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探析

时间:2024-08-31

陈醒芬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文学研究]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探析

陈醒芬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注重整体性,包括对个人毕生的学术研究和对学科的建设;注重实证性精神,“眼光向下”“到民间去”,从实践中去体会学术的研究方法;注重人文关怀,用温情脉脉的诗人情怀重视历史知识,重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精神,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指导实际研究。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海丰文化

钟敬文(1903-2002),原名钟谭宗,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鱼街,汉族,海丰文化名人,我国著名学者,学术界泰斗,被尊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其民间文艺学思想特色显著,既注重整体性研究意识和眼光向下的实证性精神,又富含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并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方法,对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生致力于现代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创立并发展了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培养了无数相关专业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学者”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注重整体性的研究意识

注重整体性的研究意识是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民间文艺学是钟敬文学术生涯的开端,也是他毕生学术活动的中心。钟敬文曾强调:“我们一定不要把民间文学跟普通文学混同起来,并且应该把民间文学同其他意识形态、社会活动联系起来,特别要注意到在社会文化中它们相关的‘整体性’”。[1]

钟敬文对民间文学的收集理念是坚持 “为文艺、为社会、为学术”。这种多元取向的收集理念源于他一贯注重整体性的研究作风。对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研究,他都强调要完整地去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知识结构才能完备。他在《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中论述道:“有些人只管民俗学,对其他学科想绕过去,缺乏相关的知识也不去管它,这是要自食其果的。”因此,整体性研究意识让钟敬文清醒地知道,研究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要理清楚它们与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徐、考古学、宗教学、语言学乃至地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甚至在社会文化这个小圈子的内部也是有差别的。社会文化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民间文艺学主要研究下层文化,民俗学主要研究中、下层文化,这些差别都是需要研究者去理清楚的。而要梳理清楚民间文艺学的特殊位置,研究者没有整体性的研究意识是不行的。可见,钟敬文从走进民间文艺学开始,就已经有了谋篇布局、统领全局的清醒认识。

对学术研究而言,钟敬文在很多方面都遵循整体性的研究意识。比如,对“民间文艺”概念的论述,他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专指‘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广义的,还包括城市中流行的小调、唱本等。”[2]2010年出版的《民间文学概论》一书,钟敬文把“口头的”“书面的”“文学的”“艺术的”等文艺活动都纳入到民间文学中,指出民间文学的研究涵盖了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谚语、谜语、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等形式。他在研究民俗学知识的来源时所提出的民俗学知识有三个来源的学术主张,正是他注重整体性研究意识的体现:民俗现象的第一手资料来源于学者在田野作业中的观察和采集工作;民俗志来源于亲历者与目睹者关于民俗的记录;历史材料来源于前人用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民间文艺学作为民俗学的二级学科,其知识来源的论断无疑也是适用的。

学科整体建设意识也是钟敬文整体性研究意识的体现。关于钟敬文重视学科整体建设的意识,杨利慧认为具体表现有:不断写文章或发表讲话,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与指导;积极促进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考虑专题学术研究对于学科总体建设的意义;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牺牲自己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编写教材、宣传学术等方面去以及对少数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视上。可以说,钟敬文注重整体性的研究意识已经深入到他研究的方方面面。

二、眼光向下的实证精神

钟敬文研究民间文艺学,注重 “眼光向下”“到民间去”的实证精神。1982年,钟敬文在杭州大学演讲时提出著名的“文化三层次”的论断,不但体现了他整体的文化视野,更体现了他的实证精神。“文化三层次”即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干流”,就是古典文学、俗文学和民间文学。随后,他在《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干流”的思想进行论述:“……文学这个对象,大概分为三大干流,一是专业作家的文学(书本文学),二是俗文学(都市文学),三是民间口头文学(劳动人民的文学),三者彼此虽有交错,但大体上各有疆界。”[3]《话说民间文化·序》在提及“文化三大干流”时又作了论述:首先是封建阶级所享有的文化,即上层社会文化;其次是商业市民所享有的文化,即中层社会文化;再次是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即底层社会文化。两种表述方式指向一致。钟敬文认为,民间文艺学居于“三大干流”中的最底层,即下层文学,考究这种下层的文学有时候应该用到田间作业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

早在钟敬文在海丰当小学教员时,因受到中大歌谣运动的影响,他在海丰境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歌谣收集活动中,用的就是这种实证精神。为响应《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的民间文学收集理念,民间文学的收集比如歌谣要求记录歌谣流传的时代和地域,保留歌谣的原貌,这就需要“忠实”的实证精神。在他早期的歌谣收集作品中,保存较好的有 《客音情歌集》《疍歌》《狼童情歌》《粤风》和《马来情歌》等,收集方式是史料与口头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比如为收集到原生态的汕尾渔歌,他到新港“浮水乡”采访,所记录的52首没有曲调的歌词,就是后来出版的《疍歌》。对于疍民这种原生态的咸水歌,其中有一些“猥亵”成分,用钟敬文的话来说:“这种歌,由于表现上过于直率之故,所以必至流弊,就是鄙野与猥亵,虽然不过仅限于小部分,但总不能不算是它的一个缺点了”。随后,通过客观地考察,再评价这些咸水歌时,他说:“它的优点,在于表情的真切和音律的谐美,其鄙秽之处,虽不能免,但就它大体上看起来,那也不过白璧微瑕罢了。”钟敬文的这种客观公正的实证精神,使得那些原生态的民间文艺大放异彩。

钟敬文还提倡要从实践中体会到学术的研究方法。《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一文所强调的民俗学的三层研究方法正是其眼光向下、重视实践的印证。他从世界观的层面(如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一般科学共同使用的方法层面(如比较分析法)和民俗学所持有的方法层面(田间作业法)勾勒出三层研究方法的大体轮廓,同时指出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更倾向于实地考察的田间作业方式。《刘三姐传说试论》中,钟敬文通过对有关刘三姐文字记录的功过和传说形态的发展,总结出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在论述古文献的文字记录之功的同时,他指出:这些记录者由于家庭出身、所受教养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必然要以他们的世界观标准来记述,“不免掺入某种偏见,以及不符合事实之想象或推测之词,因而导致或多或少改变、损害民间创作之原来面貌与意义”。所以,“保持科学性,同时亦不能不存警戒之心。因为传说之圆形颇被改变也。为更好地窥探民间传说原貌,可以利用口头传承的忠实记录,以进行比较。”这就需要研究者的实证精神。

钟敬文的实证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身上,也在他的弟子们那里得到传承。对于钟门弟子,钟敬文平时要求他们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通过实证观察、采风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董晓萍回忆道,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深入民间进行调查,甚至在晚年不便远行的情况下,还会带研究生去附近的农贸市场转转,感受都市的风土人情。[4]这体现了钟敬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严谨治学作风。

关于钟敬文实证思想和风格的形成原因,杨利慧《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一文中分析道:一是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20世纪初期,受到“科学救国”时代风潮的影响;二是早期人类学派的实证方法影响;三是日本细致严密的学风的影响;四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证求知精神。[5]这四点原因中,人类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在钟敬文的民俗学研究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

三、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

钟敬文对于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研究都拥有一种浪漫主义的传统。诗人情怀的钟敬文在研究传统文化时,总是沐浴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以及农耕社会特有的温暖人伦和情感中。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特色之一就是在这种温情脉脉的面纱下,隐藏对学术研究的人文历史关怀。他认识到,民间文学作为时代的积淀,是现实中的活文化,并在时间的维度中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它蕴含着丰富而真切的民众生活和历史资料以及无价的民众心理,是民族可贵的“精神遗产”,因此民间文学是了解过去社会的珍贵文献。

首先是重视历史知识。《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中,钟敬文在概述民俗学科本身的知识时指出,除了关于民俗现象的知识即民俗志和田野作业资料外,其他较为重要的就是历史知识。他认为记录民俗的文献分为两种:一种是民俗史,即把历史上的民俗的现象、活动和事件记录下来,所谓“史”就是古人记录的文字,而民俗志则是现在的记录文字;另一种是理论著述,就是前人对民俗现象所进行的理论著述。1933年的 《中国神话之文化史的价值》以及1936年的《槃瓠神话的考察》都肯定了历史文献记录的重要性,《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更是用出土文物和墓葬情况这种实地考究的方式来印证神话史的价值与意义。这种重视历史研究的精神,直接收获就是让他在民间文艺学史上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如《晚晴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等优秀文艺学史著作的问世。

其次是重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在收集歌谣之初,钟敬文就对当时歌谣学运动所涉足的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少数民族的歌谣也十分看重。钟敬文的家乡海丰县除了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外,还有畲族等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在鹅埠镇红罗村,2000年只有196人,有蓝、雷、黎三个姓氏,其语言为畲语。钟敬文曾经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考察研究,他在《我的学术历程》中回忆了自己的歌谣研究活动,“我在1924年写作了15则《歌谣杂谈》”。《歌谣杂谈》收集了多篇写故乡海丰县歌谣的作品,如《海丰人表现于歌谣中的婚姻观》《海丰的畲歌》《谈谈海丰医事用的歌谣》等。其中《海丰的畲歌》中钟敬文介绍畲族的歌谣“是非客家集团的歌谣,是中部居民(多为女性)唱的畲歌,其形式是固定的,一首由八句组成,每句一般用七个字,分为二章,其语句基本相同,即重复地唱……其吟咏内容往往与妇女有关,而其观念往往是旧思想和旧道德的。”

杨利慧在探究其浓厚的历史关怀特点的形成原因时总结道:一是人类学派的深远影响,它打量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角度是“历史”的;二是源于钟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正是他浪漫主义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影响,这是他民间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关于方法论,钟敬文在《民俗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及方法论》一文中主张研究方法分三个层次:一是世界观或文化观的层次,即哲学的层次,属于学术活动的最高层,例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乃至唯物辩证法 (它是一种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二是大部分科学共同使用的方法,例如分析、比较、归纳、调查、统计等;三是某种学科特殊的研究方法,这是对一门学科的共性和个性(特殊性)情况而言的,针对后者就要求采用特殊的研究方法。纵观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方法,有人类学派、功能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和心理学派等理论的痕迹,这些理论对钟敬文方法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尤为重要。

“五四”之风吹来了民间文学研究的新取向。1942年,毛泽东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问世,总结出了五个问题:一是文艺为劳动人民服务,二是以普及为重,三是文艺从属于政治,四是文艺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主,五是思想整风。[7]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无疑是一次深刻的观念上的洗礼,钟敬文也不例外。从此,钟敬文对民间文艺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都发生了转变。钟敬文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抛开旧文学,热心于新文学的学习和写作。”其实钟敬文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在五四以后,早在五四之前的二三十年代,钟敬文就已经接触了马列主义。他说:“我接触马列主义的著作是比较早的。主要是‘大革命’后期(1926-1927)当时我生活在革命的漩涡:广州……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转移到上海,从事国外进步理论的翻译工作,他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和这一派学者的种种论述……我大量阅读了这类书籍,特别是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他最后总结:“前线抗战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和我的整个人生观统一起来了。从此,我不管在一般文艺理论上,还是在民俗学的理论上,都要求自己与社会,与人民保持密切的关系。在脑海中,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真理标准。”

钟敬文在《民间文学概论》中指出,学习民间文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列宁关于两种文化的学说,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和资产阶级民间文艺学家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钟敬文的社会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影响最深刻最彻底的方法论,是他一切行动的指南。

五、结语

海丰文化名人钟敬文,创立和发展了中国民俗学和中国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是人民的伟大学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栋梁。海丰特殊的地域文化摇篮孕育了这位人民的学者,五四运动的冲击使这位学者迅速蜕变,从古典文学走向民间文艺,从诗性才子走向大众民谣。钟敬文选择的是一条由“雅”到“俗”的学术道路,在这条道路中的摸打滚爬铸成了钟敬文注重整体性、重视实证精神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气节,彰显了他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最终定格了他“民俗学之父”的荣誉称号。可以说,民俗学成就了钟敬文,钟敬文成就了中国民俗学。

[1]钟敬文.钟敬文文选[M].董晓萍,选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318.

[2]钟敬文.民间文艺新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0:1.

[3]钟敬文.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522.

[4]钟敬文.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C]//董晓萍.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七十年[A].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256.

[5]杨利慧.历史关怀与实证研究——钟敬文民间文艺学思想研究之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27.

[6]原源.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

The Thought of Zhong Jingwen's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Research

CHEN Xing-fen
(Shanwe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Shanwei Guangdong 516600,China)

Zhong Jingwen's thought of folklore are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The first is the integrity includ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individual lif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The second is the positive spirit from"looking down"to"going to the private sector"for understand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methods from practice.The third pays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with affectionate poetfeelings as a poe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ational minority folk literature.The final pays attention to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Marxism,using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basic principles to guide practical research.

Zhong Jingwen;folklore;integrity;positivism;humanism;science

I207.7

A

1671-1084(2017)06-0098-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6.023

2017-03-30

陈醒芬,硕士,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古代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