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时间:2024-08-31

都 城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安徽 马鞍山 243031)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都 城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安徽 马鞍山 243031)

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意义、探寻生命本质、提升生命价值。高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的德育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塑造高校生命教育理念,形成高校生命教育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生命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随着人们需求层次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到自我实现的迈进,生命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生命在社会中广度与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成为时代的呼唤。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思想与生命元素,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将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将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开创新的局面。

一、生命教育研究的回顾

在《生物学哲学》一书中,胡文耕认为生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体内、外环境选择性反应的属性。”[1]刘慧则认为“生命是人、社会、自然的根本存在,是他们彼此相互连接、贯通的纽带。”[2]生命拥有的这种反应与连接的属性让生命价值真正体现,而青少年往往缺乏对此的认知,对生命漠视的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催生了希望青少年正确面对死亡的“生命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在加州创立了“阿南达村”学校,尝试推广生命教育,并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认为生命教育是“为学生快乐而成功地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活动”。[3]澳大利亚于1979年成立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是最早的相关国际性机构,随后生命教育开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

1993年黄克剑在讨论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价值时谈到:“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是接受知识,幵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4]随后研究逐步深入,比如王云峰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指出生命教育将“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之中,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5]王晓红提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主要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使之学会过现代人文明的生活。”[6]许世平提出生命教育实践论,认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7]郑晓江则认为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要让人从一个“自然人”过渡为全面的社会人。[8]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与教育共同作用于人本身,是人类成长不可缺失的两部分。这是因为生命构成人存在的基础,而教育则是前提。”[9]人生活在世界上,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探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形成与主流价值观相符的取向,也有可能产生不相符的取向。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引导与纠正,使生命能够得到全面、有序的发展与展现。近期发生的大学生被骗猝死甚至自杀事件,一方面折射出当代社会诚信缺失,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生命教育就要注重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教育不单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形成,应深刻融入大学的德育实践中去,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意义、探寻生命本质、提升生命价值。在我国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潮中,大学生容易出现文化认同危机、意识形态危机[10]、价值共识缺席以及归属感缺失,从而形成生命漠视与生命贬值。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不迷失方向,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与困难,都能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尊重的理念对待生活,对待生命。具体来讲,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一方面要尊重生命,另一方面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和对社会理性的关怀与关切;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一方面坦然看待和面对死亡,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死亡,形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眷恋;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实践,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然后指导实践,形成生命教育的螺旋上升的立体结构,从而真正让生命教育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思想与生命元素有相当丰富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儒释道的思想体系中,而且在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以及传统艺术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推行生命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与生命元素可以提供助益。

(一)儒家思想中的生命元素

天人合一。儒家文化以“‘血缘根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天人合一’为特征的‘中国智慧’,积淀出了中华民族生命心理结构” 。[11]儒家核心思想体现在“仁”,讲究“仁者爱人”,这种仁讲求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是“天”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关注与重视。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即表明了生命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孟子讲“仁民而爱物”即是认为要对生命理解与包容。

尊重生命。儒家思想在强调人伦的同时,也很注重对生命之间和谐关系的强调。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为人与人之间交往打下了和谐的基础。同时,通过对礼仪的强调,建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对生命的尊重。

自我修炼。儒家思想同样重视对精神世界的开发与把握。孔子对颜回“箪食、瓢饮、陋巷”的赞叹就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这实质上是表达一种乐观的处世态度,一种自我修炼的行为准则。

(二)释家思想中的生命元素

注重体悟。佛教禅宗注重“悟道”,追求“少即是多”的效果,不希望外物过多影响自己的内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在修行中通过对内心与自我的体悟实现大自在的效果。

知行合一。佛教认为人生无常,要在轮回中通过对生老病死的“苦”的体悟实现超脱,“观得大自在”。人是处于轮回之中,但是不能因为轮回而消极应对,而要对这种“苦”认真感知,仔细体会,要将“知”和“行”统一到自身,从而实现对世间事的感知和影响。

(三)道家思想中的生命元素

自然和谐。传承数千年的道家思想充满接受自然、顺应自然的内容,对充斥社会的工具理性、过度实用的理念能够进行很好的调节。比如,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 ,认为生死就好像昼夜交替一样正常;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认为世间万物要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实现真正和谐。

超脱生死。道家思想认为,人虽然囿于生理的限制,形式上不能实现永恒的存活,但人的精神可以实现超脱,而长时间存在,即老子讲的“死而不亡者寿” ;精神能够实现超脱在思想上固化之后,人就可以达到庄子所讲的“安时而处”,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神对肉体的支配与主宰,从而忘掉生的艰难,死的恐惧,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

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

(一)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穷其一生,除了要“克己复礼”之外,还极其重视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理想的人格。颜回出身贫寒,但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乐天知命、豁达的思想让孔子极为赞赏。他认为这种“德”是一个真正君子才会拥有的内涵。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德”的教育,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态度、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这是儒学十分强调的思想。儒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因而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推己及物,“仁民而爱物”,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强调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安全,必须全力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要借鉴道家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辨性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何形成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思想给出了一个前提,就是要超脱生死。与自然和谐,就是要抛弃工具理性的狭隘,忘掉死亡带来的恐惧,抵抗享乐带来的诱惑,在精神层面形成对自然、社会深刻的理解与积极的共鸣,从而在思想层面上超越简单的生死观念,获得一种超脱的心态。

(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塑造高校生命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孟子有民贵君轻的思想,佛家强调自身的体悟,道家追求精神长存。在大学生命教育中,除了要让大学生理解人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还要真正以大学生群体本身为“本”,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在生命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学生自身不仅是生命教育的客体,同时也应是生命教育的主体。生命教育不仅要进行理念的传播,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交流、体会、揣摩,在“知”与“行”两个维度形成合力,共同作用。

价值取向。儒家的死生观讲究入世,“先知生,后知死”,要先树立生命的意义,进而去超越死亡。道家的死生观讲究出世,更加重视精神的力量,要“死而不亡”,进而超脱生死。无论入世还是出世,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是要尊重生命、超越死亡,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死,面对外界。要教育学生,生命价值的获取、精神世界的长存并不能凭空得到,需要用自强不息的生命态度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发掘、理解进而掌握,在生命的进程中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才是生命本质的价值取向与要求。

(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高校生命教育方法

为师之道。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承担起教授理念、答疑解惑的职责,要在学生迷茫困惑时候及时出现,像灯塔一样指引学生探索前进的方向。儒家在教育中还讲究以身垂范,重视身体力行。好的习惯不是教育出来的,更多是受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的。教师自身言行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珍视与理解,将自己化为生命的典范,以此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激励学生。要因材施教,在生命教育中,尊重生命、享受生命的原则固然不会改变,但是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进行差异化教育,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

注重实践。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创造性地阐述了“思”与“学”的关系。儒家追求入世,不仅“思”要入世,“学”也要入世,实际上说明了“知”与“行”的关系。佛家思想也强调要将“知”(对“苦”的理解)与“行”(对“苦”的感受)统一,形成对“苦”的全面认识。生命教育不仅要重视概念的灌输、理念的形成、历史的沿革、学习的意义,更要注重实践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传统教育中往往更加强调授课的重要性,对实践的意义强调不够。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验证,知与行互为表里,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掌握生命教育的真谛。

[1]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9.

[2]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

[3][美]杰·唐纳·华特士. 生命教育: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 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6.

[4]张文质.教育的价值响度与终极使命——访黄克剑先生[J].教育评论,1993(4):3-7.

[5]王云峰,冯维.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6):11-15.

[6]王晓红.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7-18.

[7]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 2002(4):5-8.

[8]郑晓江.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

[9]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张洪根.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J].青年研究, 2002(11):38-43.

[11]程亚林.悲剧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50.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esearc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DU Cheng

(Ma’anshan Technical College, Ma’anshan 243031, Anhui, China)

Life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know the meaning of life, pursue the nature of life and promote the value of life. University should involve life education in mo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elp them to realize the harmony of themselves with the outside, foster life education concept, and form life education method in universi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2016-03-3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SK2015A757)

都 城(1980-),女,安徽桐城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G641

A

1671-9247(2016)04-0100-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