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 丹,董甘泊,张广浩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学工处,江苏 南京 100019)
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中,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国力日益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收获举世瞩目的同时,也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觊觎和污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的牢靠根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也包含基于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拓展,是一种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积极态度。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形成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价值认同。大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以中国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御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深层次攻击和侵蚀,肩负起实现文化强国伟大愿景的使命,在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悄然输入。色彩斑斓的异国思潮夹杂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有意识形,在宣扬所谓自由、平等的糖衣炮弹影响中,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淡漠甚至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这些影响了文化自信的践行动力和能力。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海量扑来,互联网上眼见未必真实,耳听也许是虚,片面、偏激左右着部分年轻大学生的思维和判断。网络上的调侃、戏虐、恶搞的扭曲价值观,所谓自嘲、躺平的颓废丧文化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果敢相悖。这些非主流文化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影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自信需要有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底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固步自封并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狭隘思维,端着文化自负的态度,以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方式否认文化多样性,有悖文化自信的本质[1]。不承认不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消极思维定式,其实也是个体文化惰性的表象,更是文化不自信的外显。这些狭隘的文化思维定式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将戏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并传承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使命具有深刻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积淀中孕育着当代的文明自信。戏曲文化赏心悦目,包含着历史文化、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让更多的学生在了解中国戏曲时明白在中国的大地上不仅有热门的芭蕾和爵士,更有经久不衰的戏曲国粹;激发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可和推崇,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夯基垒土。
传统戏曲艺术中所体现的仁义忠孝、惩恶扬善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方向一致。戏曲进校园,承载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在戏文故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忠者雕以正貌”的形象中演绎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这既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又持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凝聚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中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柱架梁。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嵌入戏曲文化,通过舞蹈、音乐、绘画、武术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成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创新者、传承者、传播者,欣然接受戏曲文化的动作、唱腔、服饰、妆容等,增强艺术鉴赏能力,提升艺术修养水平,为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上突破。
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安排和科学规划的体系。“戏曲进校园”活动,不应该是零碎敲打,而要遵从科学性原则,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设置相当的戏曲文化内容,因材施教,而不是有教无类。应该按照年级层级递增,有条不紊。既有戏曲文化学习的系统性,又有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以科学的节奏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戏曲文化知识,形成独有的文化体系,在了解戏曲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戏曲起源于民间娱乐及祭祀活动,各类戏曲百花齐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约360 余种。民族性应该算是戏曲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学习本民族的戏曲文化,而是兼容并包吸收多民族文化,体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奥妙所在,因着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践行文化自信。
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演绎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准确把握戏曲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建立优秀戏曲文化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甄别,这是学生学习戏曲文化的坚实基础。丰富“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手段,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于一体,在戏曲艺术的熏陶中进一步端正政治态度、坚守政治方向,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戏曲文化的发展是持续的,深厚的历史底蕴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揣摩精髓,传承优秀,吸收消化后纳入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故事或打磨身段,要透过现象继承本质,要脱去俗尘与时俱进,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运用新媒体宣传方式让学生爱上戏曲文化,爱上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是戏曲文化参与到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活力源泉。
高校是文化传承教育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是文化传播和践行的优势群体。有着高素质、大基数、宽影响的大学生群体,能带来更广范围、更高层面的良性文化育人效应。因此,如何在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中,实现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是时代赋予高校文化发展的时代课题。
近些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蠢蠢欲动,宣扬普世价值观妄图模糊学生的主流思想,诱惑学生对中国有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信任危机。《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戏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王牌身份,正是引领学生传承美育、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立体生动的戏曲表演、普及知识的戏曲讲课、乐享艺术的戏曲体验,在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互动互通中唤醒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可引进戏曲团,结合学校的专业和学生的年龄制作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校园戏曲,吸引学生的目光和兴趣。可组织学生参观戏曲类博物馆,借助馆藏资源和数字化技术搭起戏曲文化教育的生物链,让戏曲文化活起来,成为戏曲进校园的有力补充。可畅通戏曲表演的表现渠道,加入一招一式体验的排练和表演,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交流平台上,激励学生弃被动消化为主动追求,在陶冶性情中内化情感,激发共鸣,形成文化自信的心态共识,支撑文化自信精神力量。
戏曲彰显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载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演绎中华民族道德品质和爱国情怀。“戏曲进校园”通过作品展现历史底蕴和爱国情怀,抒发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敬佩和缅怀,激励学生以不朽典故传承文化自信,以榜样的力量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以朋辈引领缔造文化自信,营造文化自信氛围架构非语言说服情境,从而达到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妇孺皆知的《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等爱国主义戏曲,《江汉渔歌》、《战金山》等抗日救亡戏曲,《冻苏秦》、《金印记》等自强不息戏曲,《红线女》、《儿女英雄传》、《义侠记》等扶危济困戏曲,《星星之火》、《洪湖赤卫队》等革命精神戏曲[2],戏曲文化用综合性、意象性、程式性的审美方式,通过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艺术手段,讴歌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以正能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餐击破学生生活角落的非主流文化中的“负电波”,用民族英雄故事告诉学生“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大学生唯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在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中不懈奋斗践行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
(1)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扎实涵养内容。优秀戏曲文化吸收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渊博历史,其中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将戏曲文化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实现古为今用,挖掘和运用其育人价值,拓宽文化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既强化了课程建设的人文属性,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坚实根基,将主流价值融入时代元素、地域特色,凝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戏曲文化元素,开展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学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以实践活动为手段,优化涵养环境。从中国文化教育史来看,戏曲历来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在活动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开展戏曲文化校园行活动,将“是非善恶”“美丑忠奸”等价值观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呈现,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和艺术体验,浸润饱含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思想理念的精神洗礼,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炙热的情感认同。高校通过戏曲特色项目培训,邀请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通过名师讲解扩展戏曲知识面;组建戏曲社团,走向第二课堂,以观摩、采风、排演等方式延展实践活动平台,在剧场、剧团程式化表演的直观接触中增强戏曲文化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依托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开展校园戏曲艺术周活动,用专业演员表演结合学生业余参演,在综合性艺术展演中弘扬正能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2007年起,高雅艺术进校园,将传统戏曲文化以普及的方式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比如,2012年、2013年、2014年、2016年的江西省高雅艺术进校园,《临川四梦》、《两全其美》等新编赣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在艺术风采中弘扬优秀戏曲文化[3]。
(3)以特色创新为补充,丰富涵养载体。传承传统戏曲文化,不是墨守陈规,而应破除因循守旧,创造性继承并发展经典传统戏曲,在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中,探索传统戏曲传承方式。第一,思想内涵创新,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学生知行特征与文化自信内涵。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东华大学的《钱宝钧》、北京京剧院的《党的女儿》等,以新时代价值取向重新演绎传统戏曲[4]。第二,表达方式创新,关注当下年轻人流行趋势,推广和普及戏曲文化。比如,2017年京剧《龙凤呈祥》众筹演出费,这种“玩法”吸引了青年群体,观众中年轻人占70%,寓教于乐的新方式留住了戏曲文化的根和魂[5]。第三,艺术形式创新,将流行与传统相结合,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审美习惯,融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流行元素,以具有互联网时代气质的说戏方式来展演戏曲故事与文化知识。将中国传统与西方经典相融合,引导学生客观公正了解西方文化,吸纳转化成就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助力。2017年史诗《浮士德》被搬上了京剧舞台,以京剧传统形式再现西方经典故事,在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保留中国传统戏曲的内涵和生命力,较高的上座率和近乎完美的演出效果证明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为走向世界提供了思路。第四,传播矩阵创新,可在自媒体上,设置议题、主动发声,打造戏曲热点话题,活跃学习气氛。通过系列创新尝试,持续保持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活力和强大生命力,提升学生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度和接受力,增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文化的信心和行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