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燕桂芹,周小丽,孔宏芳
(泰州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泰州2253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征,与克罗恩病合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肠镜检查的普遍开展,报道的病例明显增多,且有被低估之虞[2]。UC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研究显示,复发率高达70%[3],严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更易出现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病人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下降。同伴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健康教育方式,教育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制,且同伴处于相同环境,有着相同的特点和类似的需求和困惑,同伴间可以提供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吸收[4]。
本研究拟通过护士主导下的同伴教育提高UC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UC患者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本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 月在我院消化科就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UC缓解期诊断标准,大便次数正常且无血便及里急后重、内镜复查见黏膜愈合;(2)使用智能手机,会通过微信平台交流,并会独立填写问卷;(3)自愿参加本研究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2)合并其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如恶性肿瘤、严重心肺疾病等;(3)有精神疾病者。选择符合纳排标准的UC缓解期患者共计60 例,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20~61(36.54±12.56)岁;病程:3 个月至6 年;病变范围:直肠18例、直肠乙状结肠25例,左半结肠14例,广泛结肠3 例。将入选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病变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1.2 方法
1.2.1 建立UC患者电子信息档案 由研究护士负责向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方法,获得同意后,建立患者详细的个人资料档案,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支持情况、联系方式、过敏史、病程、病变范围、治疗情况等。
1.2.2 观察组方法 (1)成立护士主导的UC 同伴教育实施小组。本着医护人员自愿参加原则,由消化专科护士主导成立UC同伴教育实施小组,成员包括消化科主治医生2人、营养科副主任医师1人、心理科主治医生1 人、培训并选拔N2 级以上消化病房护士4 人,共同参与本项目的实施与管理。(2)实施过程。研究护士创建基于微信平台的UC同伴群,纳入UC同伴教育实施小组成员和入组患者,为患者搭建医护患三方沟通交流平台,鼓励同伴之间每日利用微信相互交流患病过程中的感受及症状、饮食情况、服药不良反应、对日常生活影响、情绪状态等,护士从中引导并鼓励患者的参与度,了解患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影响因素。护士定于每周六通过平台发送疾病相关知识,并为患者提供网络咨询服务1小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健康行为方式。护士每日查看患者微信交流的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认知偏差及患者的需求等并记录,进而确定主题活动的侧重点。每2个月组织一次现场溃疡性结肠炎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为三个环节,环节一:小组医护人员预先通过网络评估患者的需求,选择以肠道基础知识、UC服药规范、UC 饮食管理、UC 情绪管理、UC 治疗前沿进展、UC保留灌肠技巧、自我管理等为主题开展讲座;环节二:同伴分享交流疾病管理经验、心理状态等;环节三:现场专业医护人员答疑解惑。每次主题活动时间为2~3小时。干预时间为6个月,跟踪时间为6个月。
1.2.3 对照组方法 接受常规疾病出院宣教,出院当日发放由我院编制的《溃疡性结肠炎健康教育手册》,内容涵盖:UC疾病基本知识、诱发因素、治疗方法、饮食管理、生活方式改变、用药规范、自我病情监测内容等。同时常规开展院外随访和延伸护理健康教育,频次为出院后1、3、6 月,每次至少20分钟(由N2级以上护士进行)。
1.2.4 评价工具 采取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知识评分表(CCKNOW)评分量表。采取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分析量表(IBDQ)评分量表。
两组分别干预6 个月后,通过预约复诊或问卷星电子调查表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问卷必须由患者本人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知识评分表(CCKNOW)得分比较两组干预前CCKNOW得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CKNOW得分总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CKNOW得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分析量表(IBDQ)得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总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说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的分布是比较均衡的;在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IBDQ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BDQ 干预前后t 值有改善,但统计学分析结果无差异(P >0.05),观察组UC 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IBDQ得分比较
3.1 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有利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溃疡性结肠炎(UC)是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的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病变,UC主要累及肠道,同时也会累及全身其他器官。且IBD发病人群以中青年多见,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与病情、疾病相关的知识。本研究发现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显著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评估治疗过程中去,共同寻找易致复发的因素,并且期待早期发现肠外症状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间的关联,与医生共同协商治疗方案,早干预,重预防;同时,患者对疾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得到改善,这对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并不是不治之症,我们需要做到是如何让患者与疾病共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知识水平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改善生活质量[5]。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使得病人不仅能接受到专业医疗团队延续性健康指导和帮助,而且能让患者与有着相同经历、相同感受的人一起共同交流,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疾病自我管理中,并将其融入于日常生活,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3.3 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临床较为公认的对病人生存质量有明显负面影响的一种慢性疾病[6]。生活质量问题与个人目标息息相关,本研究发现以护士为主导为UC患者搭建以网络为主、线下为辅的医护患多维度沟通交流平台,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让患者认识类似病例患者,同伴间经验的分享可以让患者适应并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伴经验的传授和延续性院后护理教育结合,提高了UC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
3.4 研究意义调查显示,IBD 患者知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医务人员,其次是网络,网络已逐渐成为IBD 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单纯性网络互动式健康教育在信息交流互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外,我国临床护理专业人员和社区护理人员相对紧缺,对出院后慢性病患者的护理教育实施不能全面覆盖,同伴教育则可以弥补出院后患者护理教育的不足。护士主导下同伴教育的开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患者搭建医护患三方多维度沟通交流平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同伴间相互支持,使UC患者在缓解期能得到专业帮助和持续护理教育,不仅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