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早期印度英语小说M.R.安纳德作品中甘地形象分析

时间:2024-08-31

张 玮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早期印度英语小说M.R.安纳德作品中甘地形象分析

张 玮

(安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安纳德等早期印度英语小说以印度民族独立为时代背景,通过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塑造具有甘地思想的人物形象,描述印度人民在甘地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并通过作品宣扬了甘地思想和政治策略。

印度;英语小说;M.R.安纳德;甘地;文学形象

甘地是印度文化、政治和精神方面的偶像,他对印度文学创作的影响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现当代印度文学中有被称为“甘地主义文学”的作品流派。 M.K.纳依克在《印度英语文学史》中有一节为“甘地主义旋风(1927-1947)” (Gandhian Whirlwind),论述独立前印度英语文学创作受甘地思想影响的情况。[1]P.高帕拉在《印度英语小说》中也以“圣雄奇迹:甘地和文学印度”一节,论述从安纳德、纳拉扬和拉贾拉奥等早期印度英语文学“三大家”到当今印度英语作家沙希·塔鲁尔(Shashi Tharoor)等作家作品中的甘地因素。[2]石海军在《20世纪印度文学史》中也有一节“甘地主义影响下的现实主义文学” ,简略论述独立前甘地思想影响下印度文学写作情况。[3]学者们认为,早期印度英语小说以印度民族独立为时代背景,塑造具有甘地思想的人物形象,描述印度人民在甘地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通过作品宣扬甘地思想和政治策略。在这些作品中,有些是甘地作为人物形象直接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情节发展的动力因素,例如安纳德的《不可接触的贱民》和纳拉扬的《等待圣雄》等。这其中尤以安纳德小说中的“甘地”形象较有特色。

一、安纳德作品概述

安纳德的文学写作生涯就是在甘地的指导和影响下开始的,这在印度作家中是不多见的。20世纪20年代初,安纳德在英国写《不可接触的贱民》时读到甘地一篇题为《年轻的印度》(YoungIndia)的文章,里面写了一个青年清扫夫的故事,他被甘地对贱民坦诚无私的爱所感动,觉得甘地对自己的小说写作会有所帮助,于是他回国来到甘地位于阿拉哈巴德城郊的萨巴拉玛提静修院。在这里,安纳德同甘地一起生活了三个月,他穿印度传统衣服,每天自己打扫厕所,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小说中清扫夫的工作有了真切感受。安纳德还参考甘地的一些建议对小说进行了修改,他把小说读给甘地听时,甘地对这部描写“哈里真”的小说很感兴趣,问安纳德:“你为什么不写一本宣传册呢?”安纳德回答说:“不,先生,写宣传册是您的工作,您是宣传家,而我只是一个小说家。”[4]

安纳德的现实主义作品很多是甘地思想影响下的产物,此外,他也是在小说中塑造出甘地文学形象最多的作家。在《不可接触的贱民》、《剑与镰》和《圣雄甘地短剧》等小说中,“圣雄甘地”成为文学形象,安纳德通过人物外貌、对话和行动等叙述手法,使文学中的甘地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圣雄;另一方面,作品中的甘地形象也担负起宣传甘地思想的作用,号召民众投身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可接触的贱民》小说结尾处写到,在屈辱中劳累一天的年轻清扫夫巴克哈心情沉重,他听到圣雄甘地的演讲后,觉得生活似乎有了希望。《剑与镰》中,拉卢带领农民们步行去阿拉哈巴德抗议地主打死佃农,拉卢在阿拉哈巴德城见到圣雄甘地并聆听他的教导,甘地个人风貌和思想都给拉卢留下深刻印象。《圣雄甘地短剧》是以甘地为主人公的15幕短剧,讲述从英国回来的青年克里希纳在甘地身边生活期间,见到不同的人去甘地那里讨论“非暴力”斗争形式、贱民取水被打、村民酗酒打妻子、机器生产、教育、印穆教徒关系等问题,以具体事例介绍甘地思想中的相关内容。

西方叙事学家一般认为叙事作品由“故事”和“话语”两个层次构成,在故事层中包括事件、人物和背景等内容。在人物塑造方法上,有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塑造法主要指通过具体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多维度描写,包括对人物行动、语言、外貌、环境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关系来映衬人物性格。”[5]60安纳德利用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在文本中成功塑造出甘地文学形象。

二、甘地个人魅力的载体

印度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个雕像:身穿缠腰布的甘地,脚蹬一双凉鞋,手中一根拐杖,正跨着大步往前走。在现实生活中,瘦削的身材、皮肤黝黑、戴着一副眼镜的甘地形象已经为世人熟知。同样,作家在小说中也是如实地描写甘地的外貌。在《不可接触的贱民》中,巴克哈爬到树上看甘地:“他身上披着一条乳白色的毯子,只有他那乌黑的、修剪得整整洁洁的头让人家看得见,两只大耳朵向外突出,天庭宽阔,鼻子长长,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透镜一分为二,上面用来看东西,下面用来阅读。他那薄薄的嘴唇上挂着一丝空想家的微笑,嘴唇下面的坚毅的小下巴和那个架在小脖子上的没有牙齿的长颚,颇有糜菲斯托弗利的风味。”[6]174这成为安纳德所有文学作品中关于甘地外貌描写的符号式表征,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甘地外貌的油画式写实。

从外貌上看,甘地是位普通的印度男人,“赤裸的身上只披一块长布” 。[7]157尽管甘地穿着土布衣服,围着土布缠腰带,外表上和任何穷困潦倒的农民一样,作家还是用人物外貌的直接塑造法写出普通外表下所传递出来的甘地的精神特征:“一个奇特的小个子男人,瘦削的身材,两个大耳朵仿佛生就用来听万民苦难,困惑时颤抖的双唇,对峙时严厉瞪视别人、旋即又变温和的双眼,圣洁的前额。”[8]36这里,“奇特”、“温和”、“圣洁”等形容词概述了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全知叙述者向读者点明世人达成共识的甘地特点,安纳德再次以文学手法强化了甘地的个人魅力。圣雄待人和蔼,常常以微笑与来访者打招呼,这样简单而不拘形式的见面方式缓解人们的拘谨,也便于他们倾听甘地的谈话。甘地与人交谈、表达自己思想时,不管是崇高的内容还是可笑的内容,深奥的道理还是幼稚的想法,都用一种平和的语气说出来,始终不会提高自己的声音。他的演讲也是这样,不像其它政治家那样声情并茂,声调抑扬顿挫。即使对待因为不同意甘地的说法而显得怒气冲冲、情绪激动的听众,甘地也保持平静,使谈话氛围给人产生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以及纯洁和直率的气氛” 。[7]160安纳德笔下,甘地也不失幽默,会发出孩子般的笑声。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甘地,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中圣雄甘地本人所呈现给世人的外貌特点。甘地也好,“甘地形象”也罢,都因为其独具特色的外形成为一种象征,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作出发点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殊身份有关,也与人物在作品中所担负的功能(甘地思想传播者)有关。另外,现实生活中甘地的形象已经固化并深入人心,从作品接受目的来看,作家也无法对其做出创新或改变,较好的做法是沿袭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文学写实手法再现出来,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三、甘地思想的传播者

人物话语是叙事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话可以用来塑造人物和推动情节发展。在叙事作品中,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有其不同功能。因为作品主题的关系和对读者接受的设定,安纳德小说中多采用人物直接引语的方式来记录“甘地”话语,保留其语言特征和意义作用。“在传统小说中,直接引语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5]157如甘地已经被世人所接受的外貌一样,安纳德小说中甘地形象的性格特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固化现象。因此,作家很少考虑人物语言、行动对人物性格的生成、发展等塑造作用,而更多地关注语言的修辞功能。作家以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方式更广泛地阐述甘地的主张和思想,甘地形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播思想。

安纳德在小说中通过甘地形象较为全面地阐发了甘地思想。甘地广为人知的“哈里真”观点、机器与手工劳动者关系和“非暴力”思想等,这些在《不可接触的贱民》、《伟大的心》和《剑与镰》中都有所表现。而在《圣雄甘地短剧》中,安纳德更是用戏剧对话体简洁而明确地将人物语言变成甘地思想的直接传播方式。有些小说中,安纳德注意到文学作品不同于宣传材料或者政治家的思想手册等读物,会通过与其它人物的对话适当地缓解这种说教的方式。如在《剑与镰》中,作者利用甘地和小说主人公拉卢的对话表达甘地保护奶牛的主张: “我喜爱牲畜,曾致力于研究牲畜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保护印度的牲畜资源是个涉及许多复杂问题的重大经济问题。……近年来这种情况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保护奶牛,我自命是萨纳坦派印度教徒,因而是个立誓要保护奶牛的人!”[7]157安纳德写拉卢边听甘地说话边表达自己感受,“拉卢听到圣雄论述奶牛时所用的过于严肃的口气,直想发笑。”[7]157这里用叙述干预法,适当缓冲人物对话所产生的说教功能。小说中“甘地”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种种观点和思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人物创作的目的来看,这样的文学形式是适应当时社会对文学功能的要求的。《圣雄甘地短剧》是话剧剧本的形式,能充分而全面地通过对话来演绎、解说甘地思想。如同样是“保护奶牛”这个观点,剧本不仅表达出甘地所提倡的保护神牛、奶牛的主张,同时还补充甘地因地制宜对待病牛的观点,当牛病危或受到疼痛折磨、必死无疑时,甘地赞同安乐死的处理方式。此外,如甘地主张“非暴力”斗争形式,但遇到妇女受到侮辱,他积极主张以暴力的手段保护妇女。甘地反对机器,但是他不反对人在需要的时候合理利用机器,尽管他推崇步行,但在需要的时候他也会搭乘汽车或者火车。

正如甘地和安纳德就《不可接触的贱民》小说写作的对话中所说的,写小说是作家的事情,写贱民问题的宣传单则是政治家的事情。总的来说,将甘地思想穿插到文学作品中以达到传播目的,将思想和文学手段用较为合适的方法结合起来,起到很好的解说作用。安纳德是较多地在作品中塑造甘地形象、传播甘地思想的作家,这种做法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作品的文学性难免就受到影响,读者接受也会受到限制。

四、“甘地崇拜”的展示者

早在印度独立运动时期,民众对甘地的崇拜和尊敬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安纳德的小说在描写人们所熟知的甘地形象和语言之外,也从人们的行动描写中,折射出“甘地崇拜”的规模和状况。

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甘地外貌外,在众人的眼里,他的外表也被赋予了“神”的光彩:“他脸上同时也具有美丽和崇高的表情。他头顶中央留着一小撮头发,头发上涂着油,闪闪发亮,他的圣体发射出一道闪亮的灵光,好像圣像头上的一圈光轮。”[6]174人们以敬神的方式来礼遇他,“热诚的信徒打着五色的旗子,把花瓣像雨滴似的摔过去,就在这花瓣组成的帷屏后面,在‘圣雄甘地万岁、印度教徒-回教徒-锡克族万岁,神的儿女万岁’的呼喊声中,那个脖子上挂满金盏花圈、素馨花圈和毛色莉花圈的小身个儿的大伟人走近前来了。”[6]173人们拖家带口争相前往有甘地出席的集会,想亲眼目睹圣雄的身姿、亲耳聆听圣雄的教诲。印度人民极度崇敬甘地,使他成了高不可攀的人物,是普通民众难以接近的“新神”,“就连得到他的接见也很困难” 。[7]155到甘地静修院拜访的人要被门口的守门人严厉盘问和检查,人们对甘地身边的人充满怨言,“这两个弟子与其说是人,倒不如说是看管登天梯的守护神。”[7]156甘地对这样将自己和民众隔离起来的做法也觉得不满,“我们对警察关闭大门,不是也要对每个来看我的人关闭大门。”[8]24对甘地思想不了解或者是不赞同的人,会抱怨这样的情形,“人变成神仙,就会抛弃凡人,靠跟其他神仙和帝国主义搞妥协过日子。”[8] 155小说所展现的“甘地崇拜”真实再现了印度民众对甘地的崇敬,这样的描写呼应人物所传递出的甘地思想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

五、结语

早期印度英语小说中的甘地形象很好地起到了宣传甘地思想、号召民众的作用,同时也难免存在着甘地形象单一、甘地思想表现形式单一和文学影响力单一等情况。随着时间推移,甘地和甘地思想在印度的政治影响力远没有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广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甘地的一些主张和做法受到质疑,这也成为当代印度社会“重新认识甘地”的导火线。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人”,甘地有他的局限性,接受者过分夸大他的伟大之处或局限性的地方,都是不客观的。不管是什么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时代性,人们在认识、理解和接受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现代社会,人们应更多关注甘地和甘地思想所蕴含的精神意义。甘地是“一个对所有的阶级,对所有的种姓、语言和宗教具有同等感受力的印度人。数百万印度人在他的身上重新认识到自我,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也不管是印度教教徒还是穆斯林群众,他们都感到与他息息相关,并且从他身上获得了一种归属感。”[9]在印度人民认识甘地和接受甘地思想的过程中,早期印度英语小说中的甘地形象起到了宣传、解释和固化的作用。

[1]M. K.Naik.AHistoryofIndianEnglishLiterature[M]. Delhi: Sahitya Akademi, 1997:118.

[2]Priyamvada Gopal.TheIndianEnglishNovel[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43.

[3]石海峻.20世纪印度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90.

[4]Marlene Fisher.TheWisdomoftheHeart[M].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1980:2.

[5]申丹,王丽亚.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M.R.安纳德.不可接触的贱民[M]. 王科一,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4.

[7]M.R.安纳德.剑与镰[M]. 王槐挺,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M.R.Anand.LittlePlaysofMahatmaGandhi[M]. Edinburgh: Aspect Publication Ltd., 1991.

[9]贝尔纳德·伊姆哈斯利.告别甘地[M]. 王宝印,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58.

(责任编辑 文双全)

Analysis of the Gandhi Image in the Works by M. R. Anand in the Early Indian English Fiction

ZHANG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Taking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of India as the era background, the works by Anand and other writers in the early Indian English fiction give the shape of characters with the thought of Gandhi, describe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movement of Indian peo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Gandhi’s thought, and publicize through the works the thought of Gandhi and his political strategies.

India; English fiction; Mulk Raj Anand (1905-2004);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 literature character

2015-09-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南亚英语流行小说类型研究(15BWW025)

张 玮(1971-),女,安徽灵璧人,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I351.84

A

1671-9247(2016)02-0023-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