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初探

时间:2024-08-31

孙国庆

(常州技师学院,江苏 常州 21303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落实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重要载体。技工院校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充分体现“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国内学界普遍从职业能力的组成上来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做出界定,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由核心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构成;另一些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由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构成;还有的学者认为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1]。这些对职业能力内容的不同理解各有侧重,笔者比较倾向于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应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基本能力也称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通用从业能力,它具有在不同职业或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和通用性特点。主要包括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和环境适应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基本判断和辨别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基本的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任职特定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职业能力,它具有某种职业或岗位的专属性和针对性特点。主要包括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适用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以及本职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能力等。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或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具有在不同职业或岗位之间的迁移性和发展性特点。主要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等。

2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需要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技工院校必须围绕学生就业的目标,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符合企业的基本要求,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顺利地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实现稳定就业。学生若想获得企业认可,实现质量就业或体面就业,则需要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因此,从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出发,技工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2.2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现代企业对员工不仅有学历、职业资格方面的要求,而且更加关注员工的学习发展、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进取创新等关键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才能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自身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机会。因此,技工院校应注重对学生终身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一定的技能。

2.3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重视技能训练是技工院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但是,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技工院校要把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并重点突出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及发展创新的需要,使学生顺利地走向社会,不断获得职业的幸福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2.4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是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产领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动了技术进步和装备更新,依靠熟练动作等创造价值的劳动越来越多地趋于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技工院校只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3 加强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转变思想观念

技工院校要改变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结合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完善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等途径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要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3.2 深化专业建设

深化专业建设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途径。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创设实训条件、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和评价等,都应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这一目标进行,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专业教学内容,配备与专业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设施和场地,紧跟企业科技进步和装备更新步伐,添置先进的专业教学设备,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广泛实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行为导向教学法。专业建设除了重点传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在课程体系中纳入与学生基本能力培养有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的同时,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

3.3 强化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校企合作就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种合作的最大优势就是人才培养紧贴企业需求,一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吸收、融入了企业的要求或标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往往与企业的需求密切相关,适用性较强;二是在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提炼并开发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教学模块和课题;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走进校园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教学。三是学校通过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等制度化安排以及鼓励学生开展业余打工实践,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在学习、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增加社会阅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能力。

3.4 开展职业指导

一是技工院校要在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择业观;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明确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的意义,了解确定职业目标的准则和方法,掌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二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指导他们在充分“评估”自身和所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具体条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学生下厂实习或就业选择阶段,重点对学生进行择业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穿插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三是在高年级学生中广泛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鼓励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和自身的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尝试创建创业工作室、创业团队或小微型企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企业的创办,或实际参与创办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从中学习和体会创业,体验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3.5 开展实践活动

职业能力是一种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可以在职业活动中得到迁移,并一直伴随、支持着学生的职业活动。技工院校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如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竞赛、技能竞赛活动,创业沙龙、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班团活动和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等。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中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在行为规范养成、品格修养、能力提升、入职准备、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主题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工作责任心、团结合作精神等,凝聚班级的向心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走上职场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6 改革评价体系

培养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发展性职业能力评价体系[2]。评价要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的,改变关注学业成绩单一指标的终结性评价为重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特征,构建包括文字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判断和辨别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想象能力等在内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改变教师单一评价为企业、家长、班主任、教师、同学等参与的多元评价,强调评价者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收集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信息,全面分析,及时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职业能力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1]陈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窦慧明.技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发展性评价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66-6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