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华“和合”文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4-08-31

郑文娟

(南开大学,天津300350)

十九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做出明确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中华“和合”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精神财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的精神追求、时代责任与中华“和合”文化具有多维契合性,尤其是“和合”文化在教育引导、正向宣教以及行为实践等方面的经验和作用,对当前塑造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和合”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华“和合”文化倡导和睦共处,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源远流长,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从文化起源来看,“和合”文化起源很早,“和”“合”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唇与下唇的合拢。[2]从先秦时期开始,西周的史伯,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都提出了与“和合”相关的思想。后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至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想的不断充实、革新,“和合”文化不断发展。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深刻的内涵。

(一)“和为贵”是一种价值观

“和为贵”表达的是一种“贵和”的思想。儒家的孔子极力主张以和为贵,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其表达的意思是:君子在阐释自己观点的同时会尊重别人的观点,有不同但依然和谐;而小人虽表面上随口应和,背后却会说坏话。孔子的弟子有子最早明确阐述了“和为贵”的思想,他在《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其表达的观点是,行礼节要以和谐为主,古代君王治理国家最明智的做法也就在于此。孔子及其弟子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把“和”推崇为一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精神。在今天看来,“和为贵”是人与人相处的处世准则,或一种处事的原则,还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协和万邦”“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这些都与“和为贵”的思想一致。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都是深受“和为贵”思想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易传》。《周易·乾卦·文言》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讲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4]先秦时期,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有很深的认识,后来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进而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里记载的“与天地参”,是说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孟子·尽心上》指出,人们运用心灵思考就知道人的本性,知本性就知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的本性,是对待天命的方法。做到以人心为本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也阐述过“天人合一”的思想;北宋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一个完整的命题出现。哲学家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5]综上可知,“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相连相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

(三)“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在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的哲学概念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郑国的哲学家史伯认为,不同的物质相互促进达到物质的变化,不同的事物相结合达到“和”的状态,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中的“和”代表着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同”代表着事物之间的一致,意思是说具有差异的事物之间虽然有差别但还是可以和谐共处。张岂之先生认为:“‘和而不同’这一命题本身就表明‘和’包含着差别和对立,包含着革新和发展。因此,文化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是一种继承前人文化思想并有所创新和发展的进步的文化观。”[6]“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国坚持求同存异,走中国特色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和合”文化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契合性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资源,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之中,“和合”文化与青年的爱国情怀、生态文明理念与时代责任等方面具有多维契合性。

(一)“和合”文化契合青年的爱国情怀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绝大多数拥有热爱和平、尊重生命、化解矛盾、宽容理解的愿望与追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平正义相融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担当上,这种担当也基于青年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合”文化具有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将爱国主义与和平主义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的价值同一性。“和合”文化是革命历史精神的题中之义。革命先烈们深刻把握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追求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自由为奋斗目标,投入到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当中。追溯丰富的革命历史,从中可见以革命者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对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平的强烈信念。成千上万的先烈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具备随时献出宝贵生命的觉悟,当代青年缅怀与学习革命先烈及其英雄事迹,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均在于宣扬珍视和平的信念和保卫和平的决心,这也是中国革命历史带给我们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是“和为贵”价值取向的精神引导。***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和平”的重要意义,表达出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坚定立场与决心。“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7]因此,“和合”文化能够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怀,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二)中华“和合”文化契合青年的生态文明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这些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和合”文化始终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就要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共荣共生,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就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青年是“和合”文化的传承者,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践行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更要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贯穿于行,自觉肩负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荣使命。

(三)“和合”文化契合青年的时代责任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青年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同时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青年成长为什么样的、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的时代,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命题。***总书记寄语青年,要勇于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共享共赢、休戚与共、体现“和而不同”中华“和合”文化特色的中国特色新理念。***总书记在多个外交场合强调,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交流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间只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世界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中华“和合”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当代青年正逐渐成长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为青年理应以“和合”的理念勇担起国家的重任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三、中华“和合”文化对塑造青年价值观的意义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更加深植于人们心中、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在塑造青年价值观的同时,需要勇于开拓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的实现路径,积极增强中华“和合”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涵养价值,系统总结中华“和合”文化在思想引导、宣教方式、行为实践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作用,这对塑造青年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和谐”价值教育引导赋能

儒家思想注重“人和”,明确指出“德莫大于和”。孔子认为“和”是人文精神的核心,“礼之用,和为贵”,重视“和合”的教育价值。“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中国家庭伦理道德的精神谱系里就特别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是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融洽境界。这与“和合”文化早已融入日常的家庭教育、早已成为家庭伦理道德架构的重要支撑相关。青年价值观作为一种德行教育,更应该吸收家庭“和合”文化的精髓,倡导青年具有高度责任感,家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1],揭示了儒家教育的核心观点,要实现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启发人内在的善良和自觉,培养温和善良的道德观。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注重自我修养,引导青年做内外兼修、身心和谐、人格完善的时代新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为正向价值宣教助攻

“和合”文化宣扬包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以关怀与热爱去构建,具有正向引导价值。力倡“和合”精神,是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合”思想的营养,将传统精华融合到时代精神的同时,挖掘、提炼和升华符合时代精神的潜在示范价值。青年价值观的塑造需要发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老模范的示范宣传作用,用模范行为和高尚品德感召青年。通过学习榜样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形成新的原本不具备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总书记寄语青年模范,要“再接再厉、严于律己、锐意进取,用自身的成长历程、精神追求、模范行动为广大青少年作好表率”[12]。马克思曾有过著名的论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总书记也指出,典型模范宣传要求真务实,凸显正能量,坚决杜绝虚假包装的现象。学习典型、学习模范的文化环境给青年成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激励青年以模范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有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三)为社会实践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和合”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上。同样,塑造青年价值观重在实践养成,这是价值观的活力体现。“价值通过评价为人们从观念上所把握,通过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创作实践将这些价值从可能的形态变成现实的形态,又通过消费活动来真正地占有和实现这些价值,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和各种能力。”[14]将“和合”理念与青年价值观有效衔接,有助于青年完成对“和合”文化的价值认同,并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合”文化包含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论,对于青年在交往中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具有独特指导价值,有助于青年在现实交往中形成尊重包容、和睦共处的价值观。“和合”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实现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望,为青年落实全球生态治理新方案,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引导和遵循。“和合”文化包含的“和合共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对于青年在新时代秉承“合作共赢”的价值追求,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旨的战略下推动不同社会之间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