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曾 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打住”在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只有动词一种词性,解释为“停止”义。[1]李宗江、王慧兰则在《汉语新虚词》(2011)一书中将“打住”和“打住吧”列为语篇关联语,并对其语义功能作了解释,即“感到自己或别人的话有说得不合适的地方,或者听烦了别人的话,制止或停止再说下去”[2]。举例如下。
①噫!不好了!打住!打住!我这篇笔记是该就此打住了!(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那么,“打住”究竟是如何成词,又是如何发展为话语标记的呢?促使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将以“打住”为研究对象,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先从共时层面详尽探讨“打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初步构拟其发展轨迹,再通过历时语料加以验证,最后结合相关理论讨论“打住”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
本文用例引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所用例句均指明出处。
沈家煊认为,“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异是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3]。现代汉语中“打住”是一个多义形式,用法较为复杂,可以作述补短语、动词和话语标记,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语言单位“由实到虚,由虚到更虚”的语法化规律,可以推测“打住”先由动词词汇化为动词,然后再语法化为话语标记。下面,本文将先探讨“打住”在共时层面的词汇化过程。
“打住1”是一个比较自由的述补短语,由动作义动词“打”和虚化成分“住”构成,“住”作补语,表示“打”这一动作产生的结果。高顺全认为,充当结果补语的“住”类似于“准词缀”,具有较高的虚化程度,和动词的结合面较广。[4]在“打住1”中,“打”和“住”结合得还不够紧密,中间可以插入“得”或“不”用以表示“打”这一行为动作的结果可能或不可能发生。句法功能方面,“打住1”作为一个谓词性词组,通常在句中充当谓语,但有时也作定语。语义方面,“打住1”在线性组合上所支配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是猎物(禽兽等)和数字,偶尔也可以是伞、出租车、气体等其他具体事物。当“打住1”所指对象是猎物时,“打”的词义对应的是“捕捉”义,“打”可以替换成其他“捕捉”义动词。举例如下。
②放羊的吃肉,只有一种办法:和点泥,把打住的野物糊起来,拾一把柴架起火来,烧熟。(汪曾祺《羊舍一夕》)
在例②中,“打住”作定语,修饰名词“野物”。当把“打”换成“抓”“捉”“逮”“捕”等“捕捉”义动词时,句子的意思并不改变。可见,这里的“打”和“住”之间结构较为松散,“打住”仍是短语。
“打住1”是实义的述补短语,它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从人类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在高频使用的过程中,“打住”的搭配对象范围逐渐扩大,意义逐渐融合并且引申出了更多新的意义,“打住”凝固成了虚化程度不一的动词。
1.“打住2a”:表示具体事件或动作的停止
“打住2a”意义最为实在,表示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具体行为动作的停止,所指对象广泛,这同“打”字本身丰富的语义密切相关。动词“打”是汉语中引申义最多、最复杂的一个词,它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的释义多达24项。“打住2a”作为一个述补式复合词,“打”承载着语义的重心,因而“打住2a”也可以同动词“打”一样具有泛义动词的性质,只不过它还多了一层“结果”义。举例如下。
③如果社会不支持,反映不积极,就此打住。(《报刊精选》1994年)
④乔乔高兴地接过,剥了皮,准备塞到嘴里,忽然,猛地打住,看样子是隐隐感觉到了什么地方不对劲。(《读者》合订本)
例③和例④中的“打住”都是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打”和“住”之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融合度高,表示具体行为的停止。需要注意的是,“打住2a”常常同“忽然”“猛地”这类“突发”义副词连用,表明是“忽然停止”而不是“慢慢停止”。而“打住”本身也具有了“突发”义,因为共现成分之间的意义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可见“打住2a”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在具体语境下,“打住2a”的含义可以很容易被读者或听话人所识解。
2.“打住2b”:表示抽象行为的停止
动词“打住”的语义逐渐泛化,还可以用来表示某些抽象行为的停止,与无形的念头、思绪、矛盾、图谋等抽象名词搭配使用。举例如下。
⑤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读者》合订本)
⑥老婆死了,有人劝老高续弦,老高不是没动过心,但一想到老三,这个念头就打住了,为了孩子忍了吧!(《市场报》1994年)
例⑤和例⑥中“打住”都在句中作谓语,后接抽象名词,表示抽象思想行为的停止。与“打住2a”相比,“打住2b”语义虚化程度较高。
3.“打住2c”:表示言语行为的停止
“打住2c”是语义进一步虚化的结果,表示言语行为的停止,使用频率很高。它在句中充当谓语,指称“人”的名词作施事主语,有时会带受事宾语“话题”“话头”等。举例如下。
⑦“他才亏哩,老家在烟台,爷老子挣下了几十万块的家产,他偏来当兵……”
“嘟嘟——”,急促的集合哨声骤然响起。他突然打住话头,紧紧握住我的手,“再见,哥们!”(《人民日报》1993年)
⑧“用……”方厅长忽然打住,若有所思,盯住刘秘书,有顷,平静地说,“你决定好了。”(李国胜《笔误》)
⑨王朝新立即兴奋起来,笑眯眯地说道:“……近一年多来,表兄在外面被一个妓女迷住了,经常不回来,俺表嫂说他也不听。如今……”王朝新说到这里,突然打住,看了看何和理,又接着说下去:“俺跟你说,你可别笑话俺啊!如今,俺表嫂也想开了!……”(李文澄《努尔哈赤》)
以上三例中的“打住”都表示言语行为的停止,但并不是指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彻底终止,而是因为某种突发情况引发的话语暂停。“打住2c”也往往和带有“突发”义的副词连用,表明说话人话语行为突然中断,但说话人意犹未尽,紧接着又会接上新的话题或者继续原有话题。如例⑨中,王朝新说得正起劲,但是突然想到对方可能会误会自己,于是停住做了一番解释后又重复“如今”一词继续展开原来的话题。
沈家煊指出,“‘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5]。李思旭则认为“一个词语最终变为话语标记主要还是语法化在起作用,词汇化只是在前期起作用”[6]。考察发现,话语标记“打住”的形成过程与此基本一致,它由表示“言语行为停止”的动词“打住2c”语法化而来。当“打住2c”用于交谈的现场语境中时,表示阻止对方的话语行为,为其演变为话语标记提供了必要的话语环境。这种语境临时赋予的语用意义反复出现就会被规约化,逐渐凝固并且进一步语义化,最终使“打住”语法化为话语标记。
殷树林从语音、句法、语义、语用、风格五个方面概括了话语标记的特征,[7]本文将根据这一归纳来证明“打住”的话语标记性质。先看几个例子。
⑩曹掌柜一时满面通红,惊喜交集道:“哎哟,太好了!”
陆大可赶紧道:“曹掌柜,打住打住,我今天所以没有打发侯管家来,自个儿亲自上门,就是要当面跟你说清楚……”(朱秀海《乔家大院》)
⑪长栓回头看致庸,生气道:“二爷瞧这人真怪了,我帮了他,他还不领情呢!”
茂才对这话嗤之以鼻:“打住,你说你刚才帮了我,你帮了我吗?我的饭呢?”(朱秀海《乔家大院》)
⑫立新:……行了行了,打住、打住,就到这儿吧。感谢各位朋友收听今儿的《话里话外》。(《话里话外》2010-02-21)
⑬可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这样,再过二十年,这拨孩子长起来,咱还怎么发展体育运动,还参加奥运会,打住吧,一个个的都跟豆芽菜似的,弱不禁风的。(《话说天下事》2008-10-09)上面三例中的“打住”都有明显的语音停顿,在句法上独立,不充当任何语法成分,删除后也不会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并且其统括的辖域涵盖了整个话语。如例⑩中的“打住打住”具有插入语性质,不和其前后的成分组合成更大的语法单位,具有非强制性,删除以后句子仍旧符合语法规则。在语义上,“打住”编码的是程序信息,具有非真值条件性,不会增加所在语句表达的命题的内容,删除之后对句子命题的真值意义也不会产生影响。在语用上,“打住”是话语单位之间、话语单位与交际情景之间的连接成分,并且可以用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情感、态度、立场和观点,从而对话语进行调节和监控。如例○1中茂才对长栓提出质疑,前后存在一定的语义关系,表明了茂才对于长栓话语的否定态度和不满情绪。在风格上,“打住”在口语或会话中比较常见。综上所述,“打住”具备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属于比较典型的话语标记。
以上探讨了“打住”在共时层面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下面将结合历时语料来追溯话语标记“打住3”的来源,对上述结论加以验证。
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打”和“住”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元代,只有一例。此时“打住”是一个动补短语,表示“捕捉(猎物)”之义。用例如下。
⑭父亲,你看那蜘蛛罗网里打住一个苍蝇;父亲,你与我救了者。(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
到了明代,“打住”也有一些用例,中间可以插入“得”和“不”,结构比较松散,仍属于述补短语。举例如下。
⑮黄淮决后即打住,潭中有白龙蜕一副。(明《明珠缘·第一回》)
⑯去年黄淮决口,有一潭其深莫测,正与决口相联。两水相激,再打不住桩。(明《明珠缘·第一回》)
⑰祭毕,将猪羊等照定穴口倾下去。然后又卷埽下桩,依然淌去,那里打得住?(明《明珠缘·第一回》)
清朝时期,述补短语“打住”的使用频率增加,语义逐渐凝固,结构更加紧凑,出现了动词用法。举例如下。
⑱他把手中的轧油锤一摆,钻山虎、跳涧虎、独角虎都要过来动手,一阵大乱,戏也打住了,台下嚷作一处。(清《彭公案·第一百九十三回》)
⑲难道拜过了灵,交还了弹弓儿,人生面不熟的,人家还好硬坐下不走不成?这话又打住了。(清《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
⑳正谈论间,客人也陆陆续续的来了,于是打住话头。(清《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以上四例均为动词,例⑱中“打住”表示唱戏这一具体事件的停止。例⑲-中“打住”的语义都指向“话”,表示言语行为的停止。在近代汉语语料中,“打住”的这一用法最为常见,说明此时“打住”的语义已经虚化了,这为“打住”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奠定了基础。随着“打住”使用频率的增加,“打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出现在直接引语中,演化为话语标记,具有了话语连接功能。
“打住”原本是一个述补短语,“打”和“住”结合得比较松散,演变为动词后“打”和“住”结合紧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双音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吴为善认为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在这个韵律单元的作用下,两个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有可能‘复合’成一个语言单位”[8]。随着“打”和“住”的高频率共现,两者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语义逐渐融合,构成一个韵律词,形成动词“打住2”。董秀芳指出,动作行为与结果在认知上非常接近,因为,一个动作行为的发生通常会相应地产生某种结果,概念距离的接近促进了述补短语中述语和补语的黏合[9]。在述补短语“打住”中,“住”是动作“打”所产生的结果,两者相关性很大,因而更容易黏合,即“住”的结果义促进了“打住”的词汇化进程。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王寅指出,隐喻“以一个认知域来认识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一般情况下,人们会用具体的、可见的事物来映射抽象的、不可见的事体。[10]
沈家煊认为,词语的基本义是行域义,知域义和言域义均由其引申而来,而“隐喻”是其引申的途径之一。[11]人类认知规律和历时语料证据均表明,“打住2”的三种语义是逐渐虚化形成的。动词“打住”原来只表示具体行为动作的停止,属于行域义。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打住”的意义逐渐投射到了知域,用以表示抽象行为、思想活动的停止。动词“打住”又应用于话语交际中,用以表示言语义,对言语行为施加影响。由此,动词“打住”的意义不断虚化,推动其词汇化和语法化。
动词“打住2c”不带宾语也可以表示“停止话语”的含义,其使用频率很高,这促进了“打住2c”吸收语境义。此时,“打住”对受事的依附性减小,独立性增强,这为话语标记“打住3”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打住2c”向“打住3”演化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主观化。沈家煊曾指出,“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12]“打住2”在语法化为“打住3”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主观化,具体表现为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等。举例如下。
“得得得,打住——原来你脑子就这么一串意识呀——”(石康《奋斗》)
在现代汉语中,“打住”主要有三种用法,即用作述补短语、动词和话语标记。“打住”的这三种用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时语料反映的情况与此基本一致。“打住1”到“打住2”属于词汇化,双音化趋势和隐喻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打住2”到“打住3”属于语法化,其间还伴随着主观化。通过对话语标记“打住”形成过程的描写,可以看到话语标记的形成与词汇化和语法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话语标记共时用法的分析和词汇化、语法化过程的探讨都是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领域。
注释:
①需要指出的是,《倒序现代汉语词典》(1987)也将“打住”一词视为动词收录到了词典中,并列出了两个义项,一是“停止”,二是“〈方〉在别人家里或外地暂住”。其中,后一种义项在学界鲜有人注意到。笔者认为,当“打住”表示“在别人家里或外地暂住”时,“打”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前缀,“住”才是该词语义重心的真正载体,表示“居住”,其构词方式类似于“打扫”“打扮”“打量”“打算”“打听”等。这与笔者所研究的述补式动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本文对此不作讨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