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良量化流程护理对急性心梗急救护理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4-08-31

申月芹,校爱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 急诊科,江苏 泰州 22530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据报道,其流行病学特点以中老年为主,青年组发病率1.25%、中年发病率33.70%、老年发病率50.00%。该病病发后由于抢救时间短,有效治疗时间仅为1h,致死率已经超过50%,已经发展为影响中老年患者的严重疾病。对此采取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十分必要[1]。而院前急救作为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其时效性、有效性对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影响十分关键。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导护士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的急救方案。传统院前急救护理存在工作交接混乱,护士协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临床解决不理想。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改良院前急救护理的临床质量,促进疾病转归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本文通过拟定改良量化急性心梗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流程,用于规范院前急救护理的相关内容,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9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调查对象,以随机数列设计分入均等的两组,即观察组(50 例)与对照组(50 例),纳入标准:(1)冠状动脉阻塞,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2)持续30分钟以上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3)心电监护ST段异常;(4)符合心电图诊断标准,均经由心电图、血常规检测。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2)存在免疫缺陷;(3)转运过程中死亡;(4)精神状态不佳,或者近一个月内发生其他与本次治疗有影响的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现状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所有资料均上传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经批准方可展开,见表1。

表1 比较2组基线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急救护理干预,在患者拨打“120”求救电话后立即奔赴现场,并在到达后立即给氧,依据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建立心电监护、静脉通道等,并提供药物支持,及时转运到医院展开治疗。在此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良变化,若出现紧急情况则立即启动紧急事件处理方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急救护理的基础上改良量化流程护理,内容包括:(1)拟定流程:首先成立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主任、护士长以及5 名护士,通过德尔菲法以专家函询的方式拟定急性心梗院前急救量化护理程序,内容均依据《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并将其总结为教学资料供护士们学习,组织线上、线下双重培训,持续时间2 周,并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全员参加课程考核,考核合格者(笔试成绩>60分,实践操作>60分)可参与后续的急救护理改良量化流程护理。(2)流程内容:1)接到求救通知后,保持与求救人员的全程沟通,询问病情,并指导患者预先自救(病情进展、现场可发现急救用品、有效体位、心脏急救药物等内容)。2)急救人员3min之内进入救护车并出诊,此过程中继续指导患者自救并适当加以心理安慰,纾解其紧张心理压力直到到达患者所在位置。3)救护人员1min 内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另安排人手清理现场杂物,2min 内连接心电监护仪器,1min 内完成病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或疑似)与评估。4)30s内完成呼吸道开放并给氧,5min 内构建静脉留置通道同时遵医嘱给药(硝酸甘油),此过程中持续性观测心电监护仪,可提供并发症预防性护理。5)在转运过程中,2min内完成转运指征评估,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转运风险内容,预计5min内做完病情转运准备,提前拨打医院电话准备好接收事宜,若发生紧急病情改变则立即启动应急护理预案。6)由急救团队在3min 内交接讲解病情变化、观察病史,并指定急救措施,5min 内准备好药物配置,DSA 机开机、模式调整等,迅速展开救治。(3)信息化改进:所有护理内容均上传院内微信公众号,同时对于部分典型案例选择录制,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并由其他护士学习,以便日后开启新一轮的培训或对护理内容进行持续性的改良。

1.3 评价标准

(1)急救质量观察:记录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门球时间、住院时间等时间性指标。(2)临床结局:对ST段回落、胸痛缓解、心肌酶谱回落等进行观察。(3)格拉斯哥结局量表[3](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病人睁眼反应、肢体反应、语言表达进行打分,得分为0~15 分,得分高则说明病人有较好的认知,Cronbach α=0.815。(4)并发症:从手术开始到术后记录心率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借助SPSS 20.0统计,资料组间两两比较(±s)采用独立t 检验,定性资料[n(%)]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急救质量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门球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2组急救质量(± s)

表2 比较2组急救质量(±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出诊反应时间(s)90.35±11.53 103.63±16.22 4.719<0.001首次心电图时间(min)4.33±1.02 5.95±1.43 3.944<0.001院前急救总时间(min)32.32±6.72 35.54±5.03 2.713 0.008门球时间(min)58.33±7.43 63.12±8.76 2.949 0.004住院时间(d)11.43±2.83 13.28±3.92 2.706 0.008

2.2 临床结局观察组ST段回落、胸痛缓解、心肌酶谱回落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2组急救临床结局[n(%)]

2.3 昏迷状况护理前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比较2组护理前后昏迷状况(± s)

表4 比较2组护理前后昏迷状况(± 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t P 50 50 7.997 2.825<0.001 0.006 tP GCS评分(分)护理前7.12±1.21 7.26±1.32 0.553 0.582护理后9.23±1.42 8.02±1.37 4.336<0.001

2.4 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5。

表5 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过程十分关键,患者极易因心脏性节律性异常发生猝死。国内外报道,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居高不下,而临床猝死可能在急救几个小时内因并发症导致死亡,其概率约为40%~60%。为此,院前展开高质量、高效率的营救十分重要,在此环节中缩减发病时间与心肌再关注干预时间是其中的关键缓解。传统院前急救心肌梗死护理对抢救时间并无确切要求,规范性较差,因此存在流程不清晰、不流畅等弊端,院前急救的整体质量相对偏低。

改良量化护理流程是基于传统院前急救护理急性改良,能数字量化各项环节同时将其流程化,更为专业、细致以及高效[4]。本文率先将改良量化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中,通过数字量化的方式将护理活动进行界定,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与时间优势,此过程规范了急救护理活动护理程序内容,保障了院前急救护理的时效性与质量水平。心肌梗死伴随严重的心绞痛[5],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心律不齐等。若发病24 h 后未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从而导致不良结局。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门球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经由改良量化护理流程后患者的整体时间指标得到了减少,大大节省了护理时间,为医生赢得了更加充分的治疗时间。这是由于改良量化护理改善了传统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护士时间观念薄弱,工作无序混乱的问题,同时积极组织护士参与工作,调动工作人员有序开展救援行动,同时改良量化护理通过程序化各项救援,实现了病种质控,流程化设计等多方位救治,融入了国内外先进的急救护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数字量化护理内容后充分保障了急救护理流程的规范性,进而实现了既定护理目标。观察组ST段回落、胸痛缓解、心肌酶谱回落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患者血管再通率更高,心脏各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恢复,确保了抢救的成功率。改良量化护理流程的成功运用有助于照护员工在特定的时间内制定明确的任务,对于紧急医疗服务的紧迫感能促进护士迅速做好员工的工作安排和准备,准确、高效地进行护理工作,并能及时、高效率地运行。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实现转运、护理一条龙服务,工作更加细致,节省了时间,也为之后的案例群提供了一个可信的保障。另一项结果显示,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唐绍辉等[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了经护理干预后患者昏迷指数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是由于患者在求助后立即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自助,此项举措能够大大缓解症状,同时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情绪紧张造成的反向治疗等意外性事件发生。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0%(P<0.05),与董丽丽等人[7]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了心率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等致死性并发症得到了控制,降低了因并发症造成患者死亡率激增。因此,改良量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抢救中的运用,可以使护士更高效、全面、有序地开展医疗服务,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及时、高效的治疗[8]。

综上所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改良量化流程护理服务,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急救护理服务,促进院前急救护理的安全发展,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但本次研究中尚未对患者急救后的生活质量、依从性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此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重新选择优质样本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术后恢复情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