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建筑教育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

时间:2024-08-31

程车智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建筑教育空间的场所精神营造

程车智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2)

建筑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学科,建筑教育空间作为建筑教学活动的直接载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刻的。高校应通过开放的大空间专业教室、专业化的工作室空间、评图空间的神圣感、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的融合,营造符合其教学模式的场所精神。

建筑学;教育空间;场所精神

从19世纪初鲍扎体系起,建筑教育就一直处在“师徒制”的教学架构中,主要是因为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同时做建筑设计的方法从来不是固定的更不是死板教条的,主要通过师生间彼此意会传授。由于建筑学的这种“师徒制”教学模式,建筑学的教育空间在使用上有其独特性。学生需要专门练习绘图的场所以及师生间交流座谈的空间,国内院校称之为专业教室或工作室。还有一些小组制的设计课程不拘泥于一般教室,在校园的庭院边、大树下,也都可以是上课地点。建筑教育空间提供了最直接的环境空间认知体验,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一、场所及场所精神

作为建筑现象学的奠基人,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 认为,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人们生活的、由具体现象组成的生活世界,是具有意义的空间。[1]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赋予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与人产生亲密的关系。[2]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独特性,塑造了场所一种总体的特征和气氛。这种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气氛构成了场所精神。具体使用的人不仅从感官上,而且从心灵上认识与理解自身的周围环境。他们通过空间的定位而确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产生安全感;对场所特征的确认,使人认识并把握了自己在其生存的文化,从而获得归属感。通过定位与确认,人们在场所中居住下来。[3]场所精神作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认为讨论建筑应该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最为根本的体验。[4]对建筑教育空间的场所精神的深入研究,能够优化建筑设计。

二、建筑学专业特色教育空间场所精神塑造

(一)开放的大空间专业教室

学生进入高校进行建筑学专业的学习,集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归属感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同时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需要互相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这种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同班级之间,更应该有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交流。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普通小教室的教学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也不利于场所空间的塑造。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将多个普通教室改造为专业大空间教室。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是我国台湾地区东海大学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东海大学的旧建筑系馆是以一个大图房的形式出现(图1)。教师跟学生在这种贯通的绘图室空间内朝夕相处,互相交流,不仅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培养了师生间如同亲人般的关系。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东海大学在建新系馆时借鉴了哈佛的经验,将阶梯工作室的形式移植到东海,每层使用空间继续保留师生喜爱的大绘图室的原型,按年级由低到高各层阶梯式布置,整个建筑通过连续的折版屋顶,将各层空间统一到一起,营造了开放、平等、共同学习的场所精神(图2)。这种空间形式加强了各年级间的交流,并且交流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这种半开放的形式,声音、气味、甚至细微的氛围变化等各种感官知觉都在进行交流,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图1 东海大学旧建筑系馆大图房

图2 东海大学建筑系馆工作室剖面图

这种阶梯式的教学空间结合年级递增的安排,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趣味性。每年学生都要往上搬的感觉正印证了自身提高的具体形象。无形间,这加强了年级间的差别,高年级可以下楼教导低年级学生,管理秩序,低年级上楼则始终心存敬畏。每届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从大一的空间爬升至大五的空间,这一过程给学生是有深刻空间记忆的,场所的精神也在这样的空间下伴随学生的各种活动而塑造的愈发鲜明。[5]

(二)专业化的工作室空间

国内建筑学教学在21世纪后开始尝试改革,高年级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很多建筑传统院校都开始实行。如东南大学建筑学从2002年开始在本科四年级实行教授工作室制 , 教授工作室由一个教授负责并设立专题研究项目,共成立了 8~10个教授工作室,本科生在年轻教师和负责教授一起研究课题,具有独立的教学空间。[6]

浙江大学在2000年开始对本科五年级实行专题化设计课程,大致有 9个专题研究方向。每个专题由负责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研究创作,具有很高的建筑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这类工作室空间必须考虑专业化的设计,为学生在毕业之后去设计院或科研单位进行心理上的铺垫。一般空间都不大,国内多数高校都是将原有的小教室或办公室进行改造而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空间的布局可以参考设计院的模式,主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独立的个人工作台,并考虑配有小型会议桌和投影设备。工作室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使用和导师的个人设计风格不同,室内空间内部的各类装饰都会有很明显的特色。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这种专业化的氛围会越来越深刻(图3)。

图3 扎哈建筑工作室

(三)评图空间的神圣感

建筑学专业每次做完设计作业都会进行公开评图,采取的方式一般为学生对设计成果进行汇报,各专业老师对作业进行审核并提问。一般作业的评图较为轻松,在相应专业教室内就可进行,但建筑学每个学期都会有至少一次大作业汇报作为主要设计课程的成果。这种评图活动会吸引各年级感兴趣的学生前来观摩,对空间的要求也比较高。大部分院校都是利用普通的教室空间或者走道等交通空间来进行评图,这对激发学生的汇报情绪以及现场互动活动的开展都不是有利的。

这类空间做法比较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明成楼的“钟庭”,它是明成楼围合的其中一个内庭院,连接南北两侧教学空间,地面处理为阶梯状,把交通空间和评图空间的结合到了一起(图4)。

图4 同济大学明成楼“钟庭”

类似“钟庭”这种评图空间可以归纳为向心阶梯式的空间原型。这种空间形式可以很自然地让汇报的学生成为视觉中心,同时让随时加入活动的人很自然地融入其中,明确发生事件的主要方向和主次关系。

在空间感受上,这种空间形式在评图的过程中,汇报者因为所处中心位置而自然产生严肃、紧张或激动等心理因素。因而在建筑学学生的印象中,大评图室素来被认为是神圣、紧张的。并且通常毕业设计的汇报也会在这类空间中进行,长久以往,这种紧张、严肃的气氛以及学生产生的相关心理压力一起作用在这个场所,进而营造了“神圣感”。除了评图外,平时有演讲,或是人数较多的课程、聚会,也可使用。但由于它带有特殊的场所感,使用起来与普通的汇报大厅是不同的,听者或站或席地而坐,形式自由,甚至可以随时加入參与,听者流动可能很大。对于各种专业的演讲来说,规模小且自由度高,但非常适于高校师生间学术交流氛围——平等自由但不失严谨与神圣。[5]

(四)公共空间与教学空间的融合

建筑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最大不同处还在于其授课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教室、工作室、评图室和实验室等固定教学空间之外,走廊、中庭以及学校各处公共空间都能作为教学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只要能够有落座的地方,贴图纸的界面在加上比较舒适安静的环境就是非常好的教学空间。这种非传统的教学空间带来的心理感受是自由,无拘束的,同时又是身临其境的。学生在这样非常开放的场所进行自由的交流讨论或者旁听其它同学上课是十分自然融洽的,也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空间代入感,创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气氛。在这样的空间内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都会更加轻松自然。

如同济大学每年举办的建造节,利用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空间举行,所有参加的学生均使用瓦楞纸板为构造材料,通过自己对结构材料性能,建筑构造形态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搭建出属于自己团队的纸板建筑(图5)。这一活动进行时,整广场就会变成一个大工地,人声鼎沸,所有参赛人员的精力思维都高度集中,等到完成后,学生还需和指导老师在在纸屋中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尝试从不同角度认知新的空间氛围。之后这些纸板建筑也会放置一段期间,成为广场的一部份,所有来参观的人群都自然的融入其中,成为空间的一部分,不断强化这个空间的建筑教育功能以及场所感。

图5 同济大学建造节活动

三、结语

当代建筑学教育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更要注意场所精神的营造。场所空间更大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使用人群,让空间里的文化、精神能够得到传承。这种具有良好场所精神的建筑教育空间对建筑学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甚至于学生的专业生涯都是极其有益的。

[1]郑时龄. 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J]. 时代建筑,2008(6):32-35.

[2]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刘琮晓,林瑶. “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建筑空间的再生[J]. 中外建筑,2003(3):30-32.

[4]沈克宁. 建筑现象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李建霆. 中、港、台三所大学建筑教育空间型态使用之调查与比较[D].中国台中:东海大学,2009.

[6]詹笑冬. 建筑教育中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7]顾大庆. 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移植、本土化和抵抗[J]. 建筑师,2007(2):97-107.

[8]刘向华. 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2-46,54.

(责任编辑 文双全)

Building the Spirit of Place in th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pace

CHENG Che-zhi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teaching mode of architec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subjects. As adirect carrier of architecture teaching activities,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pace has the most direc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students. Universities should build spirit of space which conforms to their teaching mode with the opening oflarge professional classrooms, professional studio space, assessment of the sacred spa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pace and public spac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space; spirit of place

2016-01-04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建筑学新专业建设(2013zytz020)

程车智(1987-),男,安徽马鞍山人,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TU-024

A

1671-9247(2016)02-0041-0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