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初中数学的预习习惯

时间:2024-08-31

刘圣禄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的知识框架体系。初中数学的知识点较多,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多,所以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将知识应用到更加广泛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作用的发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教师所有的教学努力才会得到学生的回应,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课前预习的习惯,以及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然而由于没有老师监督,很多学生忙于课业,而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导致教师无法评估学生预习和不预习的效果区别。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再进行科学评估。

实际上,课前预习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前置”,当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会产生想学、想问、想练的心理,这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教师应突破现有实际条件的诸多限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笔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下面浅谈几个方面。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的具体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是老师安排给学生们的任务,需要学生结合老师的要求来完成。所以提前安排学生围绕相关问题来进行预习,这样目标更加明确,学生也更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这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的重要举措,预习的作业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能够让他们结合预习来完成。配合预习的作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抓住重点,透过表面的阅读,抓住一些核心的本质要素。所以,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设置和解决中来。教师在设置预习问题时,应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懂得如何从以往所学习的知识中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学生可以从预习问题的设置中,得到很多积极的暗示,从而明确预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沟通的工具,完成与学生的沟通,安排学生预习。教师通过制作微课以及安排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抽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预习,并且结合问题练习,巩固预习的效果。这样,教师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预习任务的安排要科学合理

预习可以作为一项任务安排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和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学习效率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课堂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设立的。每节数学课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课本,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点提前了解和掌握。在上课时,学生更容易分清主次,更能够抓住教师授课的中心。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明确任务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过少。预习任务量适度,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花的时间不多,也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负担。这样的任务完成起来会更加轻松,学生只需抽出几分钟的时间就行。所以教师安排任务,并且采用各种监督方式,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做好思想准备,让学生认识到提前预习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地投入预习活动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预习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预习了必备的内容,而且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生数学能力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平时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如知识掌握的快慢、知识之间联系的效果如何都体现在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上。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对某一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可能会使得学生掌握一种解题的技巧或者方法,但是解决新的问题时,学生就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设置的题目可以有意识地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必要的时候,提供一些比较新颖的题目,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已学相关知识,在比较中择优解答,进一步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數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要让预习有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传递,让学生在一种高效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知识,增强综合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