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湖泊底泥氮磷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以湖北省枝江市杨家垱湖和陶家湖为例

时间:2024-08-31

李博阳,徐浩阳,吴 定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8;2.武汉博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改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湖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世界上约有40%以上的湖泊或水库被报道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关于其成因、污染机理及治理对策等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3]。湖泊的自净能力有限,易使得富营养化对湖泊环境造成长远危害,其不仅能损害湖泊水功能,导致饮用水源污染,还能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影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4-5]。湖泊富营养化本质上是由氮、磷等营养盐过剩引发的,湖泊水体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其一是人为来源,即来源于地表径流输入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其二是自然来源,即来源于湖泊底泥中氮磷的溶解释放[6-8]。因此,开展湖泊底泥氮磷污染特征调查对于研究并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至关重要。

底泥是氮磷等营养盐在湖泊中的重要蓄积场所,其与湖水的相互作用控制着湖泊系统中氮磷的平衡[9]。已有研究表明,气候(风力及水力扰动)和生物作用可使“底泥-湖水”界面处的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发生动态变化,当底泥中氮磷含量极高时,极易导致其再次被释放,并通过扩散或对流的方式进入上覆水体,成为湖水氮磷的内源负荷,加剧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风险[10-13]。因此,开展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研究可为湖泊水环境风险评价补充依据。

从源头上控制氮磷等污染物的输入是减轻湖泊底泥营养盐负荷的前提,目前环境保护政策多关注于对外源污染输入的有效控制,控制湖泊底泥的内源释放成为当前治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与难点[14-15]。近年来,底泥疏浚工程被广泛应用于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其能够直接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在湖库水体的富营养化控制、黑臭治理及生态修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不仅可改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并有效修复湖泊生态,也可为区域性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湖交织,被誉为“千湖之省”。根据前期研究报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省内湖泊大量接收来自工农业及生活生产排放的废水,湖泊水质恶化、水生态功能退化及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7,16-17]。因此,开展湖泊底泥疏浚及综合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缓,底泥氮磷污染特征的调查与环境风险评价正是环保疏浚决策的基础[18-19]。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湖北省枝江市杨家垱湖(城市型)和陶家湖(乡村型)两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区,通过对湖泊底泥沉积物进行分层勘测并测定氮磷含量,查明研究区典型湖泊底泥氮磷污染的特征,并结合底泥氮磷释放试验,综合分析湖泊底泥污染程度与其潜在的环境风险,旨在更深入地揭示研究区内湖泊底泥质量现状和内源污染对湖泊水质的影响。

1 研究区概况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三面环山,一面傍水,面积约5.5万km2,是我国典型的冲湖积低平原区;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包括长江、汉江和江汉湖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8 ℃,年降水量为1 269 mm,主要集中于5—8月份[20]。枝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西缘,长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5′~112°03′,北纬30°16′~30°40′;市内地势由西北的丘陵高岗逐渐演变为东南部的平原地貌,是宜昌市唯一的平原县市,素有“三峡之末,荆江之首”之称(图1)。

图1 湖北省枝江市水文地质简图及采样点分布图Fig.1 Simplified hydrogeologic map and distribution of sampling points of Zhijiang City,Hubei Province

本文以枝江市杨家垱湖和陶家湖两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区,其中杨家垱湖位于枝江市城区马家店街道,中石化湖北化肥分公司西侧,属于典型城市型湖泊,其总体上呈南北走向,长约0.84 km,宽约0.22 km,占地面积为0.23 km2,水域面积为0.13 km2,湖容为55万m3;陶家湖位于枝江市问安镇,是湖北省重点保护湖泊,也是宜昌地区最大的湖泊,属于乡村型浅水湖泊,其大致呈东西方向延伸,长约2.42 km,宽约1.13 km,承雨面积为65 km2,水域面积为4.47 km2,湖容为700万m3。杨家垱湖周边分布有工厂和大面积的居民生活区,工业废水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是威胁其湖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陶家湖周边分布有大量农田水塘和小面积居民生活区,农牧(水产养殖)业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是湖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此外,两个湖泊皆为自然形成的淡水湖,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以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仅通过部分沟渠与外围的水塘/稻田相连接。

杨家垱湖和陶家湖两个湖泊中皆无小岛,湖底平坦。根据本研究前期调查可知,两湖湖心处底泥积蓄深度较大,平均深度分别为93 cm和90 cm,总体湖泊底泥积蓄量达21.39 m3和402.30万m3;两个湖泊底泥皆属黏土类沉积物(表1),粒径均小于2 mm,其中尤以粒径小于3 μm的黏性泥砂占比较大(占比均值超过50%)。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改造和工农业废水的持续排放,区内湖泊污染严重,尤以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最为突出,这与湖泊底泥氮磷含量关系密切。

表1 湖泊底泥粒度组成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湖泊底泥沉积物样品采集

根据《湖泊入湖排口与底泥清淤调查技术指南》和《湖泊沉积物调查规范》的要求,本研究于2021年6月8日—6月10日在杨家垱湖和陶家湖开展湖泊底泥沉积物采样工作,并按照重要性将采样点位分为A级和B级,其中杨家垱湖布设1个A级采样点和5个B级采样点,陶家湖布设1个A级采样点和7个B级采样点,见图1。

在A级采样点沿垂向分5层采集湖泊底泥沉积物样品,用于开展湖泊底泥氮磷含量检测和底泥氮磷释放试验;在B级采样点沿垂向分表、中、底3层采集湖泊底泥沉积物样品,用于开展湖泊底泥氮磷含量检测,各样品分层采样深度如表2所示。本研究使用奥地利UWITEC公司生产的Core-60采样器(Core-60,UWITEC,Austria)采集原装样品,并将采集的样品现场进行分层,用保鲜膜和锡箔纸包裹后装入真空袋抽真空,再放入冰箱内于4 ℃下保存,直至测试完成。

表2 湖泊底泥沉积物分层采样深度表

2.2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

为了模拟静水条件下湖泊底泥氮磷的释放,选取A级采样点位采集的湖泊底泥柱状样品(YJDL-A1和TJL-A1),经滤纸去除浮游生物后,带回实验室开展室内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用于研究“底泥-湖水”界面及“底泥-孔隙水”处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的特征及其对湖泊水质的影响。为了模拟湖泊底泥柱状样品在水底的状态,保持底泥柱状样直立状态,用特制切泥器对底泥柱状样品的采样管进行垂直切割,共分为5层,每层10 cm,分别采集杨家垱湖和陶家湖0~<10、10~20、30~40、60~70和110~120 cm深度处的底泥样品开展试验。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在高1.0 m的开口容器内进行,容器采用亚克力材料制作,见图2。用于试验的容器内径(68 mm)与底泥柱状样品外径(63 mm)相近,可保证底泥柱状样品在原状土状态下顺利放入容器底部并保持直立状态。此外,试验过程中应尽可能保证底泥样品原状土的性质,封闭底泥样品底部,使得圆柱状的底泥样品只有顶面与水接触进行物质交换。

图2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装置图Fig.2 Experimental apparatus of the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lake sediments

保证底泥样品以原状土的状态放入试验装置后,在不扰动底泥样品的情况下沿着装置边壁缓慢加入试验水体(对应湖泊的湖水),水体总量为1 L。由于静态试验中沉积物-水的物质交换速率较低,每个试验组试验时间为5 d(120 h),2个试验点的试验组同时开始试验,每个试验组的水样需采集8次,即分别在试验开始后0、4、8、24、48、72、96、120 h取距底泥样品5~8 cm处水体作为水样,检测水样中总磷和总氮的浓度。

现有水质情况下,湖泊底泥氮磷释放对湖泊水体(湖水/孔隙水)中氮磷浓度影响的计算方法[29]如下:

(1)

2.3 样品测试与分析

在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中,每次取样时皆使用定制取样装置采集距底泥样品5~8 cm处的上清液,并通过0.45 μm微孔滤膜对上清液进行过滤,去除悬浮物后,分别采用TN分析仪(Vario-TN SELECT,Elementar,Germany)和TP分析仪(Vario-TP SELECT,Elementar,Germany)测定上清液中TN和TP的浓度。

所有样品测试皆在武汉大学完成。

3 结果与讨论

3.1 湖泊底泥氮磷的污染特征

3.1.1 湖泊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分析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特征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随深度的分布特征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垂向分布图Fig.3 Variation of TOC、TN、TP and N-N contents with depth in lak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3可以看出: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皆是在表层更高,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深度较大的底泥(100 cm以下)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稳定在2%、1 000 mg/L和500 mg/kg左右;相反地,底泥中氨氮含量却在表层相对较低,并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湖泊表层底泥中溶解氧较为充分且水生动植物活动频繁, 从而导致氨氮不易在表层底泥中蓄存[23]。

3.1.2 湖泊表层底泥中氮磷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

上述数据显示,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表层底泥中氮磷含量都远高于平均值;此外,湖泊表层底泥与湖水直接接触,所处环境复杂且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对湖水水质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对湖泊表层底泥中氮磷含量进行详细分析具有实际意义。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表层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如图4所示。

图4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表层底泥中有机质、总氮、 总磷和氨氮含量平面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of TOC、TN、TP and N-N contents in the surface lak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4可以看出:

1) 杨家垱湖表层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含量的平面分布呈现高度一致性,总体上高含量的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氨氮皆出现在湖域西部表层底泥中,其含量可分别达到7.0%、5 000 mg/kg、2 000 mg/kg和60 mg/kg以上。根据调查发现,杨家垱湖作为一典型的城市型湖泊,该湖西部紧邻一密集社区(图1),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导致该区域表层底泥中氮磷含量异常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4]。

2) 陶家湖表层底泥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平面分布也呈现较好的一致性,其含量的极高值点主要在该湖东北部表层底泥中出现,含量可分别达到7.0%、4 000 mg/kg和2 000 mg/kg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陶家湖表层底泥中氨氮含量的极高值点主要出现于该湖东部表层底泥中,其含量可达70 mg/kg以上。相较于杨家垱湖,陶家湖属于乡村型浅水湖泊,且面积更大,湖域周围潜在的农业施肥、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都可能是控制湖泊表层底泥中氮磷含量异质性分布的因素[5]。

3.2 湖泊底泥氮磷污染评价

3.2.1 湖泊底泥氮磷污染程度分析

本研究在调查杨家垱湖和陶家湖底泥氮磷污染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湖泊底泥氮磷污染评价。目前,国内外针对河湖底泥氮磷污染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定底泥标准法[25]、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26]和多项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综合指数法[27]。本文拟采用营养盐因子标准指数的综合评价方法来界定湖泊底泥中氮磷的污染程度。参考单一因子标准指数法和多项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综合指数法,湖泊底泥氮磷污染指数IN综合评价方法[27]的计算公式如下:

(2)

IN=max(IN1,IN2,…,INN)

(3)

根据湖泊底泥中氮磷的垂向分布特征可知,底泥中TN、TP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在大于100 cm深度后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湖泊底泥的年沉积速率一般在毫米至厘米级,深度大于100 cm的底泥沉积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可以代表湖域泥沙在自然条件下(不受现代工农业影响)的TN、TP含量。因此,取研究区两个湖泊100 cm以下底泥中TN和TP含量均值作为本次湖泊底泥氮磷污染评价的背景值,得到TN、TP的背景值分别取为1 385 mg/kg、574 mg/kg。

基于上述评价方法,采用研究区46个湖泊底泥样品数据,对其氮磷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总氮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介于0.14~3.79之间,平均值达1.58;湖泊底泥总磷的单因子污染指数介于0.22~4.10之间,平均值达1.90。总体上,研究区两个湖泊底泥氮磷污染均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污染最重的区域属于严重污染,营养盐综合污染程度较单项指标偏高,表明湖泊底泥氮污染与磷污染区域有所差异。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综合污染指数(IN)的垂向变化及表层底泥氮磷综合污染指数(IN)的平面分布,见图5。

图5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综合污染指数垂向变化及表层底泥氮磷综合污染指数平面分布图Fig.5 Variation of valu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in lake sediments with depth and distribution of valu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in the surface lak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5可以看出: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中氮磷综合污染指数IN介于0.22~4.10之间,平均值为2.00,接近重度污染状态;在垂向上,底泥氮磷IN皆随底泥深度增加而下降;陶家湖深度为0~10 cm底泥出现了严重污染(IN>4),并在深度为0~50 cm的范围内底泥出现重度污染(22),其中以陶家湖东北部底泥氮磷污染最为严重,甚至达到了严重污染状态。

3.2.2 湖泊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深度分布分析

基于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各测点不同深度底泥氮磷污染程度的评价结果,可估算两个湖泊处于“氮磷重度污染程度”底泥的深度,其结果见图6。

图6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深度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of the depth of heavily nitrogen and phosphorus-polluted lak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6可以看出:杨家垱湖氮磷重度污染底泥的分布深度较深,在湖域西部甚至达到了80 cm;相较而言,陶家湖氮磷重度污染底泥的分布深度较浅,除东北部少数区域外,基本皆处于30 cm以内。分析认为湖域周围潜在污染源(农业施肥、畜禽养殖及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强度不同是造成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氮磷重度污染底泥分布深度异质性的主要原因[5,24]。

根据图6中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深度分布,可统计得到本次调查范围内氮磷重度污染底泥的分布面积,其结果见表4,可为环保疏浚决策提供判断依据[18]。

由表4可知:杨家垱湖和陶家湖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总量分别为12.05和65.57万m3,其中杨家垱湖氮磷重污染底泥虽深度较深,但湖域面积相对较小,故导致其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总量相对较小;而陶家湖氮磷重度污染底泥虽深度较浅,但湖域面积较大,导致其氮磷重度污染底泥总量较大。

3.3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3.3.1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特征分析

底泥与湖水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两者间存在动态且强烈的物质交换[28]。调查及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氮磷污染,其很可能会作为湖泊氮磷的内源负荷潜在释放,并影响湖水水质,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本文利用野外实地采集的原状湖泊底泥样品及湖水,在室内开展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探究湖泊底泥氮磷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释放特征,如图7所示。

图7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试验中水体氮磷浓度变化曲线Fig.7 Variation curv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the releasing experiment of lake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由图7可以看出:

1) 对于杨家垱湖YJDL-A1底泥,随着试验的进行,各底泥试验组水体中总氮浓度均迅速升高,最终可达1.74~3.94 mg/L[图7(a)],表明杨家垱湖不同深度底泥皆可向上覆水体释放氮;而不同的是,各底泥试验组水体中总磷浓度在试验期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图7(b)],表明杨家垱湖不同深度底泥对上覆水体中磷的影响相对较小。

2) 对于陶家湖TJL-A1底泥,各底泥试验组也呈现出与杨家垱湖YJDL-A1底泥相似的氮磷释放特征,即随着试验的进行,各底泥试验组水体中总氮浓度均在波动中升高,最终可达1.82~2.46 mg/L[图7(c)],表明陶家湖不同深度底泥同样皆可向上覆水体释放氮;而表层底泥试验组(深度为0~<10和10~20 cm)水体中总磷浓度在试验初期迅速升高后(0.22和0.28 mg/L)逐渐稳定至0.15 mg/L,深层底泥试验组(深度为30~40、60~70和110~120 cm)水体中总磷浓度则是在试验过程中均稳步下降,其由0.15 mg/L稳定至0.06 mg/L[图7(d)]。

3.3.2 湖泊底泥氮磷释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体上,由于试验初期的水流扰动,导致了试验初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较大,综合考虑试验中各底泥试验组氮磷的释放规律,本文选取96 h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进行计算,得到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不同深度底泥的氮磷释放对上覆湖水环境的影响,见表5。

表5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不同深度底泥的氮磷释放对上覆湖水环境的影响

由表5可知:

1) 杨家垱湖底泥氮释放对上覆湖水环境的影响RN较强,其对上覆湖水中TN浓度的影响RN皆为正值(平均值达4.76 mg/L),而陶家湖底泥氮释放对上覆湖水中总氮浓度的影响RN仅在表层底泥中为正,在深度为30 cm及110 cm处底泥氮释放对上覆湖水中TN浓度的影响RN皆为负值(平均值仅-0.40 mg/L),表明了相较于陶家湖,杨家垱湖不同深度底泥仍能够向孔隙水释放大量的氮,其氮释放风险极高;此外,随着底泥深度增加,两个湖泊底泥氮释放对上覆湖水中TN的影响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可能与底泥中TN含量有关。

2)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区两个湖泊底泥磷释放对上覆湖水环境的影响都相对较弱,其表层底泥磷释放对上覆湖水中TP浓度的影响RP均为正值(平均值分别为0.22 mg/L和0.25 mg/L),表明其均能向水体释放一定量的磷;但随着底泥深度的增加,底泥磷释放对水体总磷的影响RP呈迅速减小的趋势,杨家垱湖底泥深度60 cm以下底泥的RP约等于0,而陶家湖底泥深度30 cm以下底泥的RP为负值,这表明了湖泊深层底泥不仅不会向水体释放磷,还可反向吸附孔隙水中磷,有利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控制。

综上,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静态释放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释放对湖水环境的影响显著,其中尤以杨家垱湖更甚,而湖泊底泥磷释放对湖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然而,对于大型天然湖泊,野外湖泊底泥氮磷释放过程与机理要比室内试验复杂且强烈得多,其受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等)、湖水水位波动、水生生物多样性、外源输入等因素的共同控制[11,29],后续仍需开展相应的系统试验(扰动释放试验)来明确湖泊底泥氮磷释放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3.4 湖泊底泥氮磷污染治理探讨

一般来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受控于营养盐的输入,因此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治理首先也是污染源的控制。湖泊污染源主要包括两项:其一是来源于降雨径流、农田退水、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的汇入;其二是来源于湖泊沉积物的内源释放[7,23]。本研究调查及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污染严重,且底泥氮释放对湖水环境仍存在潜在的威胁,极易诱发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因此,采用底泥清淤削减湖泊内源污染,能够彻底清除内源氮磷,排除隐患,改善底泥氮磷污染程度并减弱底泥氮磷释放对湖水环境的影响。

根据本研究的初步成果,提出湖泊清淤方案,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湖泊内源控制应清除重度污染底泥(IN>2),杨家垱湖重度污染底泥深度较大,但根据底泥氮磷释放对湖水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得清淤后底泥对水体中TN和TP的影响有利于湖水水质的改善,清淤深度不宜过大;其次,由于两个湖泊的重度污染底泥都几乎覆盖了整个湖域,为了保护湖泊原生态系统,建议先重点清除重度污染底泥深度较大(40 cm以上)的区域,重度污染底泥深度较浅区域的底泥在清淤后可采用生态方法进行修复。

综上,本研究建议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清淤区域主要为重度污染底泥深度大于40 cm的湖域,清淤深度为50 cm,重点清淤区域位于杨家垱湖西部和陶家湖东北部(图8),在清淤前应加密监测点位,精准确定湖泊不同区域清淤深度,进一步提升清淤工程的投入效益比。

图8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建议清淤区域Fig.8 Proposed area for the dredging of sediments of two lakes in the study area

4 结 论

1)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污染较为严重,其平均值分别可达2 654 mg/kg、1 215 mg/kg(杨家垱湖)和1 824 mg/kg、992 mg/kg(陶家湖),是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两个典型湖泊底泥的氮磷综合污染指数IN介于0.22~4.10之间,各测点表层底泥氮磷综合污染指数IN均为垂向最大,处于重度或严重污染状态(IN>2),其中以陶家湖东北部底泥氮磷污染最为严重;两个典型湖泊重度污染底泥总量分别为65.57万m3(陶家湖)和12.05万m3(杨家垱湖),杨家垱湖重度污染底泥的分布深度较深,在湖域西部甚至达到了80 cm,而陶家湖重度污染底泥的分布深度较浅,除东北部少数区域外,基本皆处于30 cm以内。

2) 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在氮磷释放试验中基本都能向上覆湖水释放大量的氮,其中尤以杨家垱湖底泥更甚,其RN平均值为4.76 mg/L,显著影响了湖水环境;相较之下,湖泊底泥磷释放对湖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深层底泥RP平均值分别仅为0 mg/L(杨家垱湖)和-0.18 mg/L(陶家湖),表明其可反向吸附孔隙水中磷,有利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

3) 基于研究区两个典型湖泊底泥氮磷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浅析,提出了湖泊清淤方案,建议湖泊清淤区域主要为重度污染底泥深度大于40 cm的湖域,清淤深度为50 cm,重点清淤区域位于杨家垱湖西部和陶家湖东北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