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干事动力来源研究——以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为视角

时间:2024-08-31

甘守义,卞家涛,马正立

(1.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干事动力来源研究
——以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为视角

甘守义1,卞家涛2,马正立1

(1.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2.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些领导干部庸政懒政怠政等不作为现象,会影响经济提质增速,妨碍执政能力水平,损害政府公信力。要充分理解并合理借鉴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以领导干部正当需要及合理利益为动力源,以激发提升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为动力能,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动力手段,尽快建立教育引导、激励褒扬、督察考核、内部监察、责任追究、政绩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机制制度,从而激发领导干部干事的动力。

新常态;领导干部;动力来源;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把握和适应新常态,就是使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1]但在全球经济普遍复苏乏力,一些国家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我国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情况下,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新常态不唯GDP,就认为可以不要GDP,思想上走向极端,积极性下降,庸政懒政怠政现象日渐抬头,甚至出现蔓延现象。学界认为,“为官不为”乃是指“领导干部不能有效履职,在其岗位上未能有所作为,或者其行政过程与领导者的岗位标准之间存在较大落差。”[2]对此,***同志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就曾严词告诫:“所谓‘为官不易’、‘为官不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要深入分析,搞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3]要有效破解此类问题,避免“不作为”成为新常态下的干部作风常态,亟待加强对领导干部干事动力来源机制的探索研究,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思想境界与党性修养,使之真正做到认清形势,把握趋势,主动适应,奋发有为。本文尝试以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为视角,提出可供采鉴的意见建议。

一、新常态下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及危害

在过去的一年,“新常态”作为十大“热词”之一,成为众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用的高频词。***同志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行程中首次提及该词,并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将其特点概括为: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要求我们的工作思维、工作习惯、工作方法等都要必须尽快转变,尽早进入“新状态”。然而,在中央整治“四风”、重拳反腐、加强对地方财政等各领域从严监管成为一种常态的状况下,出现了一些干部“为官不为”的苗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不愿担当,不敢作为。究其根源,主要有十八大以来改革方式从以往分权式向集权式的转变、官员任务导向从以前GDP主义的单一经济指标向多元目标的转型、反腐运动的影响乃至民意的压力等等。“为官不为”作为一种政治现象,轻言之,直接影响百姓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言之,将致严重腐败乃至亡党亡国。因此,首先要对其危害性给予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经济提质增速

毛泽东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5]154社会学角色分化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有着层次不等的角色分化和角色担当。因此,党员干部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多种角色含义、多重社会属性,既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支配者。但其核心角色是党的干部与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我们党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是每个共产党人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执行者,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经济换挡升级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常态下,随着一批腐败官员被查处,政府公共权力受限制,一些患上权力依赖症、在旧有政治生态中“自由散漫”惯了的或只会“做人”不擅干事的领导干部,突然感到各种不适应,甚至滋生出消极、懈怠、迷惘等情绪,找不到干事动力,看不到前进方向。“经济发展好比长跑竞赛。对于中国来说,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还是第一要务,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要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6]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攻坚阶段、爬坡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有赖于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落实,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创新的精神,更加投入地工作,把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如果各部门的干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势必贻误发展大好时机,改革措施难以落实到位。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改革进度,也会引起人民群众对我们当下的改革产生置疑,影响整个改革的氛围,最终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增速与发展,导致经济降速甚至失速。

(二)公共服务不到位,损害政府公信力

政府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对自身的内部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改进政府运行方式和流程,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使得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7]因此在管理国家和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不仅应是公众的治理者,同时也应是公众的服务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突出了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概念,是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由此可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其间,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乃是重中之重。

反观当下,一些党员干部乃至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工作拖拖拉拉、群众深恶痛绝,既是对责任的亵渎和贪污,也导致了很多改革推进中出现“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等问题,错失了机遇、耽误了进度,干不出成绩、打不开局面,严重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这种本质上依然是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新官僚主义’较之旧官僚主义,极具欺骗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8]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各级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组织纪律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明显改观,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讲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9],才能创优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正能量。

(三)严以用权不到位,妨碍执政能力水平

领导干部与老百姓的区别,就在一个“权”字上。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正确为官用权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10]中国自古即有“公权乃国之神器”之说,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同志曾指出:“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障。干部掌握着方方面面的权力,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干部队伍素质不高,作风不正,党的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3]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权力或巩固政权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表明,一个政党掌权之后,必须把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坚持不懈地狠抓下去,而绝不可忽略、忽视,更不可粗枝大叶。只有这样做,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的败局、惨局。

随着“新五化”①的深入发展,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开放性、流动性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很快,给社会治理带来新课题。适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个能力适应的问题。眼下广泛存在并引起社会关注的领导干部“庸懒散怠”等方面问题,看似领导干部习以为常的小毛病、小问题,实则是对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工作动力存在不足。作为人民公仆,尤其是领导干部,做到“严实”,既是为政之要,也是修身之本。每一个公职人员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更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为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3]“为官不为”者,不仅是在思想上越了“为官不易”的界,更是在行为上出了失职渎职的轨,执政思想觉悟和能力水平都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理论基本内涵及实践意义

动力机制,简言之,就是“源动力建设”。社会是一个有其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系统整体,其发展与稳定之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整合力。社会发展动力就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节奏。研究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和主要的动力。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二是对国外学者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三是对马恩经典著作中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四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包括对党的领导人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研究。[11]概言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私欲”,还是西方学者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韦伯的“新教伦理”、 哈贝马斯的“社会进化”、汤因比的“文化动力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系统论、需要论、合力论、矛盾论、群众论、制度论、改革论、创新论、和谐论等等,都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论述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同时也充分说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一个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一个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上诸理论一一展开讨论,主要借鉴其中核心理念观点,针对新常态下部分领导干部干事动力不足问题,用于分析指导实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指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当然应该是动力强劲、活力勃发,而又同时平衡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动力与平衡就是决定社会发展状态最根本的两种机制。检验一个社会理想化程度的标准,根本上就是考察它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以及两者结合的程度。其中,动力机制就是指一个社会赖以运动、发展、变化的不同层级的推动力量,以及它们产生、传输并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方式。”[12]中共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也提出了动力、平衡和调整三种根本机制,即:“一切运动着的事物,都具有动力、平衡和调整三个根本要素,动力、平衡、调整是存在于任何事物中的三种根本机制。其中,动力机制的基本要素是人的需要及利益;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技术;市场机制;发展活力。”[13]

综合上述理论可见,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以人的需要及利益为动力源,以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动力能,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动力流,以科学技术和市场机制为动力手段,以充满发展活力为动力目的。衡量动力机制的标准主要是速度、效率和活力。考察一个社会的动力机制状况,就要考察基于这种动力机制而形成的制度、体制、规范和政策,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能否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使社会各要素、各领域和各方面充满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能否使社会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有有效解决社会赖以发展的动力,才能实现一切创造财富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涌流,又使其中的每一个人各显其能。

三、社会动力机制理论对新常态下领导干部动力来源的启示

经济增长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无法依靠一种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增长动力的转换。”[14]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调速换挡的关键时刻,各级党政干部肩上的改革发展任务很重。在“新常态”下,领导干部能否迅速进入与之相适应的“新状态”,乃是对其能不能胜任、符不符合要求、担不担得起责任的最重要检验、最严格的考验。在实现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过渡态时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需要寻找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新动力”。[15]李克强同志曾对此特别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16]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也建议,针对当前基层干部出现的变相不作为现象,“既要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态环境,让官员摆脱官场潜规则,更需要官员自我提升,改变不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敢担当的新风。”[17]笔者认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之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并合理借鉴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相关理论,以领导干部正当需要及合理利益为动力源,以激发提升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为动力能,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健全的市场机制为动力手段,尽快建立教育引导、激励褒扬、督察考核、内部监察、责任追究、政绩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机制制度。激励广大领导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从传统的驱动力转向新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充满发展活力的动力目的。

(一)以需要为动力源,充分尊重干部利益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而社会主义义利观将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强调“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曼德维尔曾提出:“个人对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是使我们成为社会生物的伟大原则,是毫无例外的一切职业和事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力和支柱;我们应当在这里寻找一切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18]新政治经济学也认为,政府管理主体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政治学家也不例外,他们也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19]在政治学上,政治利益可分为社会政治利益、组织政治利益和个人政治利益三个层次。社会政治利益即国泰民安,组织的政治利益即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个人政治利益基本包括功名权、言语权、参与权、情爱权、支配权以及政治利益附带的物质利益等等。社会主义政治利益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尊重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实行统筹兼顾,实现社会政治利益、组织政治利益、个人政治利益三者有机结合,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从自身政治利益上关心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0]充分表明利益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并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提出了物质利益原则。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原则,进而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146在现代政党政治社会中,政党作为群体利益的代表,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群体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保护好。只有这样个体才会服从自己的利益代表,政党的权威才会油然而生。”[21]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领导干部利益与公共利益具有同质性、发展方向的一致性”[22],适时肯定并适度强化领导干部合理利益的积极作用。在当前对物质利益不当驱动所引起的经济腐败问题给予坚决打击的同时,主动适应社会利益合理调整的要求,及早建立领导干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双向平衡的机制,充分考虑并适当照顾其合理利益要求,从而实现领导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的有效提升。

(二)以创新为动力能,培育健康政治生态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而实现这一阶段演化的重要标志,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形成。[23]在新常态下,面对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依旧是硬道理,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只有形成新的适应新环境的制度、体制、规范和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

古语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事业和工作要想不被时代所淘汰,得到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必须求创新、求突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增长的关键是“转换工业动力机制,重塑工业增长动力机制,推进要素扩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换,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14]而要解决作为党的事业骨干的广大领导干部的动力机制问题,同样需要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首先鼓励广大领导干部树立不进则退、“无创新便是过,无创新便是失败”的强烈发展意识,切实增强创新意识;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胆干事谋事创业;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努力营造出权力运行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取得发展新成效。

(三)以市场为动力手段,科学实施干部考核

市场经济既是追求效率的不可替代的机制,又是一种以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影响社会稳定这一发展基础,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以公平为目标的社会利益调整起着消解的作用。因此,必须针对市场经济的两重性进行积极的社会利益调整,一方面努力发挥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尽力克服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新常态下,要使领导干部为官有为,笔者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及时建立适应新常态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干部考评体系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挥棒”与“助推器”。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考核上,唯票任用、一考定终身,或将GDP增长作为衡量干部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指标,走入了误区,影响了干部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滋长了选人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当务之急,就是要避免简单的经济指标评判,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干部的考核遵从市场规律,合理调整公平与效率,充分平衡领导干部合理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与公共利益、按照“突出重点、少而精,可测量、可计算”的原则,在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等方面,设计新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在“德、能、勤、绩、廉”中适当降低“能”和“绩”在考核中的分值权重,不断提高“德”的比重;遵循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大“法”的考量,不断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措施,充分体现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要求,激励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大胆工作、勇于负责、施展才华、发挥潜力,着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转,达到掌好权、用好权的良好预期。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首次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1]梁倩,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N].经济参考报,2015-03-23.

[2]蔡志强.解决“为官不为”问题的几点思路[J].理论探索,2015(5):38-41.

[3]***.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白靖利.新常态不是“为官不为”的挡箭牌[EB/OL]. (2014-03-06).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3/06/c_1114539345.htm.

[7]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J].社会学评论,2014(3):12-20.

[8]刘玉瑛.警惕换届中的新官僚主义[J].人民论坛,2012(16):34-35.

[9]***.***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428.

[10]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4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4-09-08.

[11]张荣华,郭江翠.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1):105-110.

[12]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 (1):4-15.

[13]韩庆祥、王海滨.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动力、平衡、调整三种根本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5(4):4-10.

[14]黄群慧,原磊.新常态下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重塑[J].求是,2015(3):32-34.

[15]李佐军.寻找向新常态过渡的“新动力”[J].宁波经济(三江经济),2015(1):3-5.

[16]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03-05)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5npc/n/2015/0305/c394298-26642056.html.

[17]刘良恒,等. 代表委员热议整治党员干部“为官不为”——庸政懒政怠政也是腐败[EB/OL]. http://news.163.com/15/0306/14/AK1GC4V700014AED.html.

[18](荷)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M].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19]范广垠.政府管理主体的行为互动逻辑[M].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1]洪向华.变动社会中的政党权威[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13.

[22]徐信贵,康勇.领导干部利益合理化及其与公共利益的平衡[J].领导科学,2015(3):8-9.

[23]李伟.新常态下,以创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EB/OL]. http://www.cet.com.cn/wzsy/sytt/1433361.shtml,2015-1-12.

(责任编辑 汪继友)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Power Source of Leading Cadres under the New Norm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Theory

GAN Shou-yi1, BIAN Jia-tao2, MA Zheng-li1

(1. 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 Jiangsu, China)

The phenomena of some leading cadres holding down their jobs without doing a stroke of work and accomplishing nothing make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improving and speed enhancement in economy, make weak the governing capabilities and make damage to the 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 Hence, it is necessary, under the principle of taking their proper requirement and reasonable interests as the power sourc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y as the energy 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good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dynamic method,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 good use of the related theory about social develo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and further establish a series of mechanism and system available in education and guidance, praise and stimulation,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internal inspection, responsibility inestigation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working power.

new normal; leading cadres; power scource; social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2015-12-06

2014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公信力提升研究”(14DJC002)

甘守义(1978-),男,安徽蚌埠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卞家涛(1983-),男,安徽亳州人,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马正立(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D263.2

A

1671-9247(2016)02-0009-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