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玉姗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影响下,我国逐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根本在于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创新创业教育。宏观上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院校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包括政策的支持、组织机构的设立、管理机制的建立等。看似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渐趋成熟,但从微观层面看,课程与教学实践却没有跟上步伐,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依托专业教育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而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却割裂了两者的联系,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少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要想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就要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在专业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最初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范式或计划。国内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相对固定的、系统化的理论范型。教学模式包含的要素:指导思想、主题、教学程序、目标、策略、内容、评价。从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的定义来看,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理论和实际的重要纽带,它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要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必须推动课堂革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上有所统筹,从而实现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是有想法和需求的,在被问到希望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怎样的支持时,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获得教师的指导,其次是建立创业基地。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很好地渗透进去。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和创业学院,但是学生依然提出了建立创业基地的要求,可见创业基地并没有很好地为专业教学所用,大概率是束之高阁或者为少部分学生所用,又或者说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资源进行专业教学。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是脱节的,学校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从很多侧面也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是聚焦于少部分学生的精英教育,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诸如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对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有帮助的活动都是教师挑选一些表现好的、大概率能获奖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而且一般同一个项目能参加多个比赛,因而留给普通学生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教授一些专业性知识,并不会过多关注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导致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操作性工种。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简单授受上,尽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教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落实层面依然滞后;在教学目标上,阶段性和个别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目标;教学内容更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割裂成两个知识体系,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掌握了课堂的绝对主导权,这就导致在评价方式上也由教师最终决定,课程组织形式也是为传统教学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的本质在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将学生的成长比作一棵树,树干相当于专业教育,树叶相当于创新创业教育,树叶需要依托树干的营养才能发芽,而树干也要依靠树叶来焕发光彩。因此,唯有创新才能使旧的事物焕发生机,教学模式亦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适合传统的教学内容,而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入也需要带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效率,因此教师习惯教授标准答案和固定操作程序,批量生产人才,最后导致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千篇一律,他们习惯于寻求标准答案,习惯于被人牵着鼻子走,因为学校教育往往关注“对”大过于“新”。而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强调出奇制胜。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开创性思维和实践。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也可以认为是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还应将学生技能大赛的成果、创新创业大赛的成果、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一些实际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教学,通过趣味化、实用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逐渐培养奇思妙想的能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指评价手段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教师不再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应综合考量学生的课堂创新表现、参与科研和大赛情况等,也不再仅仅由教师决定最终的评价成绩,因为高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校企合作,因而可以加入企业主体和学生主体,通过互评、共评的方式实现评价的科学性。
创新创业本就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社会的发展使得高校的学科门类不断调整变化,新兴行业层出不穷,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也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势的变化动态调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结合社会需求、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动态调整。例如,工科类专业传统的作图工具就是纸、笔、尺,但目前借助软件做出来的工程图又快又精确,节省了很多精力,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软件;文科类专业市场营销以往可能教授得更多的是学生如何面对单个客户或者小范围内的客户群,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面对互联网庞大的客户群体怎么把商品售卖出去。总之,学生对社会发展趋势掌握得越多,创新创业的动机才会越强,其中也势必涉及教学模式的动态调整。
教学模式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安排和设计的过程,包括使用怎样的教学理念、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法,环环相扣。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时,要以二者深度融合为基石,在这各个环节中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但也要考虑整体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系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是指导整个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理念,它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授受,鲜少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教师也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看成独立的教学体系,从而导致专业课教师不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创新创业导师不懂专业的局面。智能制造时代需要大批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专业人才,而学校教育想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要用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来引领专业教育的改革,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得教师的职责从一直以来的传道、授业、解惑向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转变。此外,要注重理想信念的培养,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中也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去读书。
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形成。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该模型将人的综合素质比喻为冰山,显露在海平面以上的称为显性素质,表现为人的知识和技能;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称为隐性素质,自上而下表现为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动机。冰山显露在外的只是一小部分,冰山的主体即隐性部分。由此可见,内隐素质是外显素质的基础和支撑,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因此,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激发内在动机,塑造内隐素质是关键。一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熏陶,利用央视《大国工匠》的平台,让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内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创新创造的案例;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人的发展高度,包括敢想敢做的精神。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领域,引导其学深学精;另一方面,引入思维训练,带领学生逐步探索,巩固训练,达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目的。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双向互融的过程。从专业教学角度出发,可以将行业背景、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以创新创业项目或企业真实的创新创业场景为载体,将前沿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融入专业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时可以重点向专创融合倾斜,整理出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案例,挖掘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在课堂中跟学生交流和探讨。从创新创业教育角度出发,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设计,形成不同专业群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鼓励学生以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所属行业背景为支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创新创业导师依据不同的专业群开展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教育[2]。此外,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施产教融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传递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盈利模式、市场环境等教学资源,从而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其实就是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一般由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组成。从教学工具上来说,传统的教学媒介就是书本和实验器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尤其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互联网平台孕育了很多成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介。从教学手段来说,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专业理论课程,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问题导向式、启发式教学。这些教学方式的共通点在于用项目、案例和问题等任务导向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还予学生,让学生自身尝试探索解决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辅助、点拨、推动项目进行和问题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有裨益。对于实践课程,依托实践平台及专业资源,与企业深度合作将实验实训室打造成真实的生产场景,将真实的创新创业场景引入专业教学过程,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激发出创新创业的火花。
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通常以大班授课或小班授课的形式呈现。而创新创业教育在于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不同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同,因此需要分层分类组织创新创业教育,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因材施教。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面向有创业意向学生的系统教育、面向有创业目标学生的重点教育、面向实际创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试图通过学习和激励的方式,使人通过自我超越的创造过程实现生命价值,其强调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在团队学习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自由交流、深度探讨产出价值,尤其对专创融合有借鉴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跨学科性较强的教育,可以组建跨学科创业团队。高职院校专业门类较多,创业所囊括的要素在各个专业门类基本有所体现,包括技术创新、创意设计、产品销售和连锁经营等,可以将这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组织起来,仿造道尔顿制,打破原有班级界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内拟定学习计划,用不同的教材、兴趣、时间、速度学习,然后合作交流[3]。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检验和推动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那么教学评价也势必要进行改革。专创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将评价的重点适当从原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倾斜。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无法彻底摆脱终结性评价,因为这是检验学习效果最快速和直观的方式,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核还需加大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力度。首先,过程性考核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把控,包括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参与科研、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情况,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有相关的数据记录,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增值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增值价值,通过标准化测试、问卷、量表对学生的基础进行测量,然后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状况进行数据搜集和评估,以此来衡量专创融合的教学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在实施过程中突破瓶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切忌华而不实,仅仅把重心放在诸如体制机制、组织机构、基地建设等宏观发展层面,更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唯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握专业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使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上统筹协调发展,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