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痛经汤联合温经暖宫包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殷生楠,柳冬梅,李智勤

(1.泰州市中医院;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痛经一般与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临床以月经前后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部酸痛及其他不适[1]症状为表现,是妇科中常见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临床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治疗原发性痛经,虽然可暂时缓解疼痛程度,但是不良反应较多。针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我院采用痛经汤联合温经暖宫包热敷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东院区妇科门诊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9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年龄最小13 周岁,最大34周岁,平均(20±4.23)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4个月,平均(34.27±15.51)月。对照组年龄最小14 周岁,最大33 周岁,平均(20.85±4.31)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5 个月,平均(32.39±15.37)月。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生殖器经妇科检查及B 超检查,无器质性病变。(2)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寒凝血瘀证:以月经前后少腹冷痛,遇热痛减,形寒肢冷为主症。以月经色泽紫黯、其间或夹杂瘀块,经量稀少或时间错后,月经期间伴有呕吐、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舌质紫黯,可见明显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或沉紧为次症[2]。

1.3 纳入标准符合痛经的西医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分型为寒凝血瘀型;经本人同意接受本组治疗,并可以追踪观察者。

1.4 排除病例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继发痛经。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1)痛经汤口服:钩藤10g,丹皮10g,丹参10g,赤芍10,小茴香10g,干姜5g,肉桂5g,桂枝6g,乌药10g,川断10g,杜仲10g,延胡索10g,细辛3g,葫芦巴10g,五灵脂10g ,上述药物水煎服,自月经干净后7 天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后四天停服,每日一剂,连续治疗3 个月经周期。(2)温经暖宫包热敷:将艾叶60g,肉桂20g,吴茱萸20g,桂枝40g,小茴香40g,炮姜60g,赤芍30g,白芍30g,当归30g,川芎30g,丁香10g,乳香30g,没药30g,益母草30g,乌药30g,延胡索30g,追地风20g,黄药子30g,胆南星20g,荔枝核40g 打粉,装入药布袋,隔水蒸10 min 后,以毛巾包裹热敷下腹正中,直至药物冷却。布袋温度适宜,注意不烫伤皮肤,自月经干净后7 天开始使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后四天停用,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3]。

1.5.2 对照组 仅痛经汤口服,服法、疗程同治疗组。

1.6 观察指标

1.6.1 西医主要观察指标 采用NRS 评价痛经程度。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10为疼痛无法忍受,0为无痛。轻度疼痛为1~3,中度疼痛为4~6,重度疼痛为7~10。由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根据其疼痛程度圈出一个最能代表的数字。

1.6.2 中医主要观察指标 主症:无下腹冷痛或刺痛为0 分,轻微冷痛或刺痛,不影响工作或生活为2 分,下腹明显冷痛或刺痛,影响工作和生活为4分,下腹冷痛或刺痛难忍,须卧床休息为6分,无形寒肢冷为0分,形寒肢欠温为2分,形寒肢冷为4分,以形寒肢冷如冰为6分。次症:经色紫黯、夹杂瘀块,量少或错后,伴呕吐,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次症无为0 分,有为2 分。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记(+)。舌质正常,记(-)。脉弦涩或沉紧,记(+)。脉平,记(-)。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一次。

1.7 疗效判断标准疼痛程度NRS 评分。治愈:治疗后症状消失,NRS 评分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NRS 评分积分≥70%。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NRS 评分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NRS评分积分减少<30%。

1.8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差异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痛经疗效的比较经3 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治疗组痛经症状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痛经疗效的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的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人)45疼痛分值治疗前5.75±1.78治疗后1.98±1.48*△中医症状分值治疗前13.10±2.78治疗后5.25±2.58*△7.20±3.04*45 5.65±1.75 3.00±2.01*12.75±3.05

3 讨论

古医籍中关于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使冲任、胞宫瘀滞或失养,而导致“不通而痛”、“不荣而痛”。原发性痛经临床多由于冒雨涉水或贪食寒凉,寒克胞中;或素体阳虚,阴寒内生,冲任、胞宫失煦,血得寒则凝,瘀血阻滞,而发为痛经,临床辨证以寒凝血瘀证为多见,以青少年女性居多。痛经汤中钩藤、丹皮清心肝而宁神魂,为君药,中医认为疼痛与心肝神魂有关,必须采用镇静安神,才能有效控制疼痛,故安神为止痛的前提。丹参、赤芍、五灵脂为臣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取通而不痛之意义。佐以小茴香、干姜、肉桂、桂枝,温阳散寒,不仅有助于活血化瘀,推动气血畅行,而且阳气温煦,暖宫溶瘀,有消除子宫瘀滞[4]。川断、杜仲补肾暖宫,乌药、延胡索行气止痛,细辛温经止痛,葫芦巴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效[5]。而温经暖宫包热敷是以《金匮要略》中的温经汤为基础方配合辛香走窜之品加减而成,方中艾叶理气活血,散寒止痛为君药;肉桂、吴茱萸温阳止痛,温经通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小茴香、炮姜,祛寒行气,调经止痛;赤芍、白芍、当归、川芎等药共为使药,补血调血,养阴柔肝,祛瘀止痛,诸药粉末借助热力的作用透入皮肤,直达胞中,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效。《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此也。”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给予联合治疗痛经症状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分值和中医症状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采用痛经汤联合温经暖宫包热敷治疗痛经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