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常州方言单字调的实验分析

时间:2024-08-31

徐赟,黄彩玉,王彦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常州方言单字调研究概述

常州方言是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的代表方言。《常州方言词典》中对常州方言声调特点有简要的描写,常州方言中曲折调较为丰富,如阳平213,阴去523,阴调类调值较高,阳调类调值较低,只有升调,没有降调,新派的阴去有降调的趋势。

对常州方言单字调的研究一般以听感记音的传统方言调查方法为主,游汝杰在《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中以实验的方法对常州方言声调进行了分析,其合作发音人仅有1位,且年龄较小。

常州方言中的平、上、去、入,除上声为阴上外,其余三声各分阴阳,一般按清浊分阴阳,次浊声母字可以是阳调类,也可以是阴调类,共有7个调类,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各家对常州方言单字音的记录结果见表1。

表1 常州方言单字调调值记录

由表1可知:

(1)阴平为平调,调值记录一般以55居多,其中赵元任记录的33为最低值,钱乃荣与游汝杰、杨剑桥记录的调值为44。

(2)阳平为折调,赵元任、汪平记录的调值为13,其余各家均记为213。

(3)上声为升调,各家所记录的调值中,以颜逸明记录的45为上限,钱乃荣与《江苏省志·方言志》记录的334、34为中线,游汝杰、杨剑桥与《常州方言词典》记录的233为下限。整个音高走势为上升趋势,起点与止点的数值各家不同。

(4)阴去为降调还是曲折调,各家的描写存在着分歧,赵元任、颜逸明、汪平与《江苏省志·方言志》记录的为曲折调,而钱乃荣,游汝杰、杨剑桥,《常州方言词典》记录的则为降调,各家记录的数值也不尽相同。汪平在分析常州方言声调时指出:“阴去末尾老派略有提升,是523,现在的年轻人完全是52。”

(5)阳去的记录也存在升调与降调的差异,音值多记录为升调24,游汝杰、杨剑桥与《常州方言词典》记录为332。

(6)阴入的记录较为一致,各家记录为5或55。

(7)阳入有记录为零拱形声调的,如2和3,也有记录为升调的,如23。

(8)赵元任所记录的为20世纪初常州方言的绅谈音,因而与各家所记录的音值有较大的差异。

二、实验与统计分析步骤

(一)制订发音字表

Howie认为以浊音和半元音开头的音节的声调曲线和其他音节的声调曲线存在着规律性的差别,前者有弯头,后者没有,前者的弯头只是预期性的调节段,弯头后才是真正的声调,因此声调的范围不是音节中全部的带音部分,而限于元音和它后面的带音部分,也即声调的作用由韵母表现。常州方言阳调(阳平、阳去、阳入)音节开头由浊声母构成,在标注声调承载段提取基频值时,采取听辨感知与观察语图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整个音节中元音及其后带音部分的基频值。

语音样本包括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个调类各8个例字,共计896个有效样本。

(二)选取发音合作人

发音合作人共16人,其中青年男性4人,青年女性4人,中年男性2人,中年女性2人,老年男性2人,老年女性2人,男女发音人比例均衡,青年发音人多于中年、老年发音人,且发音人均住在常州市区,除青年发音人外,均未长时间离开常州市。

(三)实验测算与数据统计

本实验录音采用联想Y400型电脑内置Realtek ALC269声卡,外接头戴式耳麦,录音软件选择Cool Edit Pro 2.1,声音采样率为11 025 Hz,声道为单声道,采样精度为16位,声音文件保存为wav格式。

本实验利用南开大学开发的“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软件对获取的语音样本进行声学分析,在获取的音高曲线上均匀地提取9个测量点的频率值,为了避免性别、年龄等因素带来的差异,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采用石锋提出的声调T值公式“T=[(lgx-lgmin)/(lgmax-lgmin)]×5”,将频率值转化为T值。

在将T值转化为对应五度值时,我们参考了刘俐李关于“界线”与“界域”的概念,认为1—5度每个边界的分界不是“界线”而是“界域”,将“界域”定义为±0.1五度值,即每度边界有±0.1的浮动域,±0.1五度值的差异对声调感知没有根本影响。T值与五度值对应见表2。

表2 T值与五度值对应表

获取实验数据后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换算,并绘制各类图表。

三、常州方言单字调全组样本实验结果

由实验得出常州方言舒声字、促声字单字调格局图,分别见图1、图2。

(一)阴平

阴平为高平调,呈高平拱,主体位于整个调域的中上部,阴平并非完全水平,起点的T值最高为3.41,调头微降,至第4测量点回升,后逐渐下降,至止点T值最低,为3.32,整个声调最大起伏为0.08,整体平稳,所有测量点均落在4度之内,故将其调值记为44。

图1 常州方言舒声字单字调格局图

图2 常州方言促声字单字调格局图

(二)阳平

阳平为曲折调,呈低凹拱,主体位于整个调域的中下部,T值从起点开始逐渐下降,至第5测量点降至全调以及全域最低,后逐渐上升,至止点达到全调最高,T值为2.62,阳平调呈现出“凹”的特征,下降时曲线落于1—2度区间内,至最低时渐趋平滑,上升时跨1—3度区间,将其调值记为213。

(三)上声

上声为中升调,呈中升拱,主体位于整个调域的中上部,调头处微降,第2测量点T值最低,为2.03,后逐渐上升,至止点达到全调最高,为4.06,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个声调曲线跨3—5度区间,除止点外,其余测量点均落在2—4度内,根据“界域”策略,T值位于2.9—4.1区间内,可以将其五度值记为4,且声调曲线的主体位于3—4区间内,故将其调值记为34。

(四)阴去

阴去为高降调,呈高降拱,全调跨度占整个五度调域,调头微升,至第2测量点T值达全调及全域最高值,为4.86,后逐渐下降至止点,全调最低值为0.80,整体呈下降趋势,将其调值记为51。

(五)阳去

阳去为中折调,呈中凸拱,主体位于整个调域的中部,起点处T值全调最低,为1.23,后逐渐上升,至第6采样点达最大值,为2.64,之后至止点处调尾段又降至1.88,折点处呈现“凸”的形状,声调曲线的主图位于2—3度区间内,将其调值记为232。

(六)阴入

阴入为高平调,主体位于整个调域上部,调头微升,至第3测量点T值达全调最高,为4.85,至止点降至全调最低值,为4.64,但声调曲线全部落于5度区间内,因促声时长较短,故将其调值记为5,或在调值下加上下划线以示与舒声区分,记为55。

(七)阳入

阳入为低升调,主体位于整个调域中部,起点T值最低,为1.76,后逐渐上升,至止点达全调最高,为3.79,呈上升趋势,声调曲线落于2—4度区间内,将其调值记为24。

四、常州方言单字调分组样本实验结果

常州方言单字调按各组类别所转化的五度值见表3。

表3 常州方言单字调实验五度值分组统计

(一)男、女性别分组比较

为了分析性别因素是否为影响常州方言单字调的变量,我们以男、女为对照组进行研究,7个声调曲线对比见图3—图9。

由图3—图9可以看出,女性组的声调曲线基本都居于男性组的上方。阴平的男女组声调曲线基本平行。阳平的男女组声调曲线在调头起点处差值最大,在折点处趋向一致,过折点后差值逐渐扩大,至止点又相互趋近。上声的声调曲线女性组起点处高于男性组,在调干中段部分趋近,后差值逐渐增大,至止点处达最大值。阴去中男性组的起点值与止点值均大于女性组,在第2测量点后,女性组声调曲线高于男性组,至第8测量点后,女性组声调曲线又低于男性组,说明女性组起点低于男性组,但声调走势的下降幅度大于男性组。阳去的男女组声调曲线走势基本一致,但女性组的数值明显呈对应比例地高于男性组,女性组声调曲线主体落在3—4度区间内,而男性组则主要落在1—2度区间内。阴入的声调曲线,从起点至第5测量点处基本平行,其后差值逐渐扩大,至止点处达最大值。阳入的声调曲线,从起点至第5测量点,男女组的声调曲线十分趋近,第6测量点后女性组与男性组的差值逐渐扩大,至止点处达最大值。

男组性与女性组在声调曲线上表现出的差异基本是呈系统性的,这与男女发音器官的差别有关,总体来讲,女性相对音高高,声调变化速率快。由实验结果可知,除阳去男女间发生了“同拱异区”的现象(二者音高走势基本是一致的),其余声调并无由于性别差异而产生的显著性差异。

(二)不同年龄段分组比较

为了分析年龄因素是否为影响常州方言单字调的变量,我们以老、中、青为对照组进行研究,7个声调的折线对比见图10—图16。

由图10—图16可知,老年组的声调曲线一般位于青年组与中年组之上,青年组的声调曲线最低,中年组的声调曲线位于两者之间。阴平、阳平、阴去、阴入与阳入等调老、中、青三组的音高走势基本一致,三者间音高差异较小,或在部分调段中趋于一致。

图3 常州方言阴平调男女组对比

图4 常州方言阳平调男女组对比

图5 常州方言上声调男女组对比

图6 常州方言阴去调男女组对比

图7 常州方言阳去调男女组对比

图8 常州方言阴入调男女组对比

图9 常州方言阳入调男女组对比

图10 常州方言阴平调老中青组对比

图11 常州方言阳平调老中青组对比

图12 常州方言上声调老中青组对比

图13 常州方言阴去调老中青组对比

图15 常州方言阴入调老中青组对比

图16 常州方言阳入调老中青组对比

上声中,青年组的起点最高,3组在第2测量点基本重合,其后老年组和中年组上升趋势明显,较为稳定,而青年组起先上升速度平缓,而后上升速度陡增,至止点处高于其他两组。

阳去调中,3组声调曲线表现出的差异最为明显,老年组表现为升调,而中、青年组表现为折调,3组声调曲线至第6测量点基本趋于一致,第6测量点后,老年组持续上升,青年组与中年组开始下降,中年组下降至最低。传统记录的常州方言声调中,阳去一般记为升调24,平悦铃所记录的实验值为332,这可能是受到了普通话去声降调的影响,且受到了浊声母的影响。

五、常州方言单字调调长研究

声调描写除音高外,音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调长即声调持续的时间。由于人际、语际的调长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在比较前对时长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将绝对时长转化为相对时长,具体方法为:某单字调的相对时长=该单字调的绝对时长平均值/所有单字调中绝对时长最大的平均值。

即选择绝对时长平均值最大的声调,以其为参照,将其时长设为1,其他声调的时长与该声调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所得结果见表4。

表4 常州方言单字调时长

注:绝对时长单位为ms。

为了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比较,我们将所得的相对时长数据绘制成柱形图,见图17—图19。

由图17—图19可知,常州方言单字调中,阳平调长最长,阴入调长最短,调长按时间由长至短顺序依次排列为:阳平>上声>阴平>阳去>阴去>阳入>阴入。归一化后的调长数值间对比无显著差异,即性别、年龄对调长无明显的影响。此外,除阳去调外,整体表现为:调长方面,舒声>促声,曲折调>升调>平调>降调。符合一般语音规律。

六、结语

通过语音实验我们将常州方言中单字调调值确定为,阴平44,阳平213,上声34,阴去51,阳去232,阴入55,阳入24,与以前各家所记录的实验值基本一致,且符合语音的变化规律。

通过差异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常州方言单字调在性别上,除男女发音器官的先天原因外,没有其他变异性的特征,表现基本一致。但阳去调上,新老发音人的差异十分明显,可能受制于实验条件,或由于实验设计的例字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出现一些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常州方言中阳去调在新老发音人之间的差异还可能是由于音韵变化产生的,古不送气阴上字归入阳去类,这符合了浊上变去的语音变化规律。在常州方言中,可能还有另外的调类规整的模式,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对阳上调进行研究。就历时的比较而言,常州方言中曲折调的发展较单调,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另外,在语速较快的对话中,将曲折调发成单调并不影响交流,这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入声韵尾收喉塞音时,有的入声字韵尾收音不紧,入声在听觉上也不是那么急促,如阴入的调值的音高与阴平本来就十分接近,二者均为平调,除去喉塞韵尾和时长的差别外,二者表现几乎一致,阳入与上声的关系也类似。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即现在常州方言中存在着入声舒化的倾向,入声调在今后很有可能会规整到与之调型调值接近的舒声调类中,且其时长会相对延长。

图17 常州方言单字调相对时长

图18 常州方言单字调时长男女组对比

图19 常州方言单字调相对时长老中青组对比

注释:

①赵元任:《常州吟诗的乐调十七例》,《中国音乐》,1986年第1期,第12-14页。

②钱乃荣:《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0-24页。

③颜逸明:《吴语概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9-101页。

④游汝杰、杨剑桥:《吴语声调的实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0-56页。

⑤汪平:《常州方言的连读变调》,《方言》,1988年第3期,第177-194页。

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4-125页。

⑦周源、屠国瑞:《常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13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