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幸福来之不易

时间:2024-04-23

肖赣贞

些许不幸福感或能带来正念的力量

早在2007年,美国一组研究人员测试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概念:“更多的幸福感是否总是好于较少的幸福感”,要求受试的大学生在从“不幸福”到“非常幸福”的范围内来评价自己的感受,并将结果与学业和社交(其中包括亲密朋友的数量和用于约会的时间等)成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尽管感觉“非常幸福”的参与者在社交生活方面表现最佳,但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比那些感觉“适度幸福”的人要差。随后,研究团队分析了另一项研究的数据集,该研究让入学的新生给自己的“快樂感”打分,并在近20年后追踪他们的收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1995年成为高收入的人群并不属于在1976年感觉“最快乐”的人,而是属于当年感觉“适度快乐”的人群,这些人认为自己的快乐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上述两项研究都证明:具有追求和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会全面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满意程度,并促进身心健康,提升自尊,减少忧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感到不幸福。

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伊·包麦斯特领导的团队对近400名年龄在18岁至78岁之间的志愿者进行调查,询问他们生活是否具有意义(或幸福)。在长达一个月的调查中,研究团队根据调查对象对幸福感的评价和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结合了他们的压力水平、消费习惯、是否抚育孩子等其他变量进行分析,最终证实充满意义的生活和幸福的生活虽然有一些共同点,但还是各有不同。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中,“给予”更多。

包麦斯特指出:“那些不追求生命的意义,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着相对浅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一个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总能被轻易满足,人们总是逃避困难和负担。”在这种生活中,你无法充分发挥潜力,不愿承担风险,选择短暂的快乐而不是给生命赋予有意义的挑战经历。

每个人被不断催促着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研究团队认为,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只想着“索取”,却不知“给予”。心理学家凯瑟琳·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次公开演讲上表示:“那些只追求幸福的人只有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好处,才会变得幸福。但是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会在给予他人中享受到愉悦。”

上述研究并不是想否认幸福感是一种良好的情绪,而是要记住少许不幸福是有好处的。心理学家保罗·安德鲁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抑郁可能是我们的大脑为了应对一些生活问题(比如失恋或疾病)时,产生的一种适应性机能。通过检验抑郁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可以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治愈它。他强调:“长期以来,抑郁仅仅被视为一个问题而已,现在我们正在求证它是否是大脑用来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种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简单理解不奏效时,抑郁可能具备一种必要而有益的处理复杂、重大事件的自然适应功能。事实上,抑郁的人在思考能力上展现出一些令人吃惊的优势,他们能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处理信息,更准确地处理复杂任务,更好地判断信息中的细节,更科学地进行‘投入 — 产出’分析。”

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难过时,我们或许更有可能解决它。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分析性沉思”, 指人在试图寻找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会暂时将脑海中的其他事情全部排除,专注于解决这项问题时的状态,被认为是人类大脑一项原始的防御系统。抑郁的症状通常包括昏沉、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外界人、事、物的兴趣降低等现象,事实上这可能是人们在进行“分析性沉思”时用来节省能量的方式。

安德鲁研究团队制作出一种用来测量“分析性沉思”能力的新问卷,能带给治疗师和来访者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讨论话题,有助于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思考潜能,以及这项潜能可能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担忧这项疾病有多么可怕。“分析性沉思”证明,摆脱不良情绪未必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如果这些情绪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威胁,那么有理由认为,过多的好感会导致我们无视这些威胁。

对不幸福的厌恶可能导致我们放弃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对失败的恐惧与浪漫、友谊和家庭相关。人们谈论对生活中消极结果的恐惧时,真正根源在于他们对失败的感觉,而不是失败本身带来的后果。这类似于不确定感带来的不安,多于确定的坏消息。为避免这些不良情绪,人们会选择放弃涉及失败可能性的所有机会。

但是,把好的事情带入你的生活,无论是爱情、事业成功还是其他,通常都涉及风险。风险未必让我们快乐,充满风险的生活会让我们失望。但是对幸福、学术成就和收入的大量研究表明,这会带来比平稳生活更大的回报。那些在工作岗位和学校表现最佳的人在做决定时也会感觉到不安,甚至害怕。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对自己的处境、目前的生活、身边的人感到满意,就是幸福。世上没有绝对不幸福的人,谁都有过幸福的感觉,而且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同,即便是命运坎坷,在更深重的灾难比较下,一些平淡、毫不起眼的时刻,也会被定义为幸福。可幸福总是短暂的,就像灾难也终会过去一样,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过平淡、琐碎的生活。

1942年9月,著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弗兰克连同他的妻子和父母一起,被纳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营。当他3年后从集中营被解救出来,作为119104号囚犯活下来时,他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都已离世。1946年,弗兰克用9天时间写下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出版了《生命的意义》一书,精辟地总结了生与死之间的差异。

在他和家人被带到集中营前,弗兰克已经在维也纳和世界精神病研究领域声名远扬,担任维也纳罗斯柴尔德医院神经疾病学的主任医生。他建立青少年自杀预防中心,研究出一套被称为存在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为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套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以战胜抑郁,实现幸福。弗兰克还冒着生命和事业上的危险为精神病患者伪造诊断报告,以帮助他们逃避纳粹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的安乐死屠杀。

弗兰克的事业正在上升期,而纳粹对他虎视眈眈。他于1941年成功申请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但是知道纳粹把自己的父母带走只是时间问题,他觉得有责任陪着他们一起进入集中营,并帮助他们治疗在集中营期间产生的心理创伤。经过反复权衡,弗兰克做出一个决定:无论美国有多么安全,对他的事业多么有益,他都要留在维也纳。

弗兰克在集中营中担任医生,遇到两名想要自杀的囚犯。其中一名是普通的父亲,他的孩子已经在国外生活。另一名是科学家,他还有一套丛书需要完成。他们早已心灰意冷,生无可恋。弗兰克努力使两个人意识到,他们仍然被某些人所期望,有一个值得等待的未来。

在被关押期间,弗兰克发现即使身处最惨无人道的牢房,一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存适应力就会大大提高。他在书中写道:“在这里,从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被轻易夺走,被保留的只是人性中最后一点自由,那就是在任何已经给定的环境下,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决定自己的生存方式。”

弗兰克在集中营的非人折磨中学到很多智慧:“人类生存在世,总是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个方向也许指向了某个人,也许指向了某件物,但一个人的行动更多地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不是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体验到作为反差的悲伤,幸福本身就会失去意义。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指出:“正是我们选择的苦难,最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意义和个人成长的机会。”尽管苦难永远不应该成为任何人的目标,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奋斗。我们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部分是进入我们心里的负面情绪直接导致的,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阻止这种情绪。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不仅寻求阳光,还要充分体验不可避免的降雨。正如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荣格所说:“即使是幸福的人生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黑暗,如果不与悲伤对照,‘幸福’这个词就失去了意义。”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