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谢娟娟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助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它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根本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本文就小学语文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展开相关探讨与研究。
一、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法含义
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法是指语文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将班级学生进行层次责任划分,分成相同人数的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帮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小学语文合作教学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提倡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当下我国小学语文合作教学多数流于形式,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法的优势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小组合作可以增加小学生的交流,在分享中进行思想、观念的碰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强化知识,一方面还能取长补短,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每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学优生,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巩固学优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学双赢,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对日后学生步入社会大有裨益。
三、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法的原则
1.平等学习原则
平等是合作教學的基本原则,在传统课堂上,学困生充当着“旁观者” “围观者”的角色,教师忽略了他们也是课堂参与者的本质。长此以往,学困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信心,甚至害怕回答教师的提问,他们只会尽可能降低自己的课堂存在感。针对这种“不平等”的课堂现状,教师在分组时应科学搭配学困生与学优生,重点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发言,主动面对问题,让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相互依存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以多人为一组,这便强调了学生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需要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更需要训练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毕竟,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合作氛围,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借鉴吸收;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增强团体意识,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3.沟通交流原则
交流是小组合作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生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异常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助推语文教学的发展。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是流于表面形式。
四、小学语文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合理科学分组,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第一步就是进行合理科学分组,教师在分组之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学习能力进行多方调查,在遵循平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分组。例如,将沉默寡言型学生与活泼开朗型学生分在一组,将学困生与学优生分在一组等。小组成员确定后不可随意更改,否则容易影响学生的团体意识。
2.把握合作时机,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很多语文教师发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后,会直接大范围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之中。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且频繁地合作学习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最好是教师把握合作学习时机,也可以交叉运用其他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多样化课堂氛围。
3.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社会属性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未来社交能力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完成课程任务之外,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小组成员互相学习,鼓励学生踊跃发言,遇到分歧时适时帮忙协调,充当好语文课堂的监督员,从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