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榆林长城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秀萍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1 引言

文化翻译理论(Culturl Translation Theory)是目前对世界翻译学界影响巨大、受到国外译者广泛推崇的一种翻译理论。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他族文化,恰当传递他族文化的内在涵义,通过翻译来表达和彰显他族文化的特质,实现不同文化平等对话和交流。基于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尽可能秉持“文化传真”的原则,较为准确地反映和再现原语文本的意义和表达形式以及原语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出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

近年来,国内翻译学界的研究人员也开始借用文化翻译理论研究和讨论国内不同形式的外宣资料翻译问题,如刘莹以文化翻译理论为依据,讨论了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翻译策略和方法[1];王岩基于文化翻译理论,探究了《道德经》中的数字翻译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功能等值和文化交流对等性问题[2];李琳琳、丛丽在阐释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英译策略[3];庄帆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民俗文化翻译的特点和难点,提出了福建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和策略[4];路丽欢以文化翻译理论为视角,研究了《蜀道难》中典故的翻译问题,提出译者在翻译典故时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涵,然后基于文化翻译理论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5]。然而,迄今尚未发现有学者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框架研究与论述长城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在文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榆林长城文化外宣文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问题。

2 文化翻译理论

翻译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语言实践活动,从其外在形式上看,翻译不过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但其实质上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传统的翻译理论过度关注语言的客体意义,一味强调语义对等,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符号的对等转换,因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性,特别是语言的主体意义以及语言蕴含的文化差异。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观的发展,译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cultural turn)问题,并强调翻译本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原语文化,体现多元文化价值。

英国翻译家、文学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文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倡导者。在其与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and Culture)引言中,她正式提出“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一词[6],并在该书中系统阐述了文化翻译理论。

文化翻译理论的内涵要义主要包括:(1)翻译的本质绝不是一个纯语言行为,不是语码的重组或简单转换,而是再现原语文化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交际活动,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流;(2)翻译的首要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信息的交流,而是以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为中介,搭建起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从而使本族和他族特有的文化得到交流,进而促进本族和他族之间相互了解、欣赏、交流和借鉴;(3)翻译策略的选择应基于对原语文本中他族文化元素和译语中本族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比较研究,取决于哪一种翻译策略能有效保留他族文化元素;(4)具体翻译方法的采用则应根据不同文化语境下语言文本的类型,如译者在翻译描述型文本或蕴含文化元素多的文本时,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尽可能采用异化翻译法,但针对其他类型文本,则可以考虑采用归化翻译法;(5)翻译优劣的评价标准取决于“译语读者在译语文本中所获得文化信息的效果与原语读者在原语文本中所获得的文化信息的效果对等程度”[7],对等程度愈高,则翻译质量愈高。

概言之,文化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本质其实就是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任何把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所进行的翻译都是不科学、低质量的翻译。这一理论的提出,彻底颠覆和推翻了语义对等理论,让译者摆脱了长期以来遵循的“翻译就是语码转换”这一传统理论桎梏。

文化翻译理论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展潮流,提倡文化多样性和平等性,尊重译者的立场性和主体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不仅在翻译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意义。

3 基于文化翻译理论的榆林长城文化外宣文本翻译策略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北接毛乌素沙漠,南连延安市,东与山西隔河相望,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历史上,榆林出现过鬼方、鲜卑、匈奴、女真、党项、蒙古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因而该地域长期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纷争状态。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确保边防巩固和安全,战国时代起,历朝历代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不断在榆林境内修筑和加固长城以及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和堡寨。据统计,榆林境内仅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长城、堡寨和烽火台遗址就有37 个,其中战国秦长城遗址有4 处,隋长城遗址有3 处,明长城、烽火台和堡寨遗址有30 处。

千年的古长城不仅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而且孕育了深厚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为了展示长城文化、边关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揭示榆林境内的长城变迁,弘扬和传承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提升公众对长城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倡议,推动长城文化走向世界,榆林当地政府和民间长城保护组织相继建立了榆林市镇北台长城博物馆、款贡城陈列室、榆林长城主题展馆,精心打造了镇北台、红石峡等长城沿线旅游景点,加快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长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榆林长城文化外宣文本的译介与榆林长城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并未同步发展。目前,榆林长城文化译介缺失现象非常严重,许多长城文化外宣资料尚未被译为英文。即便在少量的译介文本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死译、硬译和误译现象。究其原因,除了译者水平有限以及中英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甚大外,主要在于长城文化外宣资料中经常出现大量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语汇,译者对此常常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但文化翻译理论可以为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提供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根据文化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语码转换和语义层面的对等上,而应尽可能让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确保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对等交流,最终达到让译语受者能够“原汁原味”地欣赏和了解原语文化的目的。基于此,译者在翻译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时应力戒用译语文化替代原语文化,更不能为了提高译语文本的可读性,随意将他者文化移植或嫁接在原语文化之中。诚然,我们提出翻译时要遵循文化翻译理论,应尽可能保留榆林长城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异质性,但不是说译者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全然不顾译语的可读性和译语读者的接受性,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时,首先应充分理解外宣资料中隐含的文化因子及其深刻涵义,然后再选择恰当的、译语受者容易理解并能接受的方式将这些带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因子传递出去。基于这一翻译原则,译者在翻译榆林长城文化外宣文本时,一方面应尽可能选择直译、音译加直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异化法,以体现“文化传真”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编译、意译等归化法,以适当提高译语的可读性和译语受者的接受度。

3.1 异化法

3.1.1 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用译语中的对等词语“原汁原味”地呈现原语文本所表达的涵义,亦即在翻译中既保留原语内容,又保持原语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如果原语中出现与译语概念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时,就可以考虑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根据文化翻译理论,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文化缺省而造成的原语信息缺失,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语蕴含的文化内涵。榆林长城文化主题鲜明,但大部分词汇就其所指而言在英语中有相对应的词语,对这一类词汇的翻译完全可以采用直译法。

例如:嘉靖四十三年,红山设市,因此修建易马城。

此处“红山”泛指榆林城东山麓,因其土质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红而得名;“易马城”的构筑旨在方便蒙汉两族人民在此交易马匹等货物。因此,“红山”“易马城”完全可以直译为Red Hill 和Horse Trading Center。

又如:明长城墙体分为土墙、河险两种类型。

“土墙”就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墙体,直译为earthen wall,既能使得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而且还能保留原语中的文化韵味,从而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再如:榆林长城沿线有许多关、堡。

“关”“堡”在译语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并且译语词汇所表达的意义与原语词汇并无本质区别,译为pass 和fortress 既表达了原意,又达到了“文化传真”的目的。

其他富有地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的词语如“单体建筑”(single buildings)、“石狮子”(stone lions)等都可采用直译法。

3.1.2 音译加直译法

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中经常出现大量堡寨、村镇和楼台亭阁等地名和建筑名称,对于这一类固定术语,译者可灵活采用音译加直译这一异化手段。音译亦可用斜体加以标注,提示译语受者该词并非英语词语,而是汉语拼音。

如:明代延绥镇36 营堡在榆阳区境内现存有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常乐旧堡、归德堡、鱼河堡、保宁堡7 处营堡。

此处7 处营堡就可遵循音译加直译法译为Jian’anFortress、ShuangshanFortress、ChangleFortress、ChangleOld Fortress、GuideFortress、YuheFortress 和BaoningFortress。

再如:榆阳区内长城沿线的乡镇包括大河塔镇、麻黄梁镇、牛家梁镇、巴拉素镇、红石桥乡等。

上述乡镇名称可译为DahetaTown、MahuangliangTown、Niujialiang Town、BalasuTown和HongshiqiaoTownship。

又如:榆林古城的建筑布局非常独特,在同一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分布着凌霄塔、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和镇北台,高低错落,遥相呼应,显示出传统建筑考究的和谐对称。

此句可以翻译为“The layout of the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Yulin City is very unique.Lying on one axis from south to north are eight towers.They areLingxiaoTower,WenchangTower,WanfoTower,XinmingTower,Bell Tower,KaigeTower,Drum Tower andZhenbeiTower.”。

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超然亭ChaoranPavilion、御井亭YujingPavilion,等等。

3.1.3 音译加注法

然而,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中有些术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如果不加以解释、说明,则译语受者很难理解,遑论欣赏。因此,针对这一类术语,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音译是为了更好地保留原语文化特色,注释是为了补全译语受者由于文化缺省而出现的信息“真空”,从而让译语文本更具可读性。

例如:榆阳区境内长城主要有明长城和战国秦长城,明长城东起大河塔镇,西至红石桥乡,由“大边”和“二边”两道基本并行的防线组成,全长168.79公里,其中“大边”长78 公里。

这里“大边”和“二边”指的是两条基本并行的长城防线,翻译时如果单单采用音译法,译为Dabian和Erbian,译语受者读后肯定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此时,最好采用音译加注释法,将“大边”翻译为Dabian(the major line of walls along the Great Wall within Yuyang District),将“二边”翻译为Erbian(the minor line of walls along the Great Wall within Yuyang District)。

基于此,上述句子可译为“The Great Wall in Yuyang District mainly includes the Great Wall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usually named the Ming Great Wall and the Great Wall buil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mmonly called the Qin Great Wall.The Ming Great Wall starts fromDahetaTown in the east and extends toHongshiqiaoTownship in the west.It is composed of two basically parallel lines of walls for defense,Dabian(the major line of walls along the Great Wall within Yuyang District)andErbian(the minor line of walls along the Great Wall within Yuyang District),with a total length of 168.79 kilometers,of whichDabianis 78 kilometers long.”。

再如:长城沿线城墙上多处建有 “马面”。

此处“马面”特指长城沿线城墙上突出的平台,发生战争时,方便作战。翻译该特定术语时亦可采用音译加注法:Mamian(Literally it means “horse face”,but here it specifically refers to the outstanding platform attached to the Great Wall and used for attacking the enemy in times of war.)。如此翻译,既保留了该术语承载的文化内涵,又方便了译语受者的理解。

又如:明长城墙体分为土墙、河险两种类型。

该句中的“河险”特指长城沿线部分险要河流地段被用于长城的一部分,译者可依照音译加注法将该名词译为Hexian(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often made the best use of some sections of rivers along the Great Wall as indispensible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以此类推,“明长城大边分为土墙、河险和山险三类”一句中的“山险”可译为Shanxian(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also made the use of steep hills along the Great Wall as indispensible parts of the Great Wall.);镇北台东侧的“款贡城”可译为Kuangong City(the place where envoys from the Mongolian tribes paid tribute to the local officials in Yulin as well as the place where the latter treated the former)。

3.1.4 直译加注法

榆林长城文化外宣资料中还有一部分术语,仅从字面看,译语中完全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但细细品味,其表达的文化意象与译语受者的文化预设会有较大差异。针对此类术语,最好采用直译加注释法。如此,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对译语受者不明了的部分加以解释说明,从而实现两种文化在内涵上的对等。

例如:榆阳区建安堡呈南北长、东西宽的布局,设有东、南、北三座城门,均筑有瓮城。

对于“瓮城”的翻译,就可采用直译加注法来处理:Jar-shaped Cities (usually located at the gates of the Great Wall where intruders would be trapped if they dared to attack the gates)。

再如:会盟馆,仿明清砖木结构建筑,坐西朝东,面阔7 间,进深5 米,建筑面积110 平米。

该句中的“会盟馆”可译为Alliance Forming Hall (the place where heads of Mongolian tribes and their envoys met and had talks with the local officials in Yulin and where they were accomodated at night)。

3.2 归化法

3.2.1 编译法

编译是指通过重组原语语篇、调整原语语序等手段对原语文本进行编后再译的一种归化翻译手段。编译的目的有二:一是更加突出原语文本的核心信息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二是让译语结构、表达方式更符合译语受者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高译语的可读性和译语读者对原语文本的接受度。

例如: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

该句选自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镇北台的外宣资料,从其表意和结构上看属于典型的中式风格:喜用四字结构,工整对仗,文字优美,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临其境。然而英文是另外一种完全有别于中文表达习惯的语言,如果译者不对其进行编后再译,而是一味按照中文表述方式死译、硬译,译语不仅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晦涩难懂,而且原语所要传递的核心信息也断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基于此,建议将该句编译为两句“ZhenbeiTower is built on a hill and is difficult to attack because of the terrain and the strong fortress.Embraced byHetaoArea (the Great Bend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north andSanqin(currently referring to the Shaanxi Province,i.e.,Northern,Central and Southern Shaanxi) in the south,it is not only the thoroughfare connecting the north and the south,but also occupies a considerable strategic position along the Great Wall.”。

再如:镇靖堡建在背山面水、左右临沟的半山半川地带,规模宏大,风格独特。

该句也采用了结构平行的四字格式对气氛进行了营造和渲染,如“背山面水”“左右临沟”“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针对该句的翻译,也可采用编译的方式:“ZhenjingFortress is set up on a hill with a river in the front and two gullies on the right and the left.Hence,it looks impressive in scale and unique in structure.”。

3.2.2 意译法

意译,顾名思义,就是译者在翻译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原语语句的深刻内涵,突破表层字面意思,对原语语句进行意译处理。简言之,译者在翻译时以信息传递为宗旨,在忠实于原语文本的同时,灵活处理原语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意译并不意味着译者违背了“文化传真”的原则,而是为了更好地用译语表达原语文本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例如:长城沿线有敌台多处。

通常意义的“敌台”是指“敌人的电台”,但古代长城沿线上的“敌台”专指“瞭望是否有敌人来袭的平台”。因此,对于此处“敌台”的翻译,无论采用直译法抑或音译法都难以表达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也不能让译语受者充分了解该术语的含义。但如果通过意译法进行处理,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建议将“敌台”意译为Lookout Platform(used to watch the enemy)。

再如:榆林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一池清水、两条绿带”的城区生态、文化、经济走廊的建成,古城榆林已成为宜居、宜学、宜商、宜游的边塞名城。

如果将此处的“一池清水、两条绿带”按照字面意思直译为one clear pool of water,two green belts,译语受者读后肯定会有很多疑惑:“一池清水”究竟为何? “两条绿带”又指什么?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直译不仅没有很好地体现“文化传真”的原则,而且背离了文化翻译理论的精髓。因此,对于类似的译例,译者务必采用意译等归化手段进行处理。建议将此句翻译为“Alo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Yulin,particularly with the constuction of a beautifu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orridor along the clean and pureYuxiRiver with two green belts on either side,Yulin,an ancient city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Great Wall,has become an ideal city where you can live,work,pursue studies,do business or go travelling.”。

同样,在翻译“建安堡呈南北长、东西宽的布局”时,也不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而应意译为“Jian’anFortress in laid out in such a way that it extend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length and from east to west in width.”;在翻译“南门现存砖砌五批五券券洞”时,也不可望文生义,将“五券券洞”译为five coupon holes 而贻笑大方,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其深刻涵义的前提下,将其意译为five arched gates。类似的译例还有“九边重镇”,应意译为the nine ancient important military towns along the Great Wall。

4 结语

文化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种从原语文本到译语文本的跨文化交流和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考虑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对等交流,强调翻译要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将原语文本蕴含的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译语受者,从而彻底颠覆了一味追求语义对等和功能对应的僵化、死板、教条的传统翻译理论,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译者如何更好地翻译文化类译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榆林长城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军事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如何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准确传递给译语受者是每一位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文化翻译理论,译者在译介长城文化资料时,绝不可以依照字面意思去死译、硬译,而是应秉持文化对等交流的原则,通过直译、音译加直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异化翻译法以及编译、意译等归化翻译法灵活处理原语文本蕴含的文化元素,尽可能让译语受者能够准确理解并欣赏榆林长城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