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吴建銮 ,李村璞 ,南士敬
(1.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近年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掀起了一场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2018 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文科”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之后推动“新文科”建设落地的一系列举措陆续推出。2019 年4 月,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大会,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开展。随着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陆续发布,新文科建设引领高等文科教育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学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改革更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经济管理教育供给系统,包含13 个专业类、12 422 个专业点①。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12~2020 年我国经济学类专业种类同比增长50%,位列经济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和哲学类四大文科专业群之首,可见经济学建设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教育部也高度重视经济学的改革,2018 年12 月,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对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拔尖经管人才培养进行了战略部署。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跨学科教育备受时代关注。“新文科”建设应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推进跨学科项目合作。然而,现有的经济学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仍局限于本专业,教学形式单一,不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更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许多经济学毕业生面临“所学非所用”的尴尬境遇,普遍存在高校供给的经济学人才类型与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人才类型不匹配的困境。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梳理经济学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阐明经济学跨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剖析经济学跨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及探讨经济学如何实现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我国本科院校将经济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这种培养模式基本满足了当时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但在这种培养目标下,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显得过于细化,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单一专业知识的学习。且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观念固化、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两者长期处于一种割裂的状态,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并且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方式单一、实践基地有限等问题,这就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21 世纪以来,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经济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也由专业化、精细化转向复合型、应用型,这就对传统的经济学教育提出跨学科建设的新要求[1]。因此,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有必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多元化、交叉化,在教育模式上实现多样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其报告《促进跨学科研究》中指出,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复杂性是跨学科研究与学习的四大驱动力之一[3-4]。因此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来看,从事经济活动需要跨学科学习,高等院校有必要开展经济学跨学科教育。
第一,研究问题的复杂性。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经济活动是针对现实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然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当今社会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比如经济危机、全球饥荒、气候问题、能源危机、大规模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认识与艺术表现等,都不能通过单一学科独立解决[3],甚至跨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观点、方法、工具来解决。
第二,现实约束的复杂性。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世界各国越来越关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关注点也由注重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质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和浪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面对复杂的现实约束,经济学者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经验积累,对相关学科有正确认识,拥有良好的表达沟通技能以及创新性思维,才能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因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约束,经济学同样需要多学科融合。
第三,知识技术的复杂性。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已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知识技术不断复杂化。无论是通过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模拟,还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实际生产问题进行优化,都需要理解、运用和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而随着知识技术的复杂化,经济学建设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经济学跨学科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经济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纵深交融;另一方面要推动经济学与理科、工科、农科的结合,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多层面交叉融合。推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不仅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更应构建紧密交织、丰富多元化的融合型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但是当下的经济学在跨学科建设中却存在融合困难、融合度低、浅层次跨学科融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由于学科壁垒和学术壁垒的存在,导致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科内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合作都遇到困难。跨学科建设中课程的设置大都局限于经济学科内部,并且在经济学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沿用分科课程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学科课程的学科思维和教学方式相对独立,从而导致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学科思维和知识体系不能形成有效的互融互通,所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只不过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并未从整体上将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
由于我国大学一般是以学科为基础来设立二级学院,学校人事聘任、资源配置等通常都以学院为单位进行,而各学院之间界限分明、沟通不足,使得经济学跨学科建设在师资配置上无法互通有无,学科资源难以实现互惠共享。
传统经济学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侧重学术成果的量化评价,而交叉学科研究具有研究周期长、投入精力大、阶段性成果不明显等特征,难以满足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和科研考核周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导致教师只专注于某一方向的研究,学科素养相对单一。而经济学跨学科建设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
当前的经济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课堂上很少探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跨学科的知识传授与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相互脱节,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不高,学生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新文科背景下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强调理论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增设一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通过经济学科内部以及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知识体系。
具体来说,在“一专多能”的指导思想下,一是要打破传统的自成体系的经济学科壁垒,向综合经济学的方向延伸。在遵循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经济学科壁垒,实现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经济学应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让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的教师走上经济学的讲台,给学生传授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让经济学的学生具有其他学科的基本素养。
二是要推进经济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学术主体、学科建设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学专业属于服务性专业,为商业、农业、工业等各行业提供商务、财务、金融等服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经济学专业应该更加重视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融入当前先进科技手段,高度重视经济学研究与高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出能够使用高科技技术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的经济学人才。
三是要拓宽原有的教学边界,在经济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等元素。主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行的育人模式实现思教融合。秉承“科教相长”的理念,借助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实现科教融合。高校应将内部教育改革与外部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双向对接,盘活社会资源,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联合教学和创建实践基地,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业行为,构建“创意—创新—创造—创业”递进式的教学体系,实现创教融合。
推进经济学跨学科建设,关键要打破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增强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与理工科的师资融合,形成文理交叉、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因此,经济学跨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决师资配置问题,而最近几年兴起的虚拟教研室能有效解决高校跨学科建设中的师资配置问题。虚拟教研室是在“智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它能够打破地域和专业的限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组织在一起[5],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跨地域、跨学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和教学。
经济学跨学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将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建知识结构体系,安排课程设置,设计实验项目和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提升跨学科建设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加强经济学跨学科团队建设,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发展,促进多学科间团队协同合作。
经济学跨学科建设应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进行支撑。在制度设计上,要立足于学科的发展,鼓励教师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力争在经济学跨学科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衡量经济学跨学科建设效果要摒弃原有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要建立兼顾科研成果、教书育人质量、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的多元化新评价体系。
经济学跨学科建设要着力构建注重教学投入的激励体系,建立符合跨学科建设需要的职务聘用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激励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创新教学方法上投入更多精力。同时也要着力构建符合经济学跨学科建设和培养方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经济学交叉学科中标志性成果的贡献和影响,把支撑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经济学跨学科能否建设好,教师的综合素养很关键。因此,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激发教师通过攻读学位、骨干进修、国内外研修等多种途径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教师观念、知识和能力。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研究周期长、投入精力大、难以量化等特征,可以根据跨学科建设情况,灵活调整教师评价周期。评价教师时应注重周期性和客观性,兼顾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统一,兼顾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经济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整合关联学科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推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通过校企联合、科教融合等,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搭建跨学科融合学习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早地接触现实问题,更好地培养其实践技能,从而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深入交流,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而原有的经济学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过于专业化、精细化和缺乏实践能力,导致所学非所用、毕业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无论从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类型的需求,还是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学跨学科建设都势在必行。经济学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学科壁垒的存在,跨学科合作面临诸多障碍;(2)组织壁垒的存在,导致跨学科建设师资配置不足;(3)注重学术成果的教育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学科素养相对单一;(4)跨学科融合不以问题为导向,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针对经济学跨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推进经济学跨学科建设:(1)课程设置上应更新学科理念和拓宽教学边界;(2)教学组织建设上应加强虚拟教研室的构建;(3)评价模式上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4)教学模式上应推行开放式教学。
注释:
①数据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 年修订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