列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本,也曾经被选进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历,分别描写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情景。作品以洗练、准确的语言在读者眼前展示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段要求下教学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妨从书后习题的变化思考如何立足教材,让语文要素落地。

一、对比苏教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观察课后习题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一些差异与变化。

(一)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2.用钢笔描红。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刺破额角,擦伤鼻子。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就算不比作什么,也非常值得欣赏。

4.默读课文,并依据作者的介绍,绘制一幅金华双龙洞的风景旅游图,然后再介绍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景观。

(二)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及课后练习

1.默读课文,先理清作者去双龙洞的顺序,再将下面的路径图补充完善。

2.读从外孔进内洞的部分,感受作家是如何将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二、分析统编版教材习题变化的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课后练习目标定位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层面来进行辅助复习课文内容,落实语文要素。

(一)难易度调整,教学对象更轻松

1.适当取舍,背诵量调整

背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背诵也是不少学生比较头痛的项目。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不再明确要求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一方面六年级学生背诵能力强于四年级学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对学生记诵的任务适量减轻,更多倾向于一些灵活性的习题。虽然没有硬性规定背诵,但叶圣陶先生质朴、生动的文字,准确、洗练的表达依然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积累,特别是描写过“孔隙”的一段,让学生印象深刻。

2.拾级而上,习题有台阶

苏教版六年级课本中通过作者的描述,绘制一幅关于金华双龙洞的风景游览图,要求相对要高一些。游览图一般是图文结合式,这在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无误地画出。

统编四年级下册教材中让学生补充路线图,路上→()→()→()→()→出洞。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后就可以得到答案。而且习题中还给了“路上”“出洞”,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示范,可以把地点概括成两个字。除去路上和出洞,中间是重点游览过程,无论对景点还是游览顺序,通过路线图一览无余。通过交流并绘制路线图,落实了“理解与交流”的目标定位。

(二)侧重点清晰,语文要素好落地

1.整合习题,重难点突出

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书后有4个习题,前两个一个背诵积累,一个是常规描红,在统编版教材中均略去。统编版教材的教学重难点清晰突出,重点即理清游览次序,完成路线图,使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在课文中有效落地。

2.要求明确,针对性强

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挤压”“稍微”“准会”“再加上”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同时学完课文,学生要能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在教学中,会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义,再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就涉及引入导游词的表达,这是侧重于“说”的部分。

统编版教材中,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编者是如何将孔隙的狭小空间和自己的感受都写清楚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游记就是要写出游踪、见闻、感受,在文中通过船小、船行方式、乘船姿势、“我”的感受来突出孔隙的窄小。这个部分直接是针对“写”的方面提高认识,与本单元“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写作要求相吻合,不仅做到有序,而且能写出细致真实的感受,体现了课后习题“拓展与实践”的目标定位。

三、关注课后习题,让语文要素落地的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了方法才能更灵活地学习。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在小学阶段,课本就是学习方法的最佳材料,研读课本,关注习题,就是掌握方法的最优途径。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本》里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这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身为老师,我们必须立足课本,从课本中的习题找抓手,使语文要素落地,使学生真正“一辈子受用”。

(一)参考课后习题,整体梳理文本

教师在引用课后习题之前要准确把握编者的实际意图,这样能更科学地将单元语文要素贯彻、落实到习题实践过程中。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中,课后练习一侧重于“理解与交流”的维度,有助于学习者以整体视角认识文章,并抓住文中重点内涵,从而感受作者所传达的情意。

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初读课文时,带着问题去阅读,梳理文本,圈画地点,整理出路线图。同时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与单元目标“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相匹配。

这样的习题教给学生了一个学习范式,在以后阅读游记类文本的时候,可以画出路线图,游踪一览无余,体会作者对美景的热爱。

(二)聚焦课后习题,把握学习重点

统编版教材学段目标清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语言技能,设计了螺旋上升、环环相扣的语文要素目标。每个单元的“交流平台”都有方法总结,而具体的语文要求的落实也分散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主要表现在课后练习的扎实深入。

本文课后练习二就明确了教学的重点,要体会是如何将孔隙的狭小空间与作者自己的感受都写清楚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文字,写作者分别从船小、船行方法、乘船姿势、乘船感受来表现了孔隙的窄小。同时,也通过让学生画一画孔隙、演一演并排仰卧、拉一拉小船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文字运用准确、传神,理解“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带有拟人色彩,又极言孔隙的窄小,從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借助课后习题,促进知识迁移

课后习题是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的第一步。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方面,比较侧重于突出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目标,所以在练习设置方面要求练习的内容要实现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经历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运用习题的时候也可以灵活机动,结合本地实际进行迁移练习。

在明白了习题二中作者是如何将孔隙的狭小空间与自己的感受都写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借助习题的铺垫,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反馈。例如:在我们苏州也有多姿多彩的风光,教师可出示天平山“一线天”图片。在“一线天”这个景点名字中,你了解到它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是同样很窄小。模仿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写在过“一线天”,你发现了什么?过“一线天”,你有哪些感受?既可以用书本上的句子,也可以用平时积累到的语言表达,注意写字端正。

这样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有的学生根据图片来写,也有学生去过“一线天”,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来写。在交谈中,有的学员说道:“走进‘一线天,抬头却只看见了一丝蓝天,我就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而两旁的石壁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心中紧张得都快要喘不过气来。”这就模仿了叶圣陶先生的用看到的和感觉到的来表达。

综上所述,课后练习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学的重点,同时渗透着教法与学法。课后习题是学生了解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应重视课后练习,灵活适度处理学习内容,切实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学生的发展需求联系起来,确保语文要素得以贯彻和落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展开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